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梅,彭正伟,王传琴,王 涛,欧 南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2760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像检查方法有超声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子宫输卵管造影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1-2],MRI对盆腔内膜异位病灶,尤其在择期手术前,对复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部位的盆腔内膜异位病灶诊断的准确度较高[3]。它是一种多参数成像技术,其中脂肪抑制技术是MRI检查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不同场强的MRI采用不同的技术,同一场强的扫描机也可因检查部位、目的或扫描序列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4]。本研究探讨了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频率选择饱和法(FATSAT)联合应用诊断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旨在进一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减少漏诊。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4月205例为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盆腔囊性包块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年龄13~84岁,平均(43.6±14.2)岁。
1.2方法 20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185例行MRI增强检查。MRI扫描:采用SIEMENS MAGNETOM ESSENZA 1.5T核磁共振对所有患者进行盆腔检查,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平扫序列包括矢状面TSE T1WI[重复时间(TR) 450~550 ms,回波时间(TE) 12~20 ms,扫描时间2~3 min],TSE T2WI(TR 3 200~4 000 ms,TE 70~110 ms,扫描时间2~3 min),矢状面T2WI STIR(TR 5 400~7 200 ms,TE 80~110 ms,TI 160 ms,扫描时间2~3 min),横断面T2WI FATSAT(TR 4 500~5 500 ms,TE 80~120 ms,扫描时间2~3 min),视野(FOV)240 mm×240 mm~280 mm×280 mm,矩阵320×320或512×512,扫描20~25层,层厚4.0~5.0 mm,层间距1.2~1.5 mm,激励次数2~4次。增强扫描使用造影剂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 (GdDTPA),剂量0.1 mmol/kg,经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流率2~3 mL/s。扫描范围包括骨盆入口到耻骨联合,病变较大时扩大扫描范围。
1.3数据采集 当所有MRI检查提示盆腔内囊性包块,囊内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并且有病理结果时,再分A、B、C 3组统计,A组同时满足T2-STIR信号降低和T2-FATSAT信号无降低,B组满足T2-STIR信号降低,T2-FATSAT信号降低或无降低,C组满足T2-STIR信号降低或无降低,T2-FATSAT无信号减低。由3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主治医生按照上述条件统计3组病灶数,各组结果一致时予以采纳,结果不同时协商并结合手术及病理,协商后仍有争议者,则将该患者剔除,不纳入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各组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比分析 A组共71个病灶,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61个,输卵管炎伴出血4个,囊肿伴出血4个,成熟型囊性畸胎瘤1个,浆液性囊腺瘤伴黄体囊肿1个。B组共125个病灶,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59个,成熟型囊性畸胎瘤56个,输卵管炎伴出血4个,囊肿伴出血5个,浆液性囊腺瘤伴黄体囊肿1个。C组共209个病灶,子宫内膜异位症71个,卵巢或输卵管系膜囊肿35个(其中8个伴出血),囊腺瘤55个(其中含黏液成分病灶有24个),卵巢包裹性脂肪坏死1个,成熟型囊性畸胎瘤2个,卵巢甲状腺肿3个,卵泡膜细胞瘤2个,输卵管积水9个,输卵管炎30个(其中9个伴出血),成年型粒层细胞瘤1个。A组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阳性率为85.9%(61/71),B组为47.2%(59/125),C组为34.0%(71/209)。A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组间出血、黏液、脂肪成分病灶检出率的比较 205例患者,共检出265个病灶,其中出血成分病灶93个,黏液成分病灶54个,脂肪成分病灶57个。
A组71个病灶,检出出血成分病灶69个,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98.9%,检出率97.2%。B组125个病灶,检出出血成分病灶68个,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75.1%,检出率54.4%。C组209个病灶,检出出血成分病灶88个,灵敏度为94.6%,特异度为58.7%,检出率42.1%。
A组71个病灶,检出黏液成分病灶4个,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75.9%,检出率5.6%;B组125个病灶,检出黏液成分病灶4个,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63.6%,检出率3.2%;C组209个病灶,检出黏液成分病灶54个,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59.3%,检出率25.8%。
A组71个病灶,检出脂肪成分病灶1个,灵敏度为1.7%,特异度为74.8%,检出率1.4%;B组125个病灶,检出脂肪成分病灶56个,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75.1%,检出率44.8%;C组209个病灶,检出脂肪成分病灶3个,灵敏度为5.3%,特异度为50.3%,检出率1.4%。
A组对出血成分的检出率、特异度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脂肪成分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对黏液成分的检出率、灵敏度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特异度较低。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5],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疾病[6-7],在非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为5%,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为10%~15%[6],有家族史女性的发病率是没有家族史女性的7倍[8-9],提示遗传因素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10]。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分为4种类型: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润型和混合型[11-12]。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形成过程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13-15]。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孕、大便坠胀、性交痛、痛经以及月经过多等[16],目前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致使育龄期患者不孕发生率高达40%[17-18],还与流产、异位妊娠、早产、前置胎盘以及剖宫产率增加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关[19],而且部分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影响还会出现复发[20-22],其临床症状、体征与疾病严重程度不一致,术前诊断困难,容易复发。MRI可对盆腔进行完整的评估,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前分期诊断的最佳成像技术,有利于指导临床制订更合适的手术方案。
STIR是基于脂肪组织短T1特性的脂肪抑制技术,所以对场强要求不高,但是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如果某种组织(如出血成分病灶)T1值接近脂肪,其信号也会被抑制[4]。FATSAT也称化学移位选择饱和(CHESS)技术,该技术利用的是脂肪与水的化学位移效应,因此信号抑制的特异度较高,主要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对其他组织影响较小[4]。STIR低选择性及FATSAT高选择性可突出显示出血成分病灶的信号。
在妇科疾病的常规诊断中,T1WI主要显示盆腔的正常解剖结构,T2WI是妇科疾病的主要检查序列[23-24],病变主要在 T2WI序列观察。临床妇科盆腔疾病的MRI检查中,附件区T1WI高信号的病灶常见,以卵巢良性病变为主,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成熟性囊性畸胎瘤、黏液性囊腺瘤等。MRI脂肪抑制序列成像可区分肿块内高信号成分是脂肪成分还是出血成分,有助于定性诊断[25]。在常规扫描序列方面,所有女性盆腔MRI均推荐使用T1WI脂肪抑制序列[26],该技术虽然能区分T1WI高信号成分是脂肪或出血,但还不足以鉴别出血和黏液成分,T2WI两种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血和黏液成分进行鉴别诊断。
T1WI、T2WI均呈高信号的病灶有出血、脂肪和黏液成分,通过FATSAT可以鉴别脂肪成分,信号降低者为脂肪成分,无降低者为出血或黏液成分,同时再通过STIR,信号降低者则为出血成分,无降低者为黏液成分。
有研究显示,MRI表现信号复杂,肿块伴有不同时期出血时T1WI可以呈低信号、等信号及高信号[27],而T2WI上病灶多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局部边缘见“黑环”,考虑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28]。同时,本研究发现,女性盆腔囊肿内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T2-STIR信号降低,T2-FATSAT信号无降低,高度提示出血,其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阳性率达85.9%。
综上所述,STIR和FATSAT联合应用可将部分时期出血、脂肪与黏液成分进行鉴别,有助于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较为准确地诊断。并且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患者检查时间较短,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