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慧
(青海省草原总站 810000)
过度放牧在我国草原畜牧产业当中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过去几十年来草原畜牧发展的常态, 牧民并没有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放牧,畜牧草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草原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生态破坏问题严重,使得草原的草地面积逐年递减,沙漠化成为草原牧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威胁,所以,改善草原牧区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针对草原畜牧产业的稳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以期能够恢复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的生产力。
草原的生态环境对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旦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极大地影响畜牧业的质量以及生产,特别是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并且其恢复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就草原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维护和养护,为草原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实现草畜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提高草原土地的生产力,提高草原牧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1]。
所谓的过度放牧也就是指,草原牧区的牲畜数量已经远远超过草地生产力的承载数量, 这样的情况只会导致牧草资源大大短缺,并遏制草原畜牧产业的发展,因此,改变以往的过度放牧与盲目放牧的模式是重点。 作为草原畜牧地区的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改变草原牧民较为狭隘的放牧意识和行为,以高强度、有效的宣传方法,提高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 要引导牧民去了解草原牧区牧草资源的有限性, 并组织牧民进行相关的科学放牧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草原牧区的资源保护措施,如放牧时要避开草原牧区草的返青期, 为牧草的生长留出足够的生长时间, 以此来强化牧民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约束其行为,为草原畜牧产业的稳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讲,草原牧区的环境是比较差的,主要是因为天气等原因,草原牧区面对恶劣天气的几率较大,会对草原牧草产生严重的影响。 而草原牧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的依赖性是比较大,加上牧区经济水平差,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简单,牧民所承担的危险比较大,因此,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的防灾抗灾能力,并引进优良的畜牧品种以及牧草品种,提升牲畜的抗寒耐热性,提高牧草的生长能力,进而促进草原畜牧产业的稳态发展[2]。
草原生态保护机制是强化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 能够有效保护现有草场以及退化的草地, 如科学放牧、 危险地区禁牧、严格控制草地的返青期,依法处理非法占用和开垦草原的行为,有计划的放牧等等。 其次,不断加强牧区的财政投入,改善牧区的人居环境,特别是在恶劣天气下的保护等,如遇到暴雪和雷暴天气下,要着重保护人和动物的生命安全,依法进行治牧。
总之,草原生态直接影响着草原畜牧产业的发展,必须就草原生态进行切实地保护,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牧民草原保护意识,加大牧区投入,强化畜牧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依法治牧,以实现草原畜牧产业的稳态发展。 提高牧民的收入,促进畜牧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