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尕姐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624400)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它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 该病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则》中优先和重点防制的病种。 研究表明,现已发现的布鲁氏杆菌有6 种19 个型,其中牛布鲁氏杆菌8 个型,羊布鲁氏杆菌3 个型,牛羊布鲁氏杆菌类型较多,因此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率更高。 牛羊布鲁氏菌病传播范围广、死亡率高、危害深远,对我国牛羊健康养殖造成了严重的损害。2019 年,为了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群众身体健康,我国新颁布的《布病防控实施办法》,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据《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例》、《十一五布鲁氏菌病防控规划》积极开展布病防制工作。
根据某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对布病的调查报告分析,我国牛羊布病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牛养殖场的布病阳性率约为37%,羊养殖场的布病阳性率约为36%。牛羊布病普查的结果显示牛羊布病的发生与传播主要与养殖户对布病防控认识不足、畜产品跨省流通缺乏检疫、养殖区病牛及病羊处理不规范有关。 一些从外地引进品种或购入犊牛、羔羊的养殖场发生布病的概率较高,而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场布病发生率较低。 此外,养殖场饲养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的养殖场布病发病率较养殖环境脏乱差的发病率要低。
布病是一种对养殖业危害极大的疾病,具有较高的感染性和死亡率, 而一些区域散户养殖或中小规模的养殖人员缺乏对于布病的了解和认识,更缺乏对于布病危害的认识。 在传统散户养殖的意识中,甚至不了解布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因此养殖中缺乏主动预防和控制布病的意识, 忽略了可能传播布病的途径,甚至在布病发生后未能及时上报防疫部门,导致疫病扩散和蔓延。
布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一般的潜伏期为7~60d,甚至是1年以上,如果对病羊、病牛处理不规范,极易造成布病蔓延。 我国传统牛羊养殖模式中无害化处理程度低, 一些散户或中小规模养殖户在发病后自行处理, 而处理方式不当则导致布病传播与扩散。 部分疫区检疫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在病死养牛无害化处理时参与度低,也易造成无害化处理疏漏的情况[1]。
检疫工作是布病防治的前提。 部分养殖场缺乏牛羊进出场检疫和定期检疫工作,或养殖管理中对检疫工作不重视,不按照规定的流程实施检疫, 易导致牛羊进出场或向市场流通的过程中间布鲁氏菌带入养殖场,导致布病感染传播。
关于牛羊布病的防制, 政府要主动加强辖区范围内养殖场布病养殖的宣传教育, 指派宣传人员下乡镇为养殖人员做健康养殖教育宣传工作,普及布病理论知识、预防方法和疫病防控策略,通过教育宣传来提高养殖户对于布病的重视,增强养殖户及养殖技术人员的布病防制意识。 除下乡镇指导布病防控宣传教育外,还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布病防制册等渠道向养殖户宣传布病相关的知识理论,传播一些养殖场布病案例,让养殖户多了解布病危害,引起养殖户对布病防制的重视。
为了控制布病的传播与扩散, 现阶段各地区首先要解决养殖无害化处理程度低、效率低的问题。 政府应该制定布病防控制度,完善奖惩制度,对不按规定无害处理病死牛羊、不及时上报疫病、不积极配合布病防控的行为加大处罚。 此外,政府要加大地区性牛羊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 提升无害化处理技术, 为散户养殖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无害化处理条件。 对于养殖户无害化处理造成的损失,政府要出相关的补贴政策。 鼓励养殖户积极参与和配合牛羊无害化处理工作,提高无害化处理及布病防制工作的执行力度[2]。
牛羊养殖在我国畜牧业中的比重较大, 牛羊养殖布病防制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为此国家应该主动构建布病防制体系,完善布病检疫制度和检疫流程,发展信息化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动物防疫中心要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各养殖场的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养殖场做好布病检疫和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牛羊养殖中布病防制存在着防制意识淡薄、无害化处理低、检疫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布病防制的措施,现阶段各级政府要加强布病防制的监督与管理, 完善布病防制制度及条例,做好布病防制的宣传教育,强化牛羊养殖及检疫过程中的无害化处理。 政府需要制定鼓励政策,通过补贴与奖励支持来调动羊殖户参与布病防制的积极性, 构建政府与养殖户联合防制布病体系,确保牛羊养殖期间布病防制的全面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