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秀苹, 靳 杨, 姚静松, 王艳丽, 马晨杰, 王 倩, 唐 玲
(1.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护理部, 北京, 101300;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护理部, 北京, 10007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被列入法定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为1~14 d,多为3~7 d;感染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轻症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重症患者多在发病后1周左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休克等[1]。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我国多个省市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全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是院内救治的首要场所,其在疫情期间护理管理质量的好坏不仅可对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是影响医院效率的重要因素[3]。急诊科人员密集、停留时间较长,且本院属于区县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前来就诊的多为周边患慢性病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抵抗力低,属于高危易感人群,相关资料也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群体中,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因此,急诊科的疫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为避免医护感染以及病毒在急诊科的传播,本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重在源头”的原则,急诊科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相关文件以及院内领导要求积极做好急诊护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示,在深入了解病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室情况,做出了一系列护理应对策略,初步总结如下。
疫情发生初始阶段,由于疾病相关知识匮乏以及紧张心理等因素影响,短时间内有大量患者到达急诊科,为避免造成就诊高峰期秩序混乱,由护士长统一调度,安排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丰富及专科实践能力强的护士进行预检分诊,以缩短问诊时间,减少患者在急诊大厅的停留时间,及时进行人员分流,保护易感人群,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急诊入口处设立预检分诊台,由护理人员承担预检分诊工作。制定筛查表,对所有进入急诊病区的患者、家属及其他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前筛查和规范体温监测,规定每人必须填写筛查表,急诊医师对无筛查表的患者不予接诊。筛查表包括5条项目:①是否发热(体温≥37.3 ℃);②近14 d内是否去过武汉及周边地区,或有其他病例报告的社区;③近14 d内是否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接触史;④近14 d内是否接触过上述地区或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⑤是否有呼吸道等不适症状。符合其中一条者,立即向患者及同行人员配发医用外科口罩,直接由专人按指定路线引领至发热门诊,做好交接,由发热门诊进行筛查并记录其详细个人信息,逐级汇报。指定路线的划定以室外距离最短、接触人员最少为原则。为避免混淆,体温正常者在筛查表和挂号条上用红色记号笔记录体温,并给予明显胸部粘贴标识,凭借标识进入急诊通道,所有筛查表按日装订,留存于固定文件夹。
在急诊留观输液区进行二次体温筛查,监测患者体温状况并登记。
为加强急诊发热预检筛查管理,进行护理部质控组、护理二线质控组、科室质控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督导检查,对发热预检分诊各项工作进行细化,确保急诊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针对“就诊高峰出现人员集聚”的问题,事先作出预估,制定相应预案,控制人流量。①通过电话通知、微信推送、张贴公告等多种方式安排患者错峰就诊,同时有序地做好急诊的分级诊疗。②加强就诊区护理人员引导,限定1名患者不得超过1名家属陪同,在急诊人流密集区域,合理安排患者就诊,保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1 m以上,避免人群聚集,防止交叉感染。③通过宣传册、微信推送、医院电子屏等途径科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防护的相关知识,告知来院的患者及家属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的必要性,告知其正确的佩戴、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后的处理方法。④强化示范带动,所有护理人员带动家属、亲友等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积极参与防疫工作。
医院环境表面的清洁质量是院内相关性感染预防的基础。污染的环境表面可成为易感患者获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来源,改善环境表面清洁质量,能有效终止医院相关性感染爆发,降低感染的发生率[4-5]。故应加强分诊台、诊室、输液室、监护留观室等各重点区域的清洁、通风和预防性消毒工作,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6]和北京市护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染防控知识梳理》,根据急诊人流量和患者特点对分诊台和所有物品进行随时清洁消毒,在保证日常清洁消毒基础上,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强化环境消毒措施包括:①保持病区和诊室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②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灯照射的方式,每日1次,每次60 min,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使用。③物体表面消毒每日不少于4次,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浓度为1 000 mg/L,消毒人员签字负责,护士长抽查消毒剂的配比方式和浓度,确保有效消毒、无死角、无漏角。④对护理员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地面由通过考核的护理员每日擦拭,不少于4次,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浓度为1 000 mg/L,护士长每日督察。⑤做好患者离院后的终末消毒,楼道放置医疗垃圾桶并做好显著的标识和使用告知,用于收集废弃口罩。
针对疫情特点,对急诊区域进行合理布局,改变原有清洁区、污染区无法完全区分的现状,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医护人员从清洁区到缓冲区穿戴齐全、做好防护后,再到工作区的过程。最大程度防止医护人员感染,保护医护人员安全。
为降低在岗护理人员暴露风险,提升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性,疫情初期即多次组织防护服穿脱的流程、手卫生、隔离要求以及疫情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人人掌握,不定期抽查,促进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树立护理人员的防控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手卫生是基本医疗活动中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最易行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但研究[7]表明,60%的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不到七步洗手法,手卫生欠佳造成的院内感染占医院感染30%。因此,应通过培训、考核、监督等多种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强制要求每人必须遵照七步洗手法及洗手指征进行洗手。
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全科护理人员每日2次汇报体温、呼吸系统症状以及其他健康状况,有问题及时上报;对接触过疑似感染患者的无防护护理人员立即采取医学观察隔离,并建立观察记录;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者安排居家隔离14 d,症状消失后再安排上班;处于感染状态者,予以保护性隔离。督促护理人员关注自身免疫状态、皮肤黏膜屏障是否完整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病性为湿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为“湿、毒、瘀、闭”[8]。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结合疫情特点,通过四诊合参,为患者提供中医护理特色疗法,助力抗击疫情。
艾草为纯阳之物,可温经、祛湿、散寒。现代医学证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助于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改善手脚冰凉和体寒等症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9]。根据此理论,利用艾烟的杀菌作用,急诊科在日常消毒杀菌的基础上实施熏艾,实现公共区域全覆盖,进行预防性消毒,并将方法详细告知,提倡患者居家使用。按照约1.0 g/m2的标准将1根艾条两头点燃,无需燃成火苗,只需不断产生烟雾状气体扩散到房间内即可。注意需放在阻燃且稳定的工具上,置于房间中央,清除周边易燃物,艾熏1 h,每3天1次,艾烟不宜过浓,以避免引起不适。
艾叶足浴可起到防治感冒、祛湿、止血、活血的作用。具体方法为:将50 g左右的艾叶放入纱布袋包好并捆紧,放到锅里加水,先用大火煮开,然后小火煮5~10 min,取汁,待水温降到适宜温度时进行泡脚,15~20 min/次。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如通过穴位按摩和耳穴贴压缓解患者失眠、紧张、焦虑等不适,通过八段锦或坐式八段锦养生操来提升和振奋人体阳气等,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疫情期间公众普遍存在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应随时关注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疏导和关怀。具体措施包括:①根据本院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设置A、B班次,开辟清洁区域为护理人员提供分散休息的场所,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在满足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护士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②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加强对在岗护士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③集中配餐。④重视患者、家属和护士在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并尽力给予满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本院作为顺义区三级甲等中医院,日均急诊量较大,病源复杂,人员密集,是病毒扩散传播的高危区域。急诊科针对科室特点自疫情初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应对措施,实施效果良好,科室内未发生相关感染,所有在岗人员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为院内感染防控作出了贡献。目前急诊科护理应对措施仍在根据相关政策不断进行调整,本文仅做初步总结,以期为相关科室的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