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研究述评

2020-02-12 15:00:18宋波张璋
关键词:都市文学日本

宋波,张璋

(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近些年来,我国学界在日本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研究”颇具特色。所谓“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研究”,指的就是选取日本文学中以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等中国都市为舞台背景的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日本人对中国都市形象的塑造及其中国认识的一种研究。这种都市形象研究,在王向远教授的提倡下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将这种异国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研究界定为一种比较文学中的涉外文学研究,并认为涉外文学“包括以外国为舞台背景,以外国人为描写对象,以外国问题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1]。本文则是对日本文学研究界涉及到中国都市、中国人、中国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与评述。但又因为“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通常也包含着一定的“中国都市形象”,所以,本文将“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相关研究成果也一并纳入评述范围。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在中日两国都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就是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中日两国的研究概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资料基础。

一、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

首先来看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借助其语言、文化以及资料方面的优势,在“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按照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日本文学中的特定中国都市形象”两个部分。

先来看“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这一部分侧重于从整体上来把握日本人、日本文学对中国的描写与议论。在这方面,日本学者写出了多部专著或论文集,对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后来的中国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竹内实在《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一书中,首先结合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社会文化环境阐述了日本作家(如太宰治、武田泰淳、堀田善卫等)作品中体现出的“国际主义”“使命感”“屈辱感”,然后着重论述了日本明治时期的汉学家(如内藤湖南、冈千仞等)的中国游记和昭和时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①参见竹内实的《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日本春秋社,1966年。。相比之下,西原大辅所著《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的新颖之处,则体现在对西方理论的运用与拓展方面。正如书名所示,西原立足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以谷崎润一郎为代表的大正时代的日本文化人的所谓“中国情趣”“西方主义”“自我东方主义”等论题进行了阐述,进而指出谷崎润一郎的所谓“中国情趣”不仅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大正时代日本文艺界的审美取向。②参见西原大辅的《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日本中央公论新社,2003年。诚然,西原大辅通过对萨义德理论的援引,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并且对萨义德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但将谷崎润一郎对中国的不无善意的憧憬与幻想归结为一种颇具负面意义的所谓东方主义霸权话语是否恰当,还是值得商榷的。西原大辅的专著后来被译为中文,于200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中国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铭敬、小峰和明主编的《日本文学中的“中国”》,是一部由中日两国多位学者合编的论文集,分“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和汉比较研究的现在”“东亚文学圈”“越境的文学”四个部分,主要论述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文化的交流与影响。③参见李铭敬、小峰和明主编的《日本文学中的“中国”》,日本勉诚出版,2016年。显然,与上述几部集中论述日本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部论文集所论及的“中国”,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中国”。

此外,日本学界也有多篇论文涉及到特定时代的特定作家作品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如竹内实于1957年发表于日本《中国资料月报》第106号上的《昭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和1964年发表于日本《亚非文献调查报告》第62册的《大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以长与善郎为例》、浅野法子发表在日本《梅花儿童》1999年第7号上的《〈赤鸟〉中的中国形象》等论文,在材料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新意。

再来看“日本文学中的特定中国都市形象”这一部分。在这方面,相关研究成果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文学与上海”这一论题,而“日本文学与天津”“日本文学与北京”等论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日本文学与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是刘建辉的《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赵梦云的《上海·文学残像:日本作家的光与影》、大桥毅彦的《昭和文学的上海体验》。刘建辉在书中,集中论述了自日本幕末维新至当代的日本人眼中的上海形象,并阐述了上海之于日本、日本人的意义之所在。他指出,明治维新之前的上海,是日本学习西方文明的桥头堡;明治维新之后的上海,则成为日本避之不及的国际都市;在日本侵华期间,上海则成为日本觊觎的利益宝地;而在二战后,上海则转型为一座摩登都市。④参见刘建辉的《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日本讲谈社,2000年。这本书在2003年被译为中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赵梦云的专著则主要围绕田冈岭云、芥川龙之介、横光利一、武田泰淳等作家创作的以上海为舞台背景的文学作品,梳理、分析了近代日本作家的民族意识及其对上海认识的流变轨迹。⑤参见赵梦云的《上海·文学残像:日本作家的光与影》,日本田畑书店,2000年。在这之后,赵梦云又编著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上海”研究文献目录:1840年—1945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资料性文献。⑥参见赵梦云编著《“日本近代文学史的上海”研究文献目录:1840年-1945年》,日本不二出版,2017年。大桥毅彦的《昭和文学的上海体验》,是新近出版的着重解读“日本昭和文学(20世纪20年代后半段至1945年)与上海”的专著,既有对金子光晴、横光利一、池田克己、草野心平等文人作家的分析,有对当时的美术、剧场、报纸杂志所表征的复杂都市空间的描述,也有对当时上海的街市地图、新闻报导的详细记录,凸显出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⑦参见大桥毅彦的《昭和文学的上海体验》,日本勉诚出版,2014年。

此外,日本文学与伪满洲、北京、大连、天津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又以与伪满洲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最多。这里的伪满洲,是指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占领的中国东北三省地区。由于日本扶植建立伪满洲傀儡政府,并多次向伪满洲地区移民,同时也有在伪满洲长时期生活过的女作家(如牛岛春子等),以及在日本政府资助下到伪满洲游历的日本知名作家(如夏目漱石、与谢野晶子、林芙美子等),所以这就为所谓的“满洲文学”(日语中表述为“满洲文学”)的兴盛准备了前提条件。伪满洲自然也成为他们笔下的舞台背景、题材,或者是所描写的对象。对于这些以伪满洲为主题、题材的文学,日本学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在资料的梳理与文本的解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资料方面,有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纂的《“满洲国”文化细目》、西原和海主编的《满洲开拓文学选集》全18卷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在研究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有川村凑的《异乡的昭和文学:“满洲”与近代日本》、冈田英树的《文学中“满洲国”的位相》及《文学中“满洲国”的位相·续》、尹东灿的《“满洲”文学的研究》、叶山英之的《“满洲文学论”断章》、日本殖民地文化学会编纂的《近代日本与“满洲国”》等。这些成果都集中阐述了伪满洲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复杂互动关系。比如,川村凑在书中就将日本昭和文学中对大连、新京(长春)、奉天(沈阳)、哈尔滨、蒙疆(今内蒙古中部)的描写进行了梳理,剖析了日本人对所谓的“满洲”所抱有的“异乡”与“故乡”交错的复杂感情,可谓一部昭和时代日本人的精神史。①参见川村凑的《异乡的昭和文学:“满州”与近代日本》,日本岩波书店,1990年。冈田英树在《文学中“满洲国”的位相》一书中,探讨了文学层面上的日本民族主义对中国的渗透,以及中国对此所作的反抗。②参见冈田英树的《文学中“满州国”的位相》,日本研文出版,2000年。他的这本书,在2001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名为《伪满洲国文学》的中译本。《近代日本与“满洲国”》是一部收录中日两国五十多位学者探讨“近代日本与伪满洲”的专题论文集,内容丰富详实,研究视角多样,同时,因有中国学者的加入,故而对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被害与加害”的复杂关系有了更为明确的分析与阐述。③参见日本殖民地文化学会编纂的《近代日本与“满州国”》,日本不二出版,2014年。在研究论文方面,也有一些颇具新意的文章。例如,小泉京美的《“满洲”故乡的丧失——秋原胜二的〈夜之话〉》,通过对秋原胜二作品的解读,指出了日本作家游走在日本与伪满洲之间的尴尬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日本所谓“殖民伦理”的猜忌。[2]若松伸哉在《被移植到“满洲”的“故乡”——以昭和十年代大陆(开拓)文学与国内文坛中呈现出的“故乡”为例》一文中指出,随着1937年侵华战争的开始,“故乡称赞”逐渐演变为“故国称赞”④这里的“故乡”,指伪满州;“故国”指日本。,随后又向带有国家主义、国粹主义性质的民族主义转化。[3]这两篇文章,都对日本的所谓满洲作家的心理状态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分析。

有关日本文学与北京、天津、大连等中国都市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见系统的研究专著。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游历过中国的作家及其作品方面,如村上知行、阿部知二、芥川龙之介、横光利一、金子光晴、武者小路实笃等作家及其作品。石崎等的《村上知行的“北京”》、陈淑梅的《文学家所见到的中国(一)——金子光晴与天津》、姚红的《1921年芥川龙之介的天津体验》等论文,对日本作家的所谓北京、天津体验进行了解读。比如,陈淑梅在文章中,以金子光晴的随笔《没法子——在天津》为分析文本,集中阐述了金子光晴笔下的天津市的日租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与日本人形象。陈淑梅指出,金子光晴敏锐洞察到了租界内的歌舞升平是建立在对半殖民地中国的经济压榨基础上的,是以日本军队的武力威胁做后盾的,但“在《没法子——在天津》中,光晴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战争批判与军队批判,……对侵略战争的批判精神,倒不如说是通过对租界内的日本人形象与中国人形象加以对比体现出来的——在否定意义上所刻画的日本人与在肯定意义上所刻画的中国人”[4]。姚红则重点关注了芥川龙之介的纪行文、书简和散文中散见的有关天津的描写,对其笔下的天津形象进行了概括与提炼,指出芥川龙之介并不认可国际色彩浓厚的半殖民地都市天津,甚至称其为“蛮市”(即野蛮之都市),“可以说,芥川文学中的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是表达他对中国这一‘内在的异国’的憧憬、期待与丧失感等复杂情感的隐喻性符号”[5]。和田博文、黄翠娥主编的《作为“异乡”的大连·上海·台北》,是一部汇集中日两国多位学者研究成果的专题论文集,主要对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间的日本文人的中国都市体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解读。⑤参见和田博文,黄翠娥主编的《作为“异乡”的大连·上海·台北》,日本勉诚出版,2015年。

概而言之,日本学者在“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借助其语言文化与资料方面的优势,编纂了一些资料性文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且有的研究成果被翻译为中文,对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其中隐含的日本殖民主义强权话语的清理,以及对中国其他有关都市形象的解读方面,有的日本学者并没有说全、说清、说透。而这也就为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继续推进,留下了空间和余地。

二、中国方面的研究成果

与上述日本学界的成果相比,中国学界虽然研究起步晚一些,但是借助自身的地理、文化优势,则使相关研究更加系统化、细化,不但涉及到了更多的中国都市,也提出了更多的基于中国学者立场的新见解。中国学界的研究同样大致可分为“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日本文学中的特定中国都市形象”两个方面。

首先来看“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来勾勒日本文学中的中国、中国人形象,以及日本人的中国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向远、杨栋梁、吴光辉等研究者的专著,以及李雁南、陈云哲、胡天舒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

王向远的《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是国内外第一部中国题材的日本文学专题通史,对一千多年来涉及到中国、中国人的日本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分析,从而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日本文学中的中国、中国人形象,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中国观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题材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作者指出:“经过上千年的吸收、消化与改造,中国题材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大多被‘移花接木’,纳入日本文学肌体中了……中国题材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古代文学缺乏中国现实题材的局面,中国现实题材开始大规模进入日本作家的视野,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的齐头并进、双管齐下,使中国题材的创作在日本文学的总体格局中更为引人注目。”[6]不仅如此,作者还对中国题材日本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日本作家的良知”进行了称赞,更对其中所体现的“当代右翼势力的仇华反华心理”进行了揭露与批判,体现了中国学者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立场。该书虽以“史”命名,但并未流于对史实的综述,而是时刻保持了“论”的力度。这样的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吴光辉的《日本的中国形象》以及稍后出版的《他者之眼与文化交涉: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国形象》,都是立足于跨文化形象学来系统研究日本、日本文学与中国形象的专著。前者主要研究了“中国形象与跨文化形象学研究”“朝贡关系与华夷秩序”“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主体性’的历史与‘现代性’的形象”“跨文化形象学的本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参见吴光辉的《日本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而后者则分为“文化他者化的中国形象”“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交涉对象化的中国形象”三个部分,系统阐述了日本文学这一“他者之眼”是如何一步步地塑造现代的中国形象的②参见吴光辉的《他者之眼与文化交涉: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国形象》,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显然,吴著不只是将视野固定在日本文学作品上,而是进一步扩大到了文化的、政治的、思想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与解读。

杨栋梁主编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是有关日本人中国观的集大成之作。该丛书从日本、中国以及世界的多维视野出发,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特点以及演进规律。其中,主要有江户时代所谓“三学”(儒学、国学、兰学)所体现出的日本人的中国观、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人的中国认识、甲午战争至二战日本战败期间的蔑视型中国观、新中国成立至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期间的由敌对走向正视的中国观,以及后来的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象”逐渐演变的中国观。③参见杨栋梁主编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全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可见,该丛书不但体大虑周、资料完备,而且也具有文学的、文化的、政治经济的、思想的、外交的等多个层面的宏观视角,可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资料与视角等多方面的帮助。

博士论文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李雁南的《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陈云哲的《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胡天舒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知识人的中国体验——以部分游记为中心》等。其中,李雁南依托后殖民主义与形象学理论,依据日本文学中的典型文本,勾勒出了中国形象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变迁史。作者认为,由于受到汉语经典文本既定叙述模式的影响和强大的意识形态框架的支配,中国在被日本作家想象、体验和构建的同时,也被误读和曲解。[7]陈云哲则通过对谷崎润一郎两次中国之行及相关作品的实证分析,阐述了其心灵故乡的形成、故乡之旅的实现、心灵故乡的丧失、心灵故乡的重构这一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加以对照,从而提炼出两位作家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的本质性差异。[8]胡天舒通过分析内藤湖南、宇野哲人、小林爱雄与夏目漱石四位日本知识人的中国游记,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特征为持有“双重中国认知”的中国观,这些作品同时也反映出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由“蔑视中国”向“无视中国”转变的过渡形态。[9]

此外,代表性的论文还有徐静波发表于《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2期的《村松梢风的中国游历和中国观研究:兼论同时期日本文人的中国观》、邱雅芬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的《“湖南的扇子”: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苏明发表于《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的《“诗意”的幻灭:中国游记与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之建立》等。这些论文都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游记为研究文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日本人在不同时期的中国观,对于相关研究而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再来看“日本文学中的特定中国都市形象”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研究是在上述“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基础上的具体化,即具体到中国的某个特定都市。目前,与日本文学语境中的上海、天津、大连、北京等都市形象相关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以与上海、北京相关的研究最为丰富,其他相关都市形象的研究也在陆续展开。在有关上海的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徐静波的《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作者依据详实的日文文献,选取与上海因缘颇深的村松梢风、金子光晴、尾崎秀实、武田泰淳、堀田善卫等日本文化人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他们的上海体验、上海感知和上海描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近代日本人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基本认知。①参见徐静波的《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邱雅芬的《〈上海游记〉:一个充满隐喻的文本》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的重新解读,指出这是一部由传统向现代裂变进程中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史,并且认为文本中体现出的芥川对中国的所谓“蔑视”,只是囿于表象的误读。[10]在与北京相关的研究方面,首推王升远的系列论文及其专著《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如题名所示,作者从北京这一“都市空间”视角切入,系统梳理、解读了明治、大正、昭和初期日本近现代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并且着重分析了作品中“苦力”“人力车夫”“天桥”所表征的下层社会空间,以及佐藤春夫、阿部知二、村上知行等日本文化人的涉华活动与创作,揭示了上述内容与日本对华殖民侵略间的共谋关系。比如,作者通过对佐藤春夫北京题材诗歌与小说的解读,厘清了这位“国策文学”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向法西斯当局献媚、甘心为其效劳的投机趋时行径,并进而在实践与理论层面拓宽了“国际中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他还通过解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北平的村上知行有关北平文人的论述,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东亚适用度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对阿部知二长篇小说《北京》的解读,对战时阿部知二的“人道主义”“理智主义”提出了质疑与批判。②参见王升远的《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这些都凸显出中国学者的立场及其富有新意的创见。

接下来看日本文学与大连、天津等中国都市关系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柴红梅的《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李炜的《都市镜像:近代日本文学的天津书写》等研究成果。柴红梅以日本占领时期来大连游历过或生活过的日本文人的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学与战争、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摩登都市等诸多相互关联的复杂语境中,探讨了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殖民地“摩登都市”大连的紧密而又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对日本文人(如安西冬卫)的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殖民主义思想、对日本作家(如清冈卓行)作品历史深度与辩证思考的欠缺进行了揭露与批判。③参见柴红梅的《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人民出版社,2015年。李炜则将研究视角扩大到报刊报道、随军纪行文、军事小说、恋爱小说、游记、回忆录等各类文献,挖掘出了田冈岭云、江见水荫、内藤湖南、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金子光晴、森三千代等多位文人的“天津书写”,从而对日本文学中的“天津书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时性研究。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同样对日本文学与战争的共谋关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比如,在“庚子年历史空间下的天津书写”“日占空间下的天津书写”等部分,就对日本文学在日本侵华过程中的积极介入与协力行为进行了揭露与批判。④参见李炜的《都市镜像:近代日本文学的天津书写》,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

此外,在对日本文学中的中国西安、哈尔滨、苏州、杭州、南京等都市空间的研究方面也出现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郭雪妮的《历史情感与都市想象——论明治日本人长安游记的单一性》对明治时期日本人的长安游记进行了分析解读,认为“与西方人注重写横向的、空间的流动景观不同,明治日本人对长安的描述,因历史情感的冲动与显现,而掩盖了清末长安应有的城市样态,从而在游记内容和表述方式上呈现出单一、重叠的特征”[11]。杨洪俊的《日本明治游记中的清末南京》,对日本人的中国游记中与南京相关的表述进行了梳理与解读,论述了日本文学中清末南京形象的建构与近代日本否定性的中国观的形成。[12]赵海涛的《“人们”的空想与“屯子”的现实——以野川隆小说〈前往屯子的人们〉等为例》一文,以野川隆的《前往屯子的人们》等作品为考察对象,重新探讨了所谓“屯子”的现实和“人们”的空想,并指出野川隆并未认清日本侵略中国的实质,他其实是充当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具体执行者。[13]刘克华的《芥川龙之介“苏州游记”的文人话语与文化心理》以芥川龙之介的苏州游记为研究对象,指出芥川的文本具有文人话语和殖民主义话语的双重特征。所谓文人话语,指的是芥川的“中国趣味”,以及对苏州古迹风景的有感而发;而所谓殖民主义话语,则指的是对当时中国和中国人的歧视、嘲讽与偏见。[14]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成果在阐述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的同时,又不约而同地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对文本中的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蔑视与扭曲进行了揭露与批判,从而更加凸显出中国学者的立场与视角。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日本学界较早展开了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都市形象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在对日本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伪满洲的都市空间研究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较之下,中国学界虽起步略晚,但已后来居上,特别是在对日本文学中的北京、天津、大连等都市形象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高水平成果,出版了有关“日本文学与中国都市形象”系列研究专著。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文本的解读方面,坚守本国的民族文化立场,对日本学者有意无意所忽视、遗漏的文本,对一些文本所隐含的日本殖民主义心态、殖民主义话语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批判,凸显出中国学者的独特视角与立场。尽管取得了上述的成果,但与日本学界丰富的中国表述比较起来,无论是在资料的梳理方面还是在文本的解读方面,显然还是不够的,而这就有待于中国学者今后的继续开掘与推进。

猜你喜欢
都市文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车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28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穿越水上都市
琴童(2017年8期)2017-09-04 20:38:53
都市通勤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02:46:13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02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