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0-02-14 14:11王宁宁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实效性思政

王宁宁

(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1. 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1.1 情感的内涵

情感是构成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二字中的“感”字,有感觉、感受之意,它侧重于表达人在情绪过程中的感受,也是人类行为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感受。《心理学大辞典》解释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彭聃龄教授在《普通心理学》中认为:“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1]概括而言,情感是人的需求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总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1.2 情感教育的内涵

在《情感教育心理学》中,卢家楣教授把情感教育定义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同时更要十分重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2]换言之,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妥善处理好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关系,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在贯彻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情感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手段和途径,更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1.3 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使他们的行为规范达到一定的社会要求的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简言之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主体对象是人。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并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其他实践活动[3]。因此,在大力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利用情感教育理论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其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切实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感染力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要想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并发挥积极影响,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从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着手,充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教育,调动其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以此提升教学实效性。

2. 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 方法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面临着许多难以回避的现实困境,例如: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课堂氛围较差;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探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思政理论课对认知教育过度依靠教育者所采取的单一的理论说教模式。因此,面临如此困境需要教育者积极利用情感教育方法来改善教学现状。在高校贯彻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运用一定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以此来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

2.1 以情动情的方法

以情动情的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以自己饱满、富有激情、真诚、积极的情感基调,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感染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法[4]。

以情动情方法的运用,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丰富得体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共情,进而促进学生加深思考和领悟。以情动情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不同学生个体所具有的情感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2 以理动情的方法

以理动情的方法是指教育者授课必须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为支撑,授课内容要到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使其对授课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主动接受知识,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理性分析能力。

以理动情方法对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抽象概念或较难理解的重要理论等知识点,则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准确掌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将知识原理以通俗易懂且规范化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讲授,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增强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以境促情的方法

以境促情方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频、视频或演绎等方式,创设一些主题鲜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体验,使其通过身处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获得深刻持久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认知高度。

情感的激发还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当学生处在某种情感场景之中,情绪更易于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共情。利用以境促情方法,激发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

2.4 实践育情的方法

实践育情法是指教育者通过组织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当中,调动他们对课程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取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总而言之,实践育情法要求教育者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更好地领悟教学内容的目的和意义。

3. 情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 情感教育有助于调节学生的认知过程

情感教育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只有遵循学生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有效运用情感教育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5]。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强化主体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优秀的思想品质。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心情愉悦时对新事物可能保持一种愿意接受的良好心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化课堂的教学内容。反之,当心情低落沉闷时可能会自动屏蔽一切外来信息,保持一种拒绝接受的心态,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极差,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依据情感的适应性特征,帮助学生调整状态积极适应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向,有效提高认知能力。

3.2 情感教育有助于协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 课堂实效性

情感教育对润化师生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不带任何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定会带着一些感情因素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有效沟通。通过情感互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彼此之间在教、学中协作互助,建立良好的默契度,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3.3 情感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

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指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问题以及各种事物的矛盾关系时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价值取向常常受到主体需要的影响,当主体对某一需要感觉强烈时价值取向就会倾向这一需要。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放大或弱化主体某些方面的需要来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当代社会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想结合,通过情感熏陶、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是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影响。总之,教师必须以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和坚定立场,确保教学实践活动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正确性。此外,实施情感教育对教育者的自身修养也有着严格要求。所以,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使其明白当代大学生所应肩负起的时代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4 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情感教育法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保障,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思政教育,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各高校所取得的教学成效和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情感教育的开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实施情感教育,准确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把握其情感规律,培养其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态度,利用情感教育,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此外,通过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其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使其参与到主动式、创造式的学习之中,从而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最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除了要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外,情感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正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过:“教育离不开情感,情感最能教育人。”因此,要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需求,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之中,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最终达到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的目标。

猜你喜欢
教育者实效性思政
品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