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黄河文化助推焦作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20-02-14 14:11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焦作黄河旅游

卢 静

(焦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一场令人猝不及防的疫情揭开了2020年的序幕,也注定了2020年必将成为非同寻常的一年。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年。当前形势下,疫情防控、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三者息息相关,彼此关联。如何保障疫情防控不松懈?如何确保经济发展不停步?如何坚持脱贫攻坚永向前?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要取得决定性胜利,完成全面奔小康的目标,唯有不忘初心,方能得其始终;唯有坚定信心、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方能化“危”为“机”,绝地逢春。

1. 后疫情时代,焦作发展乡村旅游机遇诠释

1.1 疫情后的化“危”为“机”

(1)疫情后,乡村旅游必受青睐

疫情期间人们遭遇了太多的不虞之变,见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面临了太多的危机挑战,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思考热潮,也必然助推关爱自然、健康饮食、健康运动等旅游活动的发展。与大多数城市相比,乡村地区拥有清新的空气、宁静的氛围、绮丽的风光、古朴的民风、轻松的节奏,仿若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相伴着人们对自然关爱度的提升,必然引起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追捧。随着疫情过后旅游可能出现的报复性增长,乡村旅游发展必然大有天地、大有可为。

(2)疫情后,乡村旅游营销渠道拓宽

众所周知,疫情带火了“宅经济”,疫情带出了新商机。在这种所谓的“宅经济”下, 旅游人也趁势而为、借力而上、突破传统,于是“云赏樱”“云看展”“云体验”“云游学”等活动应运而生。然而,旅游服务业归根结底是体验经济,将自然文化内容在线上推出虽属创新但确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其无法满足人们对旅游的真正需求。然而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当线下旅游可以大规模开展后,如今的线上模式未尝不是一种旅游营销的好方式、好手段。如果说乡村旅游资源曾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借用数字化的营销手段一定可以让“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由此可见,虽然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未尝不是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文旅产业数字化潜力无穷。任何人都必须站着走向未来,远方有多远不得而知,但诗就近在眼前,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诗境和远方”, 让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推动乡村经济在“诗和远方”中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3)疫情后,乡村红色旅游必将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14亿中国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创造了将一场罕见疫情在两个月内基本控制住的世界奇迹,并在严峻的全球抗疫形势下,展现了中国担当,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凝聚了中国力量,诠释了中国精神。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英勇的中国人“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团结的中国人“风雨同舟、和衷共济”, 勇敢的中国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温暖的中国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如此种种,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红色旅游必将成为疫情后的一股潮流,而这股潮流最大可能的流向便是革命圣地的乡村。焦作太行山地区红色乡村资源丰富,乡村红色旅游必将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1.2 黄河文化助推焦作乡村旅游大发展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为这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精神之河赋予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讲好“黄河故事”,就是赓续中华民族创新创造、团结奋斗、实干筑梦的精神图谱。

焦作地处黄河北岸,滔滔黄河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怀川文化。孟州的黄河左岸零公里里程碑、黄河文化苑、韩愈陵园;温县的小麦博物馆、兄弟书屋、铁棍山药;武陟的嘉应观、妙乐寺、人民胜利渠渠首。无不体现着黄河孕育出的农耕文明、宗教艺术、诗歌文化和治水精神。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焦作从不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勇气和魄力。乘着弘扬黄河文化的春风,焦作旅游应趁势而为,借力而上,必将大有可为,也一定会大有作为。其中,黄河滩区集中分布了焦作为数不少的贫困县贫困村,借着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东风,焦作乡村旅游将迎来大发展的良机。

2. 焦作发展乡村旅游问题剖析

2.1 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期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已毋庸置疑,基于其良好的经济促进功能,现已成为焦作旅游发展的重头戏。但是不少贫困县、贫困村仅仅是为了脱贫而发展,为了政绩而发展,在这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下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

焦作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多固定于经济效益明显的吃喝玩乐传统模式,靠“天”吃饭,过分依赖农业资源,缺乏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缺乏对民风民俗、乡土风貌、乡情乡愁的提炼总结,导致重自然轻文化现象严重[1]。没有文化涵养,乡村旅游发展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形成长期吸引力。只看眼前利益,会导致短视行为发生,“一竿子买卖”的后果必然是回头客少,口碑差,极其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2.2 经营创新不足,营销手段乏陈

焦作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生态条件好,文化传统有特色,但往往地处偏僻的山区、河滩,游客认知度较低。目前,焦作在乡村旅游营销中,经营观念落后、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导致宣传推广存在滞后性。一方面是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优质的乡村资源鲜有人知,信息的不对称,极大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媒体的劣势越来越明显,焦作乡村旅游宣传也顺应时势运用了一些新媒体,但大多是农民自发、分散进行的,不成规模、不成体系,没有鲜明的主题,不利于当地整体形象的塑造[2]。而且大多以电视、直播、微信朋友圈等为主,新媒体营销平台显得单一、低端,论坛、微博、问答平台、短视频广告等形式更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手段运用不足,现阶段尚未能充分发挥出新媒体营销的作用。由于乡村现有的发展条件,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离乡打工潮”,而鲜见“人才返乡流”,营销推广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技巧,导致宣传效果低下[2]。

2.3 跟风现象明显,地域特色丧失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风民俗、民居民食、民情民意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所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乡村原本是各具特色、各有风情的,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跟风现象却比比皆是,村村一个样,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你赏桃花,我就赏梨花;你建个民俗小镇,我便会如法炮制,毫无新意。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思考的不是我们有什么?我们要什么?我们胜在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一味复制,照抄照搬,别人有什么我就得有什么,粗放经营,导致旅游毫无效益,更无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由此可见,因地制宜,深层次挖掘地域特色,开发乡村旅游,我们任重而道远。

2.4 城市氛围浓重,乡土气息淡薄

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扶贫任务,为了提升扶贫效果,弯道超车,忽视长板,追求“洋气”, 放弃“土气”, 在景观设计上城市氛围浓重, 乡土气息淡薄,从而导致乡村建筑丧失其固有的历史感、文化感、民俗感,毫无特色,显得不伦不类[3]。既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乡情、乡愁、乡味”,又无法匹及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吸引力荡然无存。如此建设开发,事倍功半,优势尽失,既不能提升旅游效益,又增加了成本,最终与旅游扶贫目的渐行渐远。

3. 焦作发展乡村旅游对策解析

3.1 转变思想, 文旅融合, 传承乡村旅游文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频频上热搜的诗句,表明了国人对文化的推崇,也意味着文化基因已渗透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以文化为根,以文化为魂,弘扬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正是未来文旅融合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不再仅仅是传统认知中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游居和体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不再仅仅是赏个花、踏个青、摘个果、尝个鲜、看个房、观个景的简单旅游模式。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居游、诗意栖居、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不断被提出,我们必须转换思想,紧跟时代,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车,促进焦作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焦作非遗项目众多、历史遗存丰富、传统村落集聚,这些都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宝贵财富。富有历史斑驳感的传统建筑,独具怀川文化特色的非遗展示,体现地方味道的传统美食,凝聚中原文化的民风民俗,置身其中,仿若时光穿梭,老物件的摄人心魄、旧时光的触景生情、老手艺的叹为观止,无不让人们在感受淳朴自然的乡土风貌之余,更是受到了灵魂的净化、心灵的洗礼。基于此,唯有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好民居等固态、传承好民俗等活态、发展好文化等业态,方能使乡村文化根脉得以延续。唯有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展览馆、凝聚乡土情感的乡愁博物馆、体现文化传承的家风家训馆,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小镇,方能使文明新风根植人心。

3.2 创新思维, 融合发展, 升级乡村旅游产品

焦作乡村旅游要嫁接优势资源走融合发展的道路,要通过融合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将原本功能单一的庄园、菜园、果园建设成为四季分明、特色鲜明、老少皆宜的开心乐园,打造农庄体验醉心游产品[4];通过融合乡村旅游与体育健身,将登山、骑行等形式多样的户外项目带入乡村,借助乡村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乡村绿道攀爬游、露宿营地野炊游、骑行通道竞赛游、马术训练风情游等新产品;通过融合乡村旅游与音乐美术,淋漓尽致展示中国山水画与民歌、山歌艺术,建立乡村美术馆、乡村音乐吧,打造乡村风情采风游产品;通过融合乡村旅游与动画动漫,建立乡村动漫工厂、乡村主题乐园,打造乡村动漫cosplay游产品;通过融合乡村旅游与电影电视,建立乡村影视基地,借助乡村优美静谧的环境,打造汉服花朝节、微视频拍摄等旅游产品。

3.3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合理规划乡村资源

焦作应因地制宜,深挖潜力,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发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业态,绝不能照抄照搬,全盘仿效,导致特色消失,流于形式。

(1)对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厚重、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条件独立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鼓励通过自筹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规划、兴办景区,形成乡村既是景区、景区尽在乡村的景观。

(2)对毗邻城镇、交通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鼓励发展以当地市民为主要客源市场的休闲农业体验旅游。体验、参与是此种乡村旅游的主特色,除此之外,客源稳定、方便快捷、季节鲜明,成为其主要优势。

(3)对革命老区,保护传统民居,维护传统民风,深挖革命精神,树立时代楷模,鼓励依托生态资源、红色资源,发展绿色旅游、红色旅游。

(4)对气候植被好的地方,鼓励建设新型养老产业,利用良好的生态和环境开发银发市场。

3.4 发挥潜力,依托乡愁,谱写黄河文化篇章

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谱写黄河文化新篇章是新时代我们对母亲河的回馈,更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契机。

(1)依托乡愁乡味,大力发展乡情旅游

现阶段,焦作市应以孟州市的莫沟、温县南韩村、武陟万华村等乡村旅游特色村为依托,深度开展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产品。依托黄河北岸岭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绿色改造,恢复原有村落民居的历史人文风貌,丰富现代文化休闲元素,融合历史传统与现代时尚,充分挖掘焦作饮食文化,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2)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国学旅游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黄河孕育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焦作应以孟州市韩愈文化为主体,大力弘扬国学文化,深度挖掘焦作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主打名人旅游牌,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黄河故事。

(3)传承红色文化,深度开展红色旅游

焦作应以红色文化为抓手,大力助推绿色发展,打造旅游扶贫样板。以中站区的十二会村、沁阳的宋学义故居、寨卜昌村、许湾村、何塘家风家训基地等为依托,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深度开展乡村红色旅游,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4)弘扬黄河精神,创新研究水利旅游

以武陟嘉应观为核心,以古代治水名人为载体,以治水知识为底蕴,以治水精神为传承,以治水建筑为内涵,创新水利旅游的方式,扩大水利旅游的主题,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黄河精神。

(5)探究文化之源,开拓谋求寻根旅游

以温县陈家沟、沁阳神农山等为依托,探究寻根旅游全新的深度和维度。焦作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是姓氏之根,拳术之根,农业医药之根,水利文化之根。探究文化之源,开展寻根旅游,体会怀川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山阳大地的独特魅力,将会成为弘扬黄河文化的一张烫金的名片。

(6)体验农医文明,不断探究研学旅游

以沁阳神农山、修武云台山等为依托,以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为寄托,以四大怀药为载体,以中医文化为底蕴,传播中国的农耕文明和中医文明,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中开展研学之旅,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 结束语

焦作,人杰地灵、底蕴深厚;黄河文化、拳术文化璀璨星空;红色精神、乡愁乡恋让人回味。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硬核焦作有着道路自信的正气,制度自信的锐气,理论自信的硬气,文化自信的底气,有着不忘初心、创新思维、化危为机、突破传统的勇气,有着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资源基础、文化底蕴,焦作乡村旅游正逢其时,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焦作黄河旅游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临轩听雨
旅游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焦作将建中部最大绿色涂料园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