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芳, 郭秀海, 梁 阔, 尹志臣, 卞琳琳, 金 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北京 100053)
研究型医院是适应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趋势而推出的一种医院发展模式,强调的是临床与科研并举,且突出科研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目标,目的是依靠科技创新的成果带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研究型医院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得到国内外医院管理者的广泛认可[1-3]。在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形势下,建设研究型医院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由之路。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推进,如何建设研究型医院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本院”)在管理机制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的实践,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提升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提供参考。
在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国家战略的形势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研究型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4]。从医院管理层面,建设具有高水准的研究平台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自2008年开始,本院持续跟进国家科技宏观战略政策, 瞄准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标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为抓手,为医院学科发展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1.1 重点实验室建设本院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既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本院的特色专科。2006年,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本院通过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建立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通过三年建设,于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运行。实验室总体定位为神经变性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方向为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学。三个研究方向相互联系,突出转化医学,具有链条式创新的特点。目前,实验室在我国神经变性病研究领域处于“领跑”水平,牵头主持包括2个国家973计划项目在内的一系列与神经变性病相关的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内容具有较大覆盖性;支撑建成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病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神经疾病临床重点专科(排名第一)、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形成从基础到临床的完整学科发展平台和创新链条,有力推动并引领我国神经变性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在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上都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基本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提高我国神经变性病诊治的整体水平,在理论创新、社会服务包括减轻患者痛苦以及家庭、社会负担方面做出实质贡献,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时,为中国“脑计划”实施奠定基础。实验室五年来为国家形成、实施“十三五”期间中国“脑计划”特别是“保护脑”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十三五”涉及神经科学领域的新健康发展计划注入新内容。该实验室在2016年全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本院在以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引领带动下,从2011年至今,共建立并获批包括脑血管病转化医学、脑功能疾病调控治疗、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帕金森病研究、老年认知障碍疾病、低氧适应转化医学等北京市6个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市神经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系列科研基地的建立为本院的科技创新及研究型医院建设奠定基础。
1.2 疾病资源库建设高质量标准化的疾病资源信息与样本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瓶颈。2012年样本库建设之初,本院管理层通过顶层设计反复酝酿,认为建立疾病资源样本库是服务于全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因此,在建制和人员上均给予优先安排,成立“临床信息和生物资源样本室”,统筹建设和管理全院样本库工作。医院拨专款建设200多平方米的专用样本库,耗资数百万元购置专用设备以满足样本库运行的需要。2014年样本库顺利通过国际生物与环境样本库协会(ISBER)认证。目前,样本库运行良好,支撑全院国家级课题20余项,以样本库临床资源为基础发表SCI论文40余篇,统计源论文30余篇,为全院临床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已成为医院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1.3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本院乃至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高地”, 2012年,科技部启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该中心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在此大背景下,2016年,本院整合优势资源,申报并获批第三批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在老年疾病防治领域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资源,推动临床研究,形成覆盖面广、临床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稳定可靠的临床研究网络,建立并完善临床研究高效、可行的运行机制和规范,从国家层面前瞻性、针对性地解决老年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国老年健康的科技支撑工作。目前,中心已经成为本院临床研究的主阵地,依托于该临床研究平台,建立包括中国帕金森联盟、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全国老年神经疾病基层联盟、中国AD(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联盟等12个临床与科研协作联盟。同时,该中心已与美国Duke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大基因等多家机构合作共建技术转化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科研和临床闭环,最终依托移动和智慧医疗,实现老年慢病的全程管理。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中心将建立四大数据库、三大联盟和五大平台,实现产品的转化平台,通过院士工作站、杰青工作站等实现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
1.4 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水准较高的研究平台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必要支撑。2014年,针对我国脑血管病救治资源分布不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临床智能决策能力缺乏等问题,本院率先建立北京地区远程卒中救治指导中心,该远程医学平台在国家脑卒中防治委员会的指导下,已与全国300多家医院达成合作,惠及1 000多万人口,开展远程会诊及救治,有效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地区看病难的问题。2017年,该远程医学平台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组建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围绕提升心脑血管病和急危重症整体防控和救治能力的迫切需要,建设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心脑血管病远程急救与移动急救、高危人群智能预警及干预、心脑血管病联合救治、虚拟手术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目前,实验室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心脑血管病医疗救治平台,形成国内一流的科研环境,主动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惠民计划-远程养老项目),在心脑血管病精准救治、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构建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我国心脑血管病整体防控能力和决策水平的提升,为推动互联网医疗救治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团队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是指企业内部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以达到共同目标。科研团队是以科学研究和开发为目的,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由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群体。科研团队一般都是依托于某个项目或课题而自发形成的,具有自发性和松散性特点[5]。在新形势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实施“集团作战”是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和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申报阶段,就应该运筹帷幄、科学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为项目负责人组建科研团队出谋划策,力求科研团队组成合理,应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以科研团队的需求为导向,根据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不同阶段,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绩效、激励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在项目启动初期,科研团队急需人力和物力支持,科研管理部门积极扶持课题组,帮助聘请研究助理,为其提供技术平台支撑等;而项目实施中期,科研团队相对比较稳定,科研管理部门此时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制定科研信用等级评价制度[6-8],检查结果与间接经费中的绩效奖励挂钩,以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在项目验收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团队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以提升其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由此,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建立起的科研团队逐步由自发松散型向紧密合作型转化,促进科研团队的长期持续发展。
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多学科的交叉与结合,然而生命系统和疾病的复杂性使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难以相互融合、转化。临床医师与基础研究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其所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大双方有效沟通及合作的难度。
本院科研管理部门将基础与临床研究融合协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循证医学中心和疾病资源样本库的优势,设立科研助理计划,组织临床科室与基础研究室进行对接,召开以疾病为中心的基础临床交叉讨论会,促进以疾病为中心的跨专业协作,连续三年举办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班,为临床医师树立科研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与定位意识,引导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推进基础与临床的真正融合。通过几年的努力,本着开放、发展、共同提高的意愿,本院基础与临床实现互惠双赢,从跟跑到领跑,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医院的整体科研实力推向新的高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9-10]。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决策、研究开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先要打通科技创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藩篱”,把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对接,改变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各自为政”。为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科研管理部门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引进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员,选派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参加技术经纪人培训并取得技术经纪人资格。同时,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全国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相关规定,顺应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新趋势,成立单位独资的科技开发公司,在医院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第一主体。
从2015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为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上铺平道路。在此背景下,医院连续打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组合拳”。首先,通过院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出台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定(试行)》,其中明确规定转化收益的70%用于研发人员的奖励和报酬,转化收益的10%用于管理人员的奖励,转化收益的20%用于转化后续管理经费。同时,在全院组织专题政策宣讲,相继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市技术市场协会等部门的相关专家针对高价值知识产权的挖掘与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政策及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北京市医药领域投融资体系及转化成功案例等进行宣讲,使全院上下形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极大地促进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其次,聘请专业机构对全院已授权专利进行梳理评估,对有市场前景的专利进行深度挖掘,积极推进国际专利申请,对自主知识产权实施更全面有效的保护措施。最后,建立成果孵化基金,为拥有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进一步研发提供经费支持。
医疗卫生领域是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医院是医疗卫生领域自主创新的主体,而研究型医院应当成为医疗卫生行业创新的载体。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根本目的是要形成医学研究的系统性,并不是以单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为目的。对于那些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大型医院,只掌握现代医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在创新驱动的新形势下,建设研究型医院是医院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由之路。本文仅结合本院在管理机制方面探索创新的实践,从优化创新环境、科研团队建设、促进临床与科研融合及搭建转化平台等方面总结一些做法,但真正的实施成效还没有看到。目前,我国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医院,本院探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工作刚刚起步。建设研究型医院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一项临时性或阶段性工作。医院管理者应转变医院建设理念,在科技创新驱动和国家新医改的大形势下,遵循规律、超前谋划、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找准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突破口,瞄准国际一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