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诊断与防治

2020-02-14 19:08:32蔡亚玮李宇薪
今日畜牧兽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法氏囊周龄病鸡

蔡亚玮,李宇薪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0710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ofbursaldisease,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腔上囊炎、甘布罗病、禽肾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引起的禽重大传染疾病之一,现已遍及全世界养禽业,通常发作急、危害大、呈高度接触性传染,于1957 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镇的肉鸡群中[1]。 该病可引起鸡法氏囊的出血肿大或严重坏死,法氏囊作为鸡的体液免疫器官, 在感染此病后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 我国作为禽年饲养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大国,自1979 年首于广州出现此病[2],至今仍未全面得到控制,给养禽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IBDV 属于双RNA 病毒科,禽双RNA 病毒属,主要对鸡的法氏囊有亲嗜性,会破坏宿主体内所有的淋巴细胞,尤其是B 淋巴细胞,在感染发病期间,法氏囊中的含毒量最高,其次就是脾脏。 该病毒无囊膜,仅由核酸和衣壳组成,发育成熟的病毒粒子具备双层裸露衣壳。 IBDV 多为六角形,呈对称二十面体,粒子直径约为60nm,有实验发现,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复制繁殖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20~30nm[3]。 该病毒抵抗力较强,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且强酸环境下仍具有活性,在pH=12 或70℃条件下处理30min 可灭活,可长时间存活于鸡舍[4]。目前已知该病毒有2 个血清型,血清Ⅰ型仅感染鸡;血清Ⅱ型对鸡和火鸡一般均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1,2,5]。Lee 和Lukert 曾提出可能存在第Ⅲ个血清型,目前仍无足够资料可证实。按照毒力强弱可将IBDV 分为:强毒株、中毒株和弱毒株三种,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从接种标准疫苗株而引起免疫失败的鸡群中可分离到IBDV 的超强毒株(vvIBDV)或变异株(variant),分离将的强毒物将引起鸡不同于一般炎症或水肿类型的法氏囊损伤,死亡率高达70%,目前vvIBDV 在我国已普遍存在,由vvIBDV 引起的IBD 常与鸡大肠杆菌病、新城疫等疾病混合感染[3,6],在使死亡率持续升高的同时也使得IBD 的防治复杂化。

1.2 易感动物

本病毒的自然宿主为鸡和火鸡。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健康鸡可经呼吸道、种蛋和消化道感染,常常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饮食、粪便、鸡舍用具、垫料、尘土、昆虫、饲养员的衣服等途径感染此病,甲虫和鼠也可间接感染此病[6]。 在研究最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鸡是唯一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其他禽类不出现此病,直到1987 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鸭、鹅、鸥等可均作为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5,7,8]。 IBDV 可感染各年龄段的鸡[9],临床上IBD 病变表现最早可见于1 日龄幼雏,最晚可见于15 周龄左右的产蛋鸡群中。 以3~6 周龄的仔鸡最为易感,大于6 周龄的鸡具备一定的抵抗力,小于3 周龄的雏鸡感染后,通常不引起明显的病变表现,仅会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研究发现,初感染IBD 的易感鸡群多呈急性型发作, 通常于感染后第3 天开始死亡,于5~7d 达死亡最高峰,后迅速下降[3,10]。 根据IBDV 的感染特征以及IBD 的发病特点可为临床的医疗诊断以及禽类养殖方法的选择提供基础。

1.3 发病特点

IBD 发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发生突然、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上升迅速且短时间后又迅速下降,呈“尖峰式死亡曲线”,且未发生死亡的病鸡康复较为迅速。 由于IBD 会引起鸡免疫抑制,故感染此病的鸡相较于健康鸡更易出现并发症和继发症,对新城疫、衣原体、曲霉菌等疾病更易感[5,11-13]。

该病一年四季可发,北方地区一般多发生于每年6~9 月,南方地区一般多发生于4~10 月,潮湿闷热的环境将更容易滋生大量昆虫,加速此病的传播,且易和球虫病发生交叉感染,影响法氏囊的免疫效果,为后续治疗带来难题[3,6]。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通常为2~3d,发病率高达60%~70%,死亡率通常状况下为15%~20%,以腹泻、粪便呈水样、高度虚弱、死亡为主要临床症状,变异株则常引起鸡胚的肝脏坏死和脾肿大。 发病初期可见部分鸡自啄泄殖腔,部分鸡出现精神萎靡,羽毛蓬乱,惧寒怕冷,闭目呆立,体温升高1℃~1.5℃,随后出现腹泻,排黄白色粘稠或水样粪便,肛门四周有粪便粘附,体重明显下降,严重时头可下垂至地面,闭眼呈昏睡状态,最终因体重严重下降,机体脱水,极度衰弱而死亡[3,4,6,9,10]。

3 鉴别诊断

3.1 临床诊断

主要通过了解鸡群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疾病发生和发展情况。观察病鸡粪便形态,被毛状态,是否出现自啄肛门。 在高度易感鸡群中呈急性爆发、传播迅速、高峰死亡且康复迅速、法氏囊出现“紫葡萄样”外观等特点,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该病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鸡新城疫、球虫病、鸡马立克氏病进行区分。 鸡新城疫多表现为神经症状且无法氏囊肿大,球虫病与本病症状相似, 但前者会出现血性下痢并且刮取损害部位的粘膜镜检后可以观察到球虫。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淋巴组织增生的肿瘤性疾病,以肢(翅)麻痹为主要表现[11,12]。

3.2 实验室诊断

本病确诊以及判定其亚临床型病例需做实验室诊断,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等实验室检验, 下面就常用断方法展开叙述。

3.2.1 病毒的分离鉴定

对于IBDV 的分离培养,鸡胚接种是最好手段。 在实际操作中,病毒的初次分离,应选用无母源抗体的鸡胚进行病毒分离,一般选择5~7 日龄鸡胚作卵黄囊接种,选择9~11 日龄鸡胚作绒毛尿囊膜或尿囊腔接种。 大量实验显示,绒毛尿囊膜接种方法敏感性最高[1],该方法亦适合分离培养IBDV 变异株,效果较好且不会致死鸡胚。 此外,IBDV 也可在细胞中培养繁殖,通常使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该病毒, 也可使用鸡胚法氏囊细胞、 肾细胞培养。

3.2.2 琼脂扩散试验(AGP)

琼脂扩散实验(Agardiffusiontest,AGP)主要是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含有电解质凝胶并具备一定温度的琼脂或者琼脂糖中的一种沉淀试验。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 无需复杂仪器,结果肉眼可见,广泛用于IBDV 的检测。首先将琼脂平板制备完成,后进行打孔加样,当标准阳性血清与抗原之间出现明显的沉淀线,且被检血清与抗原之间也形成沉淀线时,判定结果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1988 年McNulty 团队发现利用AGP 还可区分IBDV 的标准毒株和变异株。 但由于该方法敏感性较低,故不适用 于 感 染 早 期 的 鉴 别[14,15]。

3.2.3 病毒中和试验(VN)

病毒中和试验(Virusneutralizationtest,VN)是利用病毒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后使病毒丧失感染能力的一种检测技术,又称“病毒中和”,常用于实验室病毒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于1983 年由刘福安初次建立IBDV 中和试验方法,96h 可判定结果,相较于AGP 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6]。

在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还有单克隆抗体探针技术、 套式PVR 技术(RT-PCR-RTLP)等,但在生产实践中仍主要以传统诊断技术如IBDV 分离鉴定、AGP 等为主[14,17]。

4 预防治疗

4.1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严格做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种鸡母源抗体水平,对雏鸡做好科学的免疫接种。

在防控该病时,首先应严格封锁发病鸡舍并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液以甲醛溶液、含碘制剂和次氯酸钠效果最好。 着重注意育雏室的消毒, 应将完成免疫接种的雏鸡置于完全彻底消毒的育雏室中饲养[18]。 鸡舍的温度和湿度也应保持在适宜稳定状态,及时对病鸡群进行有效治疗,避免鸡群出现继发感染,改善饲养管理并消除可引起应激的外部条件。 对于未发病的鸡舍,可适当在饮食中添加抗病毒药物,有效降低健康鸡患病的可能。

免疫接种是预防此病最重要的措施,尤其是种鸡群的免疫,在疫苗接种后可通过其母源抗体传递给子代。 通常使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对14~16 日龄雏鸡进行弱毒疫苗饮水,对24~26 日龄雏鸡进行中等毒力疫苗饮水,在开产前将进行弱毒疫苗的肌肉注射。 实验人员发现,若对在18~20 周龄和40~42 周龄的种鸡进行2 次IBD 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接种, 雏鸡可获得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对雏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18]。 应注意的是,高水平母源抗体将干扰雏鸡的主动免疫,因此在平时预防时,应对雏鸡选择合适的接种疫苗和首免日龄。 除传统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现市面上出现多种新型疫苗,为不断演变的IBDV 病毒的防控提供支撑,包括含多个IBDV 表位、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亚单位疫苗,在鸡体内引起强烈体液免疫应答的免疫复合物疫苗[19],可避免活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免疫抑制的活病毒载体疫苗[20]以及解决IBDV 灭活疫苗生产成本高和产量不稳定问题的病毒样颗粒疫苗等[21]。

4.2 药物治疗

近年来关于IBD 西药治疗的研究较多,常规西医疗法主要在感染初期对病鸡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注射液或使用高免卵黄抗体制剂, 其治疗效果取决于高免卵黄液的质量即抗体水平高低以及发病所处的阶段[22],若鸡群处于严重感染期,则需注射2~3次高免卵黄抗体才能彻底康复。 在病鸡日常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抗球虫药物可防止继发感染。 此外应着重注意患病鸡群的饲养管理、做好鸡舍消毒、尽量避免鸡群出现应激、保证充足饮水,促使病鸡尽快康复。

为寻求更为简单实用的西药治疗方法, 郑继昌团队依据IBD 致死原因以及药理学分析设计出由碱式碳酸锡、 磺胺甲恶哇、甲氧节淀三种药按3∶1∶0.2 的比例配成的处方药(简称“秘磺合剂”),可治疗自然发病鸡和超强毒株人工感染发病鸡,根据发病情况选择不同用法用量: 重病鸡口服每只0.3g/次,1 天1 次,连服3~5d;轻病鸡混饲料口服每只0.6g/d,连续用药3~5d,可发挥良好的中和胃酸、防脱水、止泻以及抗细菌继发感染的作用[23]。

在中药治疗上,国内有人用黄连解毒汤治疗IBD 发现有着较好疗效。 临床实验显示黄连解毒汤制剂治疗IBD 成功率为90.2%,降低死亡率61.6%[22]。冯善祥发现紫锥菊复合物可以减弱IBDV 强毒株对雏鸡免疫器官的损害[24]。在此病易感的季节,适当结合黄芩、双花、茯苓、党参、白药子、甘草等药材,将对此病有良好的抑制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法氏囊周龄病鸡
鸡维生素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治疗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特产研究(2021年6期)2021-12-08 03:16:38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家禽科学(2021年6期)2021-08-26 05:39:32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5
褐壳蛋鸡
农村百事通(2016年6期)2016-05-14 00: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