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敏,高永莉,叶 磊,曹 钰,姚 蓉,李袁浩,毛远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急诊科; 四川大学灾难医学中心; 四川大学护理学院 急救与创伤护理学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特殊疫情发生时,如何安全地对确诊患者进行急诊转运,避免对转运过程中环境造成污染,避免人员的二次感染十分重要。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结合救治的经验,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的转运过程采用了一种创新医疗隔离运输系统以转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并应用于首例患者的急诊转运过程中。具体措施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2月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例COVID-19患者,女性,22岁。入院前11+d,患者因出现左侧髂骨疼痛、行走困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考虑股骨头坏死,在骨科行住院性窗口解压术,术后即出现发热,呈低热为主,不伴畏寒、寒战,无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等不适,考虑左侧股骨头近端坏死,给予拜复乐及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仍间断发热,最高体温38.5 ℃,仍无畏寒、无恶心、呕吐等不适,遂转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住院治疗。入院前2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偶有咯少许白色泡沫痰,不伴胸闷、气促,无纳差、乏力,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因患者母亲确诊为COVID-19,遂筛查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查结果为阳性。为进一步治疗,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负责,将患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骨科病房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传染病房。
流行病学史及既往史:患者发热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17日,患者母亲为新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毒物接触史等。
临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转运前分别为每一位出诊人员准备了一套防护穿戴,包括帽子、外科口罩、护目镜、防护服、鞋套。这些一次性防护穿戴主要用于医护人员防护隔离,保护医护人员不被患者唾沫或患者生活环境中的气溶胶所感染。
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匹配相应的转运治疗设备,包括转运心电监护仪、转运微量泵、一次性电动吸痰器、车载吸氧装置、转运呼吸机等设备。这些先进转运设备的应用不仅在外观设计上小巧轻便,方便医护人员转运途中携带,而且仪器自具蓄电池功能也保证在转运途中缺乏电源的情况下正常运作,不耽误患者治疗。另外,这些仪器设备都采用抗菌材质制作,便于医护人员对这些仪器设备进行消毒处置。
患者隔离采用生物安全型负压隔离担架。与医护人员采用的防护隔离穿戴不同,患者隔离防护设备采用的是负压环境,是由1个负压仓、1个高效过滤装置、1个负压生成器、1个充气筒、1 根长PVC波纹连接管(内穿一根透明略长于该管的PVC细气管)、2根短PVC波纹连接管、6个抱箍、 1根车载电源线、1个担架充电器组成。负压隔离舱主要由隔离舱体、担架结构、负压生成装置、空气净化高效过滤装置和相关安全防护装备组成。舱体为相对密闭结构,由负压生成装置在隔离舱内形成微负压,隔离舱的排气口配有高效过滤空气净化系统,患者可以获得充足的新鲜空气,同时保证隔离舱内病员产生的污染气体不会向舱外渗漏,医护人员也可以从隔离舱外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初步救护。负压隔离担架适用于短途转运传染病患者,能及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提供临时隔离空间,可以随时随地简便地将COVID-19患者完全隔离,保证在转运途中控制病毒传播,保护周围人群不被感染。
1)选择最佳转运路线。对于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鼓励其就近就诊、原地治疗,设计规划最快的转运路线,减少转运次数,避免长时间转运、与其他人员接触过多。2)安全防护。若是患者伴有发热等呼吸道症状,首先于发热门诊接受首次诊断检查,若是患者为疑似新冠肺炎病例,转运全过程中参与转运人员严格实施三级防护措施;转运途中对患者采取临时隔离措施,采用专业负压隔离担架辅助转运,为患者开通绿色通路迅速办理入院手续,收入医院隔离病房[4]。3)定点转运。若是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确诊新冠肺炎,且属于高危患者,伴有呼吸道症状,则要转运至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定点医院接受治疗[5]。4)远程会诊。对于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鼓励各科室进行远程会诊模式,对患者治疗进行救治指导及病情交接。
1)出诊前准备。救护车上配备1名司机、1名医师和1名护士,并配有一部随车移动电话、平板电脑。120救护车出诊前,出诊医生需要对患者的转运原因、神志意识、生命体征、症状、氧饱和度、心肺功能等与上锦分院区进行了解,与监护人进行联系,并做好记录。护士在出诊前向医师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便准备好相关的设备、器械、药品,并检查以上物品的性能,使其处于备用状态,做好出诊前转运准备;救护车司机提前做好转运线路确认,选择路途最短、最完全的路线。救护车随车人员需要启动三级防护措施准备,穿好隔离服、鞋套,配戴好防护面具、N95口罩、防护手套、护目镜等[6]。
2)与分院区病房交接。救护车到达目的地,出诊医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对其转运的原因进行了解,将其个人史、家族史、现病史、药敏史、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深入的沟通,告知其在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让其在转运风险同意书上签字。
3)应用负压隔离担架。出诊护士将随车携带负压隔离担架带入患者床旁,向患者解释转运过程注意事项及负压担架应用,以取得患者的配合。负压隔离担架是一种将传染病患者临时隔离的专用装置,隔离担架内部空间对外形成微负压状态,即大气完全包裹住担架,保障传染源不会外溢到环境中。进入“隔离担架”内的新风取自环境空气,通过中效过滤后进入担架内;而担架内的气体只能经过高效过滤器有效过滤后排出。将患者置入负压隔离舱内,拉好拉链,可以及时切断患者对环境的污染,保证患者在随后转运途中以及到达目的地暂时不能进入隔离病房时间段内,与医护人员处于完全隔离状态,确保医护人员安全。
4)转运途中管理。患者在转运途中需要佩戴好专用口罩,在新冠肺炎患者的转运途中所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器具等为一次性用品;非一次性用品在每次使用完毕后护士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常用方法为使用1 000~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及内部。新冠肺炎患者转运途中所使用的负压隔离担架为专用担架,与其他患者进行区分,床单与被罩需为一次性,坚持“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标记好患者使用的物品,对其进行终末处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出诊时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心率、体温、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若患者有明显的发热症状,给予其降温、退热处理;若患者胸闷、喘息症状加重,给予其雾化吸入处理;患者于低氧流量下接受吸氧护理,如果其不能维持氧饱和度则给予其喉罩或面罩处理;如果患者缺氧状态仍然不能得到改善,或者状态持续加重,出现呼吸不畅等情况,则为其建立人工气道,保障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性[7-8]。为患者开一条静脉通道,若是患者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体液平衡,则输入常规液体;若是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维持用药,则另开一条静脉通道持续用药。转运途中,若是患者的病情较轻,选择自主卧位;若是患者病情较重,选择半卧位,并每间隔1~2 h更换1次体位,以避免患者压疮形成。患者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医护人员要将其鼻腔、肺部的分泌物及时清除,若是患者昏迷,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呼吸道梗塞。若是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症状,如鼻翼煽动、呼吸费力且单靠吸氧不能缓解症状时,给予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5)科室交接。出诊医护人员与相应科室相联系,让其做好准备;为患者开设绿色通路,有专人快速办理入院手续,将患者直接转运至隔离病区,到达病区后与科室责任护士做好交接,告知其患者的情况,如用药、皮肤、过敏史、特殊用药等。
6)转运后处理。将出诊医护人员直接、间接与患者的物品,如手套、帽子、口罩、防护服、鞋套等均作为污染品,根据医院的感染控制要求进行统一的消毒处理。对转运的救护车进行清洗与消毒,若是车上存在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先使用吸湿材料将可见的污染进行清理,再使用3 000~5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将之覆盖于车上及设备上,时间为30~60 min,最后进行擦拭消毒。
急诊科有了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协助转运,并且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转运方法,实施了有效的转运措施,使该患者在短时间里顺利入院,且转运途中病情平稳,按计划实施治疗,并且未发生二次感染病例。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属于无症状人群,此病的传播途径为飞沫、接触、气溶胶传播,且普通人易感。急诊科是重点就诊患者人群聚集地,大多数人免疫力不高,若是确诊COVID-19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或交接过程中感染其他人,会使急诊科变为病毒扩散地,疫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9]。因此,医院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管理制度、COVID-19诊疗快速指南等对COVID-19患者的转运过程进行严格的规定,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患者的病情控制工作,有效控制疫情,以免病毒在医院广泛传播。
本次研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制订了COVID-19患者的转运工作制度,并应用于1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转运途中。COVID-19患者的转运原则有4个,即就近、安全防护、定点转运、远程会诊。就近原则可以减少转运时间,缩短转运路程,避免患者在转运途中突发意外而不能及时入院接受治疗;安全防护原则可以使医护人员、司机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其直接接触患者,遭受感染;采用负压隔离担架可以及时切断患者对环境的污染,保证患者在随后转运途中以及到达目的地暂时不能进入隔离病房时间段内,与医护人员处于完全隔离状态,确保医护人员安全。定点转运原则使患者直接转运至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医院,利于患者后续接受治疗,保障其生命安全;远程会诊原则让出诊的医护人员通过电话与临床救治专家取得联系,告知患者的具体情况,方便专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给予救治指导,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0]。在具体的转运过程中,做好出诊前准备,为救护车配备专业、性能良好的设备、器械、药品,便于对患者展开院外救治,同时能使车上的人员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扩大疫情。使用负压隔离担架,可以使得隔离担架的内部空间对外形成微负压的状态,避免担架内的新风取自环境空气中有传染源进入,而担架内的气体只能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出,这样有利于降低医护人员及周围人群的传染率。出诊医护人员做好院区交接工作,保障转运的顺利进行。转运途中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做好消毒工作,坚持“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避免车上人员被患者感染;其二是做好患者的病情管理,通过监测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监测结果为患者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如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用药、体位管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发热等症状,有效控制其病情发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开设绿色通道缩短患者入院时间,做好入院后的科室交接工作,使患者顺利入院,向接收科室护士介绍患者的情况,可以缩短准备时间,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转运后处理主要集中于救护车、医疗设备、器械、防护工具等,对以上物品进行统一的消毒处理,可以及时将患者遗留在其中的病毒清除,避免下一次使用的医护人员、患者、司机遭受病毒感染,有利于避免扩大感染源[11]。总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使用的COVID-19患者急诊转运方法及流程有效,结果显示,该患者顺利入院,且转运途中无明显病情变化,其他人员无感染情况。
综上所述,COVID-19易传播扩散,医院在转运患者时,应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做好防护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同时应使用负压隔离担架转运,避免病毒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