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静,张 燕,张明敏,孙向阳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 中心实验室;3 科教科,江苏226361;2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肿瘤学教研室)
近年来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推进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即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旨在培养临床结合科研型综合人才。目前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技能有明显提升,但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是指相关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以科学的思维周密设计相关实验, 对未知领域进行创造性探索的能力[1],科研能力涵盖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科研素养是科研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石,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是重中之重。提高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从思维、理论和实践等层面突破[2]。本文对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临床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分析科研能力的培养措施。
临床科学研究常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研究热点常围绕重大疾病的诊疗关键技术、规范化方案及流行病学;疾病早期筛查、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诊治以及筛查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需进行科研思维能力训练。临床专业培训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发现和思索临床中的问题的能力,而科研思维训练有助于未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肿瘤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未来主要成为肿瘤专科医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及肿瘤预防宣教工作。
在入学初期文献阅读是引导研究生进入科研训练的第一步,权威论文缜密的科研设计,巧妙而又严谨的研究方法,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良好参照物。首先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文献检索、外语阅读能力,建立良好的查阅文献的习惯,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研究生课题选择要侧重临床问题,寻找课题的创新点,进行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科学实践技能培养包括临床研究设计、基础实验技能以及统计学应用。临床专业研究生除了学会查阅文献,还应学习收集临床资料、数据统计处理等科研基本方法。临床病例的基本资料、诊疗过程以及预后各不相同,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对病例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及整合,并按照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运用不同的统计软件和程序分析数据与临床相关特征参数间的相关性。肿瘤学专业研究生应掌握肿瘤疗效的评价指标,学会根据临床资料判断患者病情缓解及进展情况,如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无病生存期(DFS),无复发生存期(RFS),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等。通过对经典病例资料的总结归纳,既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水平,增强对肿瘤个体化、规范化和综合治疗的认识,也能从中提炼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一项关于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题选择的调查显示,42.8%学生选择“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类型[3]。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基础医学科学技术方法,一方面可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机理,另一方面可以研发临床实用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
3.1 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培养严谨科学作风 导师是研究生初入科研道路的引领者,其垂范作用对研究生科研素养、视野格局、价值塑造都有重大影响,良师益友是最优的导学关系[3]。一项对“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中,约占51%学生选择“在导师所在学科专人指导下进行”,而超过75%学生在对“课题选择”的评价中选择“导师指派”[4]。临床型研究生开展科研的时间有限,“入门级”的科研技能训练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养成会对其未来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导师以及实验室带教老师必须狠抓研究生的科学态度,培育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审查学生的实验过程、操作记录和结果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强调基础实验中的三次重复,在实验全过程详尽记录,包括实验日期,实验方法,试剂使用(试剂货号、厂家、滴度、用量等)及实验数据等。客观分析实验数据及结果,不夸大实验结论,不妄加推测科学假说。刚接触科研时学生缺乏正确的科研思维和基本实验技能,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导师应予以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2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供实验平台支撑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硬件环境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如生物信息学软件应用、肿瘤数据库分析应用、图表制作、英文论文写作指导等讲座,邀请知名专家来院报告。鼓励硕士生参加学术会议,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了解肿瘤专业前沿研究热点,激发科研热情,提高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对发表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中心实验室是全院的公共实验平台,是教研一体的研究中心,为基础医学、肿瘤学、内科、外科、麻醉学、影像学、病理学以及临床检验诊断学等多学科、多专业提供技术平台。中心内各学科交叉融合,科学氛围浓厚,并在平台内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为专业学位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支持。
基础实验方法种类繁多,技能要求较高,如细胞实验需要无菌操作,印迹实验步骤繁复,PCR 实验要求精确加样等。实验室老师不仅要教会研究生操作方法,也要讲明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在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如何分析原因。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更要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要错过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甚至是意外收获。
3.3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序开展科学研究 医院中心实验室对全院职工开放,是专职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学术型及专业型研究生开展实验的场所。专职科研人员以及学术型研究生相对固定,实验室科研时间持续较长,能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则制度,而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常以“碎片式”时间模式进行科研。在实验室运行中发现专业硕士生对实验室规章制度淡漠,存在诸多不良习惯,比如不能及时将实验物品归放原位、移液枪调回最大值、小型仪器常处于待机状态、计量仪器损坏和试剂失效,对自己和其他人员的科研工作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应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室主人翁意识和实验室规章制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