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治疗现状

2020-02-14 14:40刘鹏赵茂盛曹国定邓亚鹏高余刘军甄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截骨术融合术自体

刘鹏,赵茂盛,曹国定,邓亚鹏,高余,刘军*,甄平

1甘肃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2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关节外科,兰州 730050

创伤性关节炎(traumatic arthritis,TA),又称外伤性关节炎、损伤性骨关节炎,属于关节常见病之一。在全身关节中,创伤性关节炎最易发生在膝、踝关节,其中创伤性踝关节炎发生率位居首位[1]。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早期关节软骨破坏不严重,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晚期关节软骨不断退化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大关节,多不伴有外伤史,中老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达50%,75岁以上的人群则达80%,其致残率高达53.5%[2]。较之OA,TA多伴有明确的外伤史,青壮年多见,无性别差异,临床诊断易混淆,应全面把握患者既往外伤史、年龄、性别、遗传及易感因素等综合鉴别。

1 危险因素及分级

目前TA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既往研究发现,外力因素造成关节周围的骨骼肌肉系统受损可使关节面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退行性变和软骨细胞代谢紊乱[3]。国内外研究发现,引起TA的高危因素如下:①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骨折累及关节面、关节腔内异物存留等;②先天性关节发育畸形、关节骨折愈合不良、长骨骨折愈合存在成角畸形等;③关节反复扭伤、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导致关节持续不稳或反复脱位,长期超负荷运动等引起的关节积累性损伤;④关节液中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含量过多,一系列的炎症反应造成关节软骨破坏[4-5]。

TA按膝关节X线片的表现可分为5级:0级,关节间隙正常,无骨赘;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轻微骨赘;Ⅱ级,关节间隙轻度狭窄,有明显骨赘;Ⅲ级,关节间隙中度狭窄,有中等量骨赘,伴软骨下骨硬化;Ⅳ级,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有大量骨赘,伴严重的硬化性病变[6]。

2 手术治疗现状

TA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中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均无法终止或延缓TA的病理进程,至晚期时只能采取手术治疗。目前,TA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关节镜下清理术、关节融合术、软骨修复术、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3D打印技术等。

2.1 关节镜下清理术 关节镜微创技术是当下最热门的医学诊治手段之一,不仅可用于诊断关节病变,还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可清除关节腔内异物、滑膜组织和骨赘等,冲洗关节腔,减轻关节腔内异物及炎性刺激[7]。相较于切开手术,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对关节腔内细微结构的观察更清楚,对病灶的处理更精细,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Donnenwerth等[8]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关节镜微创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8%(17/452)。刘儒[9]观察60例行开放性手术和关节镜手术的踝关节TA患者,发现关节镜手术对病灶的清除更彻底,以较小的手术创伤取得了更好的手术效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更显著,预后更佳。有Meta分析显示,关节镜清理术可有效清除病灶,减轻炎症反应,但不能纠正由损伤导致的力学对线不良,故只适用于早期TA,对晚期关节软骨严重破坏疗效不明显[10]。总之,关节镜清理术对早中期TA疗效较好,但对晚期TA疗效不佳,可联合应用其他治疗方式[11]。

关节镜微创手术对操作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应充分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①早中期TA;②关节滑膜炎;③关节不稳、骨与软组织撞击综合征;④关节纤维化;⑤骨软骨损伤;⑥关节腔内异物、游离体清除;⑦半月板修复及关节韧带重建;⑧化脓性关节炎的冲洗等[12-14]。禁忌证为关节周围软组织感染、关节严重畸形或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等[15]。

2.2 关节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作为治疗中晚期关节炎的一种标准术式,目前临床上有开放手术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两种方式。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成熟和患者对手术较小创伤的高要求,微创关节融合术具有超越开放式关节融合术成为当下主流治疗手段的趋势。

关节融合是将关节周围的骨组织进行骨性融合,是终止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缓解临床疼痛症状,以及纠正关节畸形的有效手段。关节融合术后,关节活动及长骨的旋转功能受到限制,须由邻近关节进行更大幅度的活动代偿,可能导致周围关节受损或畸形,达不到预期疗效[16]。关节融合术不保留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术前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及禁忌证,避免不恰当手术对患者造成伤害。其适应证为:①伴有严重关节畸形和(或)顽固性疼痛的TA、骨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②关节内骨折合并关节面破坏严重者;③神经源性关节病;④人工关节置换失败者;⑤关节结核合并关节畸形者;⑥非手术治疗无效,但不适合保膝手术者等[17]。禁忌证为:①邻近关节发生强直;②关节周围血管疾病;③年龄<12岁骨骺未闭合的儿童;④周围关节炎;⑤关节周围软组织感染[18]。

2.2.1 开放式关节融合术 开放式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钢板及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支具及支架外固定等。开放式关节融合术成功的关键为术中清创是否彻底及融合固定是否牢靠。

多项研究发现,相较其他方式,使用钢板内固定进行关节融合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固定牢靠、不容易发生松动,术后融合失败等并发症相对较少等[19]。Gutteck等[20]发现,相较于螺钉内固定,采用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严重TA伴骨质疏松,稳定性更高,临床效果更明显。Prissel等[21]对47例钢板内固定融合术和36例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术式无明显差异。

髓内钉内固定术可使关节的应力分布达到更好的状态,稳定性更好,临床恢复更快。李晔等[22]研究了10例行髓内钉内固定融合术的血友病性踝关节炎患者,发现该术式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术满意度。

外固定作为关节融合术的一种重要方式,最早用于治疗TA。Kugan等[23]使用外固定支架辅助治疗48例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结果显示融合率可达83%。相较于内固定融合术,外固定融合术对皮肤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小,不会破坏骨膜周围血供,但稳定性欠佳,易出现融合失败的情况。总之,对于开放式关节融合术,须根据患者融合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2.2 微创关节融合术 微创关节融合术是在关节镜直视下对关节软骨表面的病损及坏死组织和软骨下的硬化骨进行切除,保持关节软骨面平整,然后进行固定。有学者比较微创与开放式两种手术方式发现,关节镜下融合术的术后疗效优于开放性手 术[24]。Kolodziej等[25]发现,关节镜下微创融合术能显著缩短骨融合时间,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开放式关节融合术为了充分暴露关节,手术切口往往较大,因此,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还会发生骨不连等情况,最终可能融合失败。关节镜下微创融合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可显著减少术后感染、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26],但该术式也具有一定局限性:①操作范围有限,操作难度大,对临床医师的操作要求高;②对纠正关节的对位对线效果较差,而开放式手术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段小军等[11]的研究发现,采用关节融合术治疗TA时,若要取得满意效果,必须严格限制关节内、外对线不良<15°。有研究发现,微创关节融合术亦适用于严重TA导致的畸形[27]。Henricson等[28]发现,微创融合术术后骨不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式手术。Townshend等[29]发现,开放式手术治疗TA的融合时间明显长于关节镜下融合术。

综上,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TA的主要术式,对早期情况不严重的TA,应选用关节镜下融合术,便于关节镜在关节腔内的操作;对伴严重畸形的TA,应选用开放式关节融合术,以利于纠正关节的对线不良。必须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2.3 软骨修复术 关节软骨可减少相邻骨质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产生的震动,在关节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关节软骨自身无神经、血管等,营养主要来源于关节液,由于营养来源有限,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30]。关节软骨损伤、退变是治疗TA的一大难点,因此,对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尤为重要。目前关节软骨修复术主要包括自体骨软骨移植、异体骨软骨移植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31]。2.3.1 自体骨软骨移植 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最早提出用于软骨损伤相关疾病的软骨重建。自体骨软骨移植主要是用环钻钻取关节非负重区(多为股骨髁的内外侧面)的关节软骨,取得所需数量和大小的骨软骨柱(包括软骨和软骨下松质骨,一般单侧提取面积≤4 cm2),然后移植入相匹配的缺损部位,重塑软骨缺损区的完整性及力学结构,恢复软骨表面原来的生理曲度[32]。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的优势主要包括:①操作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②受体与供体之间填充好、结合紧密,存活时间长,不易发生松动、下沉等并发症,不会轻易断裂,移植后软骨表面相对平整;③供体(包括软骨下骨)具有一定的血供,可加快供体与受体之间的愈合,极大地提高了愈合率,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快且效果好;④移植体为透明软骨,与供体的理化性质相同,无免疫排斥反应及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并发症少[33]。但该术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①自体骨软骨供区有限,对于大块软骨缺损者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②负重区与非负重区软骨的强度、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不同,可能出现愈合不良或不愈合的情况;③缺损面积大小会影响手术的成败。缺损直径大者需要较大的软骨柱(直径>6 mm)填塞,往往对供区软骨下松质骨破坏严重,导致供区不愈合,软骨栓不能完全匹配缺损区的形状,可能出现死腔;孔径过小者需要较小的软骨柱填塞,获取时软骨柱太细容易断裂,导致移植失败[34]。因此,对缺损较大者,推荐分次取多个大小适中的软骨柱(软骨柱之间应间隔1~2 mm),再将多个软骨柱一同植入缺损区。

Solheim等[35]采用微骨折和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40例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并进行中长期随访,发现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后效果较好。Yabumoto等[36]回顾性研究骨软骨自体移植术治疗离体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发现,自体骨软骨移植对骨关节炎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潘阳阳等[32]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不同年龄段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并进行2年随访发现,与治疗前比较,青年组及中年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明显升高。因此,我们应严格掌握自体骨软骨移植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年轻、骨软骨缺损面积较小(面积≤4 cm2)、下肢力线稳定、剥脱性软骨炎等[37];禁忌证为严重的膝关节骨关节炎(X线片膝关节间隙<2 mm或股骨机械轴及胫骨机械轴夹角>5°)[32]、多处损伤且损伤面积较大、激素引起的软骨坏死等;相对禁忌证为年龄>50岁、软骨的慢性损伤等[38]。

2.3.2 异体骨软骨移植 异体骨软骨移植主要分为新鲜异体骨软骨移植和冷冻异体骨软骨移植。新鲜异体骨软骨移植可明显提高骨软骨移植的存活率,但增加了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冷冻异体骨软骨移植可在特殊条件下杀灭移植体中的细菌及病毒,减少了疾病的传播[39]。异体骨软骨移植适用于关节软骨缺损面积>3 cm2、伴或不伴有大片骨丢失,软骨移植失败的翻修手术,骨肿瘤病灶清除术后的软骨重建等;不适用于年龄>60岁的老年人、早期TA或骨关节炎、下肢力线不稳、膝关节双极病变等[40]。Raz等[41]对63例股骨远端大面积软骨缺损者行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及长期随访发现,年轻患者术后关节HSS评分较高。

自体和异体骨软骨移植均可促进关节软骨破坏后的修复,不同程度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且各有优势。自体骨软骨移植的优势为愈合快、并发症少、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但供区面积有限,不适合大面积移植;异体骨软骨移植的优势为供体来源充足、获取容易,可根据受体软骨缺损的大小、形状制备与其形态相同的移植体,增加了受体与供体的匹配度,适合大面积的骨软骨缺损移植,但异体移植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存在骨软骨愈合不良或不愈合,骨软骨移植体松动、塌陷、骨折及感染等风险[33]。单就远期疗效而言,自体骨软骨移植更有优势。

2.3.3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最早由Brittberg提出,用于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目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一种成熟手段。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是一种基于细胞层面的软骨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两步进行:首先在关节软骨的非负重区取软骨组织,通过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软骨细胞至一定数量;然后将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移植到软骨缺损区,并用骨膜覆盖[42]。该手术植入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最终可在体内分化为透明样软骨组织,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后软骨细胞修复较慢,功能恢复时间较晚(>6个月),但术后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3]。Bekkers等[44]发现,与微骨折相比,骨髓单核细胞联合软骨细胞治疗一期局灶性软骨缺损可获得更好的软骨再生效果。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多适用于单极软骨损伤、软骨损伤不累及软骨下骨、微骨折及自体/异体骨软骨移植失败者[31],术后疗效除与手术技巧有关外,还与发病时间、外伤史、软骨缺损部位、有无胫股或髌股线性不良、患者年龄(≤50岁)、吸烟、肥胖及早期骨关节炎术后康复训练密切相关[31,45]。

目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已由第1代发展到第3代。第1代为将软骨细胞悬液注入软骨缺损区,然后用骨膜与周围软骨缝合覆盖;第2代为基质介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胶原、透明质酸等),先在生物支架上培养软骨细胞,然后将生物支架植入软骨缺损区,利用胶原胶固定[46];第3代为将包含新细胞(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的3D支架植入缺损部位,修复重建关节软骨结构[47]。虽然细胞培养技术可从细胞水平修复软骨损伤,术后恢复效果较好,但该技术需要两次手术,耗时长、花费高,还存在术后骨膜肥厚、移植物脱落等问题[31]。

2.4 截骨术 截骨术作为一种经典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关节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疾病的治疗,但用于髋关节疾病的治疗目前相对少见。截骨术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下肢力线,矫正内外翻畸形,增加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面生物力学平衡,以及延缓关节破坏的进展等[39]。截骨术虽可保留原有的关节,但该术式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在选择时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及禁忌证。截骨术的适应证为:①中青年患者(男性<65岁、女性<60岁)、活动量大伴关节力线不良的单间室退变;②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正常,无明显屈曲挛缩畸形;③关节骨折畸形愈合;④无关节不稳及半脱位;⑤年轻患者非手术(排除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无效[39,48]。禁忌证为:①关节屈伸功能明显受限,伴挛缩畸形;②患肢动静脉严重病变;③患肢神经功能紊乱或缺陷;④老年肥胖患者合并骨质破坏、骨质疏松严重;⑤风湿、类风湿等系统性疾病导致的关节炎[39,49]。

2.4.1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目前,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有胫骨高位截骨术、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股骨远端截骨术等。

胫骨高位截骨术可同时矫正膝关节炎伴同侧踝关节炎及患肢的内翻畸形[50],恢复下肢力线平衡,将受力区由损伤的关节面转为整个关节面,达到关节面的受力平衡,减轻受损关节面的压力,延缓其损坏。该术式非常适用于TA炎伴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患者[51]。van Outeren等[52]观察胫骨高位截骨术和非手术治疗膝关节OA伴膝内翻畸形患者的疗效,发现1年后,胫骨高位截骨患者的疼痛VAS评分(3.8分)低于非手术治疗者(5.0分),表明胫骨高位截骨术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

Qin等[53]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52例膝关节内侧腔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发现腓骨近端截骨后腓骨会失去近端韧带的限制,活动度相对增加,致使负重时腓骨会轻微移动以保持下肢力线平衡,从而可减轻关节软骨损伤,缓解疼痛。腓骨近端截骨术操作简单、疗效较好。

股骨远端截骨术主要包括开放楔形截骨术和闭合楔形截骨术两种[54]。开放楔形截骨术适用于严重膝外翻畸形,该术式操作简单、截骨精准度高,但截骨部位骨质缺损较多,易发生骨折、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闭合楔形截骨术无需切开、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对医师操作技术要求较高[55]。

2.4.2 踝关节周围截骨术 目前踝关节周围截骨术有胫骨远端截骨术、跟骨截骨术等。

胫骨远端截骨术可用于治疗合并力线异常的创伤性踝关节炎、踝关节OA等,可通过纠正下肢力线、均衡踝关节面的压力分布而延缓踝关节炎的进展,保留关节功能[56]。对于胫骨远端截骨是否保留腓骨长度尚未达成共识,目前共有3种观点:应该保留腓骨长度,不予截骨[57];胫骨远端截骨需要合并腓骨截骨[58];腓骨截骨与否需要根据术中腓骨远端是否会影响下肢力线的纠正而定[59]。Ahn等[60]报道了一种保留腓骨的胫骨远端截骨术,主要用于治疗内翻型踝关节OA,术后疗效较好。

跟骨截骨术可通过截取足内侧或外侧柱的一定长度,改善跟骨的负重力线,减轻足内翻或外翻畸形,改善患者的疼痛及步态[61]。Yu等[62]描述了一种平行于跟骨体部的截骨方法来重建跟骨形态,保留距下关节,适用于跟骨关节面整体塌陷的患者。马阳等[63]采用踝关节截骨术治疗36例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患者,发现截骨术能够减轻病变处关节软骨的负荷,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术后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2.5 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关节疾病的一种常规手段,假体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64]。人工关节置换术旨在恢复关节功能,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髋、膝关节置换术比较成熟,其他小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虽落后于髋、膝关节置换,但也在不断发 展[6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假体植入后愈合不良、感染、假体松动、二次翻修甚至多次翻修[66],以及假体周围骨折[67]等。假体匹配度的选 择[68]、术中假体放置及下肢力线[69]是决定关节置换术成败的关键,且围术期管理极为重要[70]。TA患者一般比较年轻,手术时应考虑远期疗效及翻修 问题[71]。

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类固醇等药物的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时,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的风险[72]。另有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会增加皮肤及软组织的感染[70];而有些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即该药物不会增加患者的术后感染[72]。关于患者围术期服用药物是否会增加术后不良反应,国内外专家尚未达成明确共识,应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综合考虑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利弊,最大化确保患者的恢复。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为重度骨关节炎、TA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年龄>60岁、平时活动量少的非肥胖患者;禁忌证为神经源性关节病、脓毒血症、骨髓炎、关节活动性感染、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及感染者、肢体完全瘫痪、关节强直畸形、关节不稳定和周围血管疾病 等[17,48]。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TA晚期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通过重建关节的活动功能,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Jastifer等[73]对18例行全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至少10年随访发现,关节假体术后生存率为94.4%,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及满意度较好,少数患者需要二次手术。

相较于关节融合术、关节镜下清理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满意度高。赵学良等[74]对56例TA患者分别行踝关节置换、踝关节融合外固定及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结果发现,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AOFAS、SF-36评分均高于后两种术式,且并发症少。Stavrakis等[75]比较踝关节融合术和踝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现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踝关节融合术。马伟鸽等[76]比较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后疗效,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满意度高达95.92%,而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仅为81.63%,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更为 显著。

2.6 3D打印技术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等相关疾病(如关节翻修、关节畸形、骨盆骨折、脊柱畸形、骨肿瘤等[77])的治疗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78-79]。决定关节置换术后远期疗效最重要的因素是下肢力线的恢复情况,而保障下肢力线最重要的因素是截骨的准确性及软组织平衡[80]。大量研究表明,下肢力线最佳的角度为0°~3°[81],>10%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误差>3°[82]。陈国仙等[81]采用3D打印截骨模块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证实3D打印辅助关节置换能很好地恢复正常的力学结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Daniilidis等[83]研究发现,使用3D打印截骨模型后,9.3%的患者下肢力线角度>3°,而不使用3D打印模型的截骨术后高达21.1%的患者下肢力线角度>3°,表明3D打印技术有利于术后力线的恢复。邬波等[84]比较3D打印膝关节假体与普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及关节功能情况,发现前者较后者有明显的优势。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型对治疗重度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①与周围骨组织贴合更紧密。刘帅等[85]对32例患者术前行3D建模,术中实际所需要的假体大小及术后测量角度均与术前所制作的模具无明显差异。②能够明显减少髓腔操作的并发症。3D打印技术可避免髓腔破坏,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有效避免脂肪颗粒进入髓腔内,降低了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86]。但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87-88]:①3D打印设备运行及材料成本高,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②从采集数据到建模及制作假体所需时间较长,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③国内3D打印技术相对不成熟,尚未普及。随着打印设备的不断升级及对打印材料的研发,3D打印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普遍应用于医疗行业[89]。

3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TA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目前,TA治疗可分为物理疗法(超短波、微波、电磁波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软骨保护药物、透明质酸钠等)和手术治疗(关节清理术、关节融合术、截骨术、骨软骨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其中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无法终止或延缓TA的病理进程,至晚期时只能接受手术治疗。因此,临床上应依据患者病情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建立“阶梯状”的治疗模型,提高患者预后满意度。

猜你喜欢
截骨术融合术自体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关节镜联合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对比
对比股骨开窗技术和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在股骨侧翻修术中的疗效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