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聂小杰 肇庆市高要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性的高技术人才和设施设备缺乏,监测方法滞后性严重,对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技术困难。再加上我国设施设备和技术滞后性明显,监测工作的实施阻碍性强,监测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差,思想品质意识落后,员工主动性缺乏,不足以实现质量监测工作的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于环境的认可力度,且工作人员没有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大市场竞争环境下,个别监测站没有成文的管理体制,运作相对杂乱困难,导致环境管控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个别监测站品质系统文书几乎有90%以上都是照搬国家的相关宽泛性条例,对现实工作的导向性不足,其品质管理体系文件实施存在大差异,且针对性不足,难以对日常环境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必须要依据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制定严格的管理系统文件。
在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中,必须要将样品有效地放置于分析仪器中,寻找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原因。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环境监测人员可以按照监测预案开展工作,根据企业环境风险数据库对污染类别进行初步判断得出污染的原因,结合现场的地理等环境确定污染点以及可检测点。除此之外,要确保现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落实前期准备程序步骤,为环境监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工作人员要严格依照环境监管规范,要求明确地区的水、气、声采样各环节的工作要点,保证采样工作顺利进行,明确现场采样项目重点,及时核对地区的样品清单,确保设备采集到的数据的精准性,了解不同因素(如:环境温湿度条件、仪器设备状况等)对于采样质量的影响,做好现场监测质控措施,避免部分可控的外在因素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
为了实现资源优化,必须要结合环境监测存在的状况及技术要点,提出可行的技术研发策略,以此来降低样品分析中仪器设备对其结果带来的误差影响。及时对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等进行合理确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天平精度进行检测并且聘请专业人士来对其检查,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对系统误差进行有效排除。
由于监管人员在环境监测和采样分析等操作的技术能力情况以及责任心强度等都会影响监测结果,因此要建立奖励和惩罚制度,提高监测人员积极性,避免消极因素对监测结果产生的误差影响。人员必须接受环境监测的培训,降低实际操作中人为因素误差影响,实现监测的合理性。
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借助政府国家的力量发挥其对于环境监测现场作业的引导性作用,实现资源建设的合理利用和整合。为了进一步根据环境监测问题开展工作,必须要按照标准来完善环境监测规章流程,提高环境规划与分析水平,减少环境监测中的违规现象;必须要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制定监测数据管理存储机构,明确各级监测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强不同环节的执行力。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体系建设情况,来确定相应的管控机制,明确不同阶段的环境法律法规所产生的变化情况,并积极向相关的人员进行宣传,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促进监测法制建设的多元化,增强人员的环保意识。
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在仪器设备的购买和验收时严格把关,选择准确度高、灵敏度好、检测范围宽和易携带的仪器,适应监测环境污染事故情况,以更加简便进行操作和使用,确定污染地区以及污染的分布情况,实现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实现应急监测结果的精准性。同时,加强日常突发性污染事故处理的演习活动对日后处理应急监测情况会有帮助。
除此之外,还要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完善环境监测设备管理台账,对测定的结果进行多次检定和比对,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不掉链子”。及时购买人员的防护装备,构建统一的采购管理体系以及环境监测体系,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升级,确保其能够应对环境污染事故,且有相关的设备和通讯设施能够在应急监测中发挥价值作用。
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强大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在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环境应急监测人员需要快速地对现场的事故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行动,且在事故中做好自身防护,避免出现损害工作人员的情况。对此,环保部门必须要对应急监测人员采取多元化的知识培训管理,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管控紧密结合,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力;定期地对环境污染事故组织专员进行分析和汇总,保证监测人员能够更加熟悉事故发生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人员进行环境监测的演习,增强应急监测人员应变能力,提升人员的实战能力,使得预选方案能够保持完善性,从而构建出一只专业技能强的精英应急监测队伍,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监测任务,加强环境监测企业内部的人员监测团队建设,做好后期的准备工作。
由于环保部门在环境监测中受设施设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最终的调查结果偏差性概率大。因此,必须要从不同的环节落实下去,做好不同环节的保障和预防工作,以此来编制后续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在此期间,文件内容中条款的确定以及约定准则可以首先借鉴国家性的文件进行初稿的制定,并聘请专业人士对其复核,保证污染物处理方法科学。一般来说,一旦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现场的信息较少,就需要通过监测数据来判定污染因子的发生范围,提供对应的方案。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环保部门必须要制定好后续的宣传准备方案,为环境事故的处理做好科学准备,提供准确的数据,使得方案的实践与检验有依可循。
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突发性事故进行详细分析,分析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排污方式以及排污种类等,为后续的非正常环境污染起到预测作用,降低其周边的环境污染。由于部分生产所使用的原料以及成品在生产以及运输途中出现事故,其环境污染在短时间内会影响周边的生态,故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便要采取措施控制,降低污染。环保部门应该要派遣人员对其进行现场实地调研,建立起环境风险数据库,掌握周边的环境信息,并以此来制定监督监测预案。由于这种环境突发性污染出现具有不确定性,环保部门监管组织机构必须要做好事件的动态监管,加强周边的环境检测,建设区域内的环境风险数据库,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保证环境监测的有效监管。且在监管过程中还要与各部门之间合理配合,提升不同部门之间的默契度,获取社会各界的认可以及资金的支持,为实现高质量的环境监测以及获取高精度的实践监测结果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的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监测管理技术的应用,严格控制监测风险,必须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的一体化建设,解决传统检测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强化环境监测的管理体制机制,从不同的环节落实下去,开展全面的、新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环境监测管控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