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花汇,贺坤华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
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 (简称类抗体),具有明显的红细胞同种特异性,又能被该特异性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吸收,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与疾病密切相关[1]。类抗体常见于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AIHA是由于患者免疫调节紊乱,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笔者在1例AIHA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类抗-Ce自身抗体,同时追踪和评估了该患者输血及激素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58岁,体质量70 kg,无输血史。因乏力、头昏1个月,拟诊“贫血”,门诊收入院。入院体检:精神欠佳,中度贫血貌,双眼巩膜黄染,皮肤未见瘀斑与出血点,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颌下、腋窝淋巴结肿大,胸骨无压痛,胸廓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血红蛋白(Hb)48 g/L,白细胞(WBC)12.4×109/L,血小板(PLT)152×109/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726×109/L;总胆红素(TBIL)119.9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00.8 μmol/L,血型为B型DCCee,血清中检出类抗-Ce,诊断为溶血性贫血,输注2 U DccEe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后,Hb由49 g/L上升至54 g/L,输注有效且未发生不良反应。随后未继续输血,单独采用激素治疗,Hb上升至74 g/L,患者病情缓解出院。20 d后,患者又因乏力、头昏3 d,再次以“溶血性贫血”收入院,实验室检查:Hb 63 g/L,WBC 11.3×109/L,PLT 283×109/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437×109/L,TBIL 88.6 μmol/L,IBIL 67.2 μmol/L,血清中未检出不规则抗体。先后输注B型DCcEe、DCCEE、DccEE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共6 U,同时采用激素治疗,Hb由 63 g/L上升至122 g/L,疗效较好,出院。采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及交叉配血,并每隔24 h检测Hb、胆红素水平,评估输血及激素疗效。
2.1患者血型 患者血型为B型、DCCee、MN、P1。
2.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首次入院:抗IgG+C3阳性(2+),抗IgG阳性(+),抗C3阳性(+);第2次入院:抗IgG+C3阴性、抗IgG阴性、抗C3阴性。
2.3抗体筛查 首次入院时,患者血清凝聚胺法检测1、2、3号均为阳性,卡式法检测1、3号阳性。第2次入院时,盐水法、凝聚胺法、卡式法均为阴性。
2.4抗体鉴定 首次入院,患者血清凝聚胺介质下,谱细胞1~11号及自身细胞均呈阳性,卡式法仅3号阴性,对照谱细胞格局表,结果可能是抗-Ce抗体。第2次入院,盐水法、凝聚胺法、卡式法谱细胞结果均为阴性,未检出自身抗体。
2.5吸收放散试验 选择B型DccEE的献血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制成压积红细胞,与患者血清1∶1充分混合,37 ℃孵育2 h,离心,取上清液备用。吸收后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加入等量乙醚放散,取放散液备用。上清液和放散液均用卡式法进行抗体鉴定,结果上清液与谱细胞反应均为阴性,证明患者血清中不存在其他特异性抗体;放散液与谱细胞的反应格局符合类抗-Ce抗体,效价为1∶4。
2.6交叉配血 首次入院,患者与B型DccEe献血者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为卡式法阴性,盐水法阴性,凝聚胺法主侧阳性(2+)、次侧弱阳性(±)凝集、无溶血。第2次入院,患者与B型DCcEe、DCCEE、DccEE献血者配血,盐水法、凝聚胺法、卡式法均为无凝集、无溶血。
2.7输血和激素治疗后Hb和胆红素变化 输注RBC后24 h内检测Hb和胆红素水平来评估效果。首次入院时,患者状态差,且抗体较强,只能少量输注作为抢救用血;输注2 U B型DccEe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后患者情况好转,和临床沟通后主治医生选择不继续输血,而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20 mg/d治疗6 d,Hb由48 g/L逐渐升高至74 g/L,TBIL由119.9 μmol/L逐渐降至50.1 μmol/L,IBIL由100.8 μmol/L逐渐降至33.6 μmol/L,出院。第2次入院时,先给予120 mg/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2 d,但患者头晕乏力症状明显,且抗体减弱或消失,在入院第3、4、5天分别输注2 U DCcEe、2 U DCCEE、2 U DccEE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联合120 mg/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直至第7天激素逐渐减量至40 mg/d。 Hb由63 g/L逐渐升高至122 g/L,TBIL由88.6 μmol/L逐渐降至32.8 μmol/L,IBIL由67.2 μmol/L逐渐降至28.4 μmol/L,出院。
2.8输血效果评估 输注红细胞后24 h内检测Hb,用ΔHb表示Hb水平增量,ΔHb=输注每1 U红细胞后Hb升高值(g/L)×60/患者体质量(kg);ΔHb≥5 g/L为输注有效,>0~<5 g/L为部分输注有效,ΔHb≤0 g/L为输注无效;该患者体质量为70 kg,首次入院,输注2 U RBC,ΔHb=2.2 g/L。第2次入院,输注RBC后第3、4、5天ΔHb3、ΔHb4、ΔHb5分别为4.6 g/L、2.6 g/L、2.2 g/L,均为部分输注有效。该患者红细胞输注过程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且胆红素值一直下降,红细胞输注过程中溶血未加重,输注安全、可靠。
AIHA患者的诱因与淋巴系统肿瘤、病毒性感染、结缔组织病、药物(如哌拉西林、奥美拉唑、干扰素等)关系密切[2]。AIHA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机制至今仍未十分明确,有文献报道与自身抗原异常、细胞因子介导的补体系统功能亢进、缺乏有效的抗原提呈导致的免疫耐受异常、巨噬细胞功能活性增强等因素有关[3]。本例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抗体鉴定谱细胞格局对应抗-Ce抗体,但患者Rh表型为DCCee,可能是类抗体。吸收放散试验结果显示,用Ce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能吸收该抗体,证实是类抗-Ce抗体,而同种抗体只能被该特异性抗原阳性的红细胞吸收[4]。
AIHA患者输血指征尚有争论,临床上多以输血指南规定的Hb<60 g/L为输血指征,若患者出现溶血危象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应立即输血。对于产生类抗体的AIHA患者输血尚无国际标准;张秋会等[5]认为应选择类同种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输注,YUN等[6]认为即便没有选择类同种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输注,也同样安全、有效。结合本案例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对于只产生类抗体的AIHA患者,输注红细胞时无需严格输注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
AIHA患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首选[7]。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大剂量则能抑制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的过程,消除针对红细胞产生的自身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目前,泼尼松、甲泼尼松龙为治疗AIHA的临床一线药。本案例也证实了激素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因此,AIHA患者的治疗应以激素为主,输血为辅。
综上所述,产生类抗体的AIHA患者在无输血指征时,首选糖皮质激素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确需输血时,选择与患者Rh非同型的血液输注也能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部分有效性,但在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输注效果的观察等方面,仍需累积更多的病例来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