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疫情防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构建

2020-02-12 03:22廖仁郎陆梅玲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维度防控

廖仁郎,陆梅玲

(1.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广西壮族自治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广西 南宁 550022)

如果人类失去自然界的支撑,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无不与生态安全屏障的缺失相关。虽然至今我们仍无法确定谁是“0号”被感染者和传染者,以及新冠病毒究竟源于何处。对此,已有许多学者从医学、伦理、经济等维度分析其暴发的原因。这对于理性分析、科学应对和预防类似的事件今后再度暴发,无疑是有所裨益的。然而,从现阶段看,学界从生态环境治理维度进行反思仍有不足。[1]人与自然本来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生命共同体,但随着一些人的欲望尤其是贪欲、食欲和物欲的无限膨胀,人与自然关系逐渐异化,这是现代社会众多灾难衍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应创新机制将疫情防控与生态治理相互融合,将伦理、生态、经济等元素以新的形态融入疫情防控体系构建之中,筑牢重大疫情防控生态安全体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一、疫情防控的生态转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

汲取这次疫情教训,提升重大疫情治理效能,不能忽视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和谐、共生关系。对此,有必要深刻反思当前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将疫情防控贯穿、融合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动各国从共同抗击疫情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从人为自然立法到道法自然

人类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迈入现代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祛魅。人类不仅认为“上帝死了”,还自负地指出:人为自然立法,自然万物应臣服于人类的利益。这种肆意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认知,既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甚至对立,也成为今天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摆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扭转藐视自然、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改变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政策和法规,无疑是当下推动我国和世界各国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向纵深化发展、生态化转向的关键所在。

1.和谐共生原则。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生态系统。这次疫情昭示人们:以恶的方式对待自然,最终只会殃及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相比于农业社会有了大幅度提升,“人为自然立法”的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在此种情形下,摆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治理问题。更进一步说,就是对“如何发展、如何治理”时代课题的解决。在这个方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现代化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时代生态内涵。因此,为有效防控重大疫情再度暴发,应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天人二分”转向“天人合一”,人类自觉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

2.激励相容原则。土地是财富之母,是百姓衣食之源。从这个角度上看,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这表明,“要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要建立‘绿水青山’的保护机制,而且还要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机制”[3]。为此,应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利益激励,使疫情防控与生态治理互为一体。而要想建立有利于重大疫情防控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就需要从激励相容的维度拓展为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现实转换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3.五位一体原则。不论是疫情防控,亦或生态治理,实质上就是构建一个有机开放的生态价值系统和生态伦理秩序。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以有效阻击病毒对人传播感染,为人类的生命安全构筑有效的屏障机制,所以应将伦理、生态、经济等元素以新的形态融入疫情防控体系之中,积极从实践政策上将疫情防控理念贯穿融合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责任点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支撑。从这个维度看,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国家持续发展全局,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多个层面,就旨在实现一个整体性、绿色化的全面发展格局。在此情形下,要汲取这次疫情防控中生态安全屏障支撑不足的教训,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动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二)从道德“应该”转为现实“实然”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这不但是一种道德诉求,而且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是将自然价值与人的价值合二为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4]在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尤其是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在人民幸福指数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渴望从回归自然中实现自我的道德认知已渐成风尚。在此情形下,建设清洁、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必然要从道德“应该”转为现实“实然”。毕竟,人非欲望的奴隶。因此,要阻断新型病毒的疯狂传播,遏制人们对生态资源过度膨胀的私欲(包括食欲、物欲和贪欲等),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1.政治责任维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倘若任其发展下去,极可能诱发更多的社会危机,并由此衍生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怀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次疫情防控虽较快得以控制,再次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疫情防控中生态安全机制弱化,未能有效地阻击新型病毒迅速传播的短板。要防止因生态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病毒在人群中的迅速传播、扩散的可能,党和政府必须拿出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方案,从政治使命的高度切实解决好生态治理问题。

2.经济转型维度。人与自然本来是一个整体和谐关系,然而由于人类没能把握好其中的度,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引发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从现实维度看,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为这在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状态的同时,也使人成为脱离自然的绝对主体,异化为不完整的人。[5]经济发展的价值终点在于实现人的幸福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显然,那种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通常只关注人类经济发展,却看不到许多动物因此流离失所,若任其发展最终会使人类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这次疫情暴发,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倘若只偏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模糊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的界线,最终只会殃及人类自身。要避免这种局面,寓生态治理、疫情防控于经济发展之中,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就成为当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秩序的必然选择。

3.生态治理维度。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直是中国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伦理诉求。可以说,这种思想至今非但未过时,而且对修复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例如,据媒体报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由于人们滥食、滥捕野生动物而导致新冠病毒直接从诸如蝙蝠、竹鼠及穿山甲等“中间宿主”向人类传播引起的。这就更要呼吁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因此,人类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摒弃认为食用野味具有大补功效的错误观念。自然是生命的母体,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只偏重宏观层面的体系构建,而应推动生态治理生活化、社会化。毕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状态,是每一个人对自然施加影响的复合结果。要提升生态治理效能,理应将生命共同体视域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将伦理、责任及经济等元素以新的形态融入其中。

(三)从国家治理走向全球共治

疫情传播没有国界,它威胁全人类,要有效遏制新冠疫情跨境、跨国、跨区域传播,就应该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尤其是在当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冠疫情跨境、跨国、跨区域传播和蔓延更加难以防备。因此,加强各国合力抗击疫情,增进国际协调更是刻不容缓。现阶段疫情在全球蔓延已成事实,如何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考验的不仅是人类智慧,而且是考验各国的团结、责任和担当。与此同时,鉴于疫情蔓延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损失,应尽快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恢复社会正常运转才符合各国的现实诉求。防止疫情防控政治化、阴谋化及污名化,以开放的态度携手共同抗击疫情是关键。

1.促进意识形态通约。这次疫情肆虐全球,可以说合力抗击疫情、尽快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无疑是符合各国现实诉求的。然而,相比于利益维度的冲突与整合,意识形态领域的纠葛,才是最难以调和的。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政要及媒体对中国进行的各种污名化指责。这说明:只偏重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整合,是难以化解种族歧视和意识形态偏见的。全球化不仅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而且是文明和人类命运的全球化。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让世界各国印象深刻。因为相比于西方的“乱”,中国的“治”,让世界不得不更理性地看待及思考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合理性。因此,要推动疫情防控从国家治理走向全球共治,就得弱化意识形态纠葛与冲突,化危机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应该以有道德的价值共识将各国对中国制度及文化的理性思考转化为相关文化成果,用鲜活的作品、理性的文字去化解各国对中国的价值偏见、制度歧视和种族偏见。

2.维稳好全球价值链。这次疫情蔓延全球,给世界各国的互联互通带来巨大冲击,必将对世界局势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从根本上说,疫情之下维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不仅只有医学防控维度,广泛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因素,都值得我们以系统性思维加以权衡和思考。尤应注意的是,这其中的各种“赤字”交织叠加在一起,在疫情催化下更加激化。要避免这一点,关键在于化危机为契机,维稳好全球价值链的顺畅,提振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信心。毕竟,“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6]。从全球层面看,应防止陷入“逆全球化”漩涡,避免疫情防控向极端政治化、极端地域化方向演变。要做到这一点,唯有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才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不断化解疫情蔓延带来的新考验和新挑战。

3.推动多边合作。疫情之下,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要降低疫情在全球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应努力消除公共卫生领域“治理赤字”,构建统筹协调、运转高效的疫情防控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秩序。因此,可依托现有双边、多边区域性国际合作框架,把疫情防控纳入其中,并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的技术、资源、信息、人力交流支持,共同维护好本国本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虽然至今我们仍无法确定谁是“0号”被感染者和传染者,以及新冠病毒究竟源于何处。然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应当要坚信:哪怕相关防控技术暂时到达不了,但在此过程中文明对话及合作不应缺席。因为疫情冲击不可能是长期的,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终点。基于此,中国应继续以实际行动展现公开、透明、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以更好地凝聚合力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治理挑战,化危为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存共生秩序。

二、疫情防控与构建共生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的逻辑理路

从根本上说,人与人、人与自然实质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彼此间的安危痛痒紧密相连、休戚相关。这次疫情蔓延,更加凸显这一点。由此可见,人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依托既离不开自然的滋养,也离不开人群共同体的维护。特别是在全球化、现代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唯有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才能摆脱彼此间关系异化的现实困境。

(一)辩证把握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与和谐

近代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祛魅,使人从对自然的恐惧中摆脱出来了,为人类实现自立提供思想启蒙。然而,这种启蒙是以“天人二分”为核心,本质上是一种排斥价值理性的技术理性,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为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7]从这个维度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人类仍未能适应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汲取这次疫情肆虐教训,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应当要放下固有的傲慢,积极从思想、发展及生态治理等维度摆正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1.从观念维度看,人类对自然关系的祛魅,使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从依附、敬畏到支配和控制的嬗变。这种观念嬗变,实质上是一种“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这既极度膨胀了人的私欲,又使人陷入对理性主义的极度迷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虽然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放纵自己的私欲,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干扰、改变和改造自然。毕竟,大自然不是人类的玩偶,更不是人类任意打扮或雕琢的无生命的客体。总体来看,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背景下已备受质疑。然而,要摒弃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关键在于打破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及文化的迷恋。同时,要注意的是,现代化并非西方化,任何将地方性、局部性经验上升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本质上都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论误导,让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没有理论根基。基于此,就要辩证地把握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与和谐,既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又需要不断提升理论自信及理论创新水平。

2.从生态维度看,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任何污染物跨境转移、以邻为壑的做法,最终也会殃及自身。这次疫情肆虐全球就能管窥一斑,疫情之下没有一块土地是“绝对安全”的。同样,地球上任何区域、任何国家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为此买单的只会是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作为自然生物链上最高级的物种,人类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人类应立足全球生态系统全局,从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携手各国共同维系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基础。在此过程中,关键在于均衡成本、共享权利,让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适度分担全球环境治理成本中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利益均衡是合作的基础。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是无法保证合作的持久性和效能性。

3.从发展维度看,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人们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更多的是理性多于感情、破坏多于建设。尤其是私欲与资本的结合,更加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力度,有时候甚至是“竭泽而渔”。相比于农业时代,人类在科技高歌猛进的今天,对自然的破坏力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如果不能遏制人类日益膨胀的私欲,将资本导入制度性轨道,那么,得益于工具理性和现代化效率的提高,只会使人类沉迷于商品拜物教的崇拜之中,将社会工业化转型的弊端无限放大。从这个维度看,如何恢复科学和价值的关联,保障科学技术运用的正确方向,值得人们深思探讨。人们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改造和利用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并以此为依托,维持好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关系,使天地万物各得其宜,最大限度降低因环境问题、生态恶化而衍生的重大传染病流行风险。

(二)正确认识疫情防控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这次疫情蔓延全球,不仅直接危害各国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给国家安全屏障带来巨大破坏。然而,长久以来,公共卫生的安全屏障价值,并未受到国家和社会足够的重视。面对每一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人们的应对思路仅仅是“防控”而没有上升到“治理”的高度,进而延缓国家与国际社会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战略投入。针对这次疫情引发的安全思考,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特别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8]显然,这对正确认识疫情防控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提升我国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十分重要。

1.人的价值是首要。国家安全的根基在于民心稳固。疫情肆虐所造成的损失不可避免,但其中的人心是可争取的。疫情之下,将人的价值摆在首位,有助防范疫情蔓延引发的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8]从历史上看,抓住民心就抓住了政治的根本,就能实现“人心齐,泰山移”,将灾难冲击所造成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工作,不能只算“经济账”,而不算“政治账”。

2.细化末端治理。现阶段,相比于宏观层面的体系建构,我们对疫情防控的末端治理的重视仍不足。因为,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环节出现疏忽或短板,都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阵痛”。这其中的逻辑进路是:疫情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热点化,热点问题政治化、安全化。因此,疫情之下思考安全问题,需要以“泛安全化”思维细化末端治理。

3.强化生物屏障。人与自然万物共享一个地球,在整个生态链条中彼此的存在都有其独特价值。基于此,为天地万物“各自安好”创造可能,便是人类对“赞天地之化育”的最大贡献。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维持生态平衡,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繁衍的权利,谨防“越界”破坏。这次疫情肆虐全球就说明:传染病毒流行没有国界,唯有筑牢疫情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社会及人类才具有平稳运行的安全基石。可以说,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复杂化、紧张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三)把握好“务本”与“务虚”的辩证统一

当今世界,各国安全与利益深入交融,使彼此早已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作为“类存在”,疫情之下更凸显人要有“类”的关怀、各国秉持守望相助的现实性。从根本上说,这次疫情之所以能迅速蔓延全球,除部分国家疏忽、不重视等人为的因素外,疫情的跨国、跨区域传播,客观上是因为交通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人群的大规模流动和交往提供了可能。在此情形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唯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摒弃种族主义歧视及意识形态偏见,才能凝聚全球磅礴之力战胜疫情。诚如有学者指出:“疫情防控的事实说明,人类社会作为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价值共识基础上共商共建、共赢共享。”[9]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精神世界里的分歧亦非一日之功。这次疫情中的“污名化”闹剧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新冠疫情肆虐湖北、蔓延中国时,西方许多政要及媒体人士却公然对此“冷嘲热讽”,有的甚至干脆将新冠肺炎病毒污称为“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究其根本,这些污蔑中国的论调,本质上是一种地域歧视和意识形态偏见。这是既非科学的也非道德的论调。鉴于此,在扩大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时,我们应把握好“务本”与“务虚”的辩证统一,推动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从偏重对“硬建设”的投入转向“软支撑”的强调。唯有如此,才能将更多中国元素注入国际体系变革之中,为更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把握好这一原则,有助于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各国落地生根,进一步消除各国对中国的误解及偏见。

三、疫情防控与新时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构建的路径选择

新冠疫情是自然对人类的生存警示。它折射的不仅是人类命运与共,而且是人与自然命运与共。从共同体维度看,要预防类似的疫情今后再度暴发,需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从疫情治理中摆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这次疫情带给人的反思仍在深化。从生态道德角度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罔顾这一规律只会自食其果。基于此,这次疫情暴发,需要唤起全民生态价值意识的觉醒,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在此过程中,关键在于将法制、伦理、生态等元素以新的形态融入疫情防控体系构建之中,筑牢重大疫情防控生态安全屏障,避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但要重新认识自然的生态价值,发挥生态系统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既要对民众进行普法宣传,又要在日常生活中对民众培植健康的饮食伦理文化。

1.法制原则。破解疫情防控难题,构筑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键在于运用法制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生态平衡。这是因为法制是对行为的外在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要防止人的行为跨界破坏,就应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到疫情防控工作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特别是现阶段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适应的地方,亟须推动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完备的疫情防控法律制度全链条。[10]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疫情治理效能,为切实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科普原则。这次肆虐的新冠疫情很大可能是源于人类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等引发的,其中的沉痛教训值得反思。从观念上看,这与现代人们不健康的饮食伦理文化观念密切相关。相比于家禽等人工饲养动物,人们错误地认为食用野味更具营养和养生保健价值。因为一些人常常认为“野生”代表着“天然”,是生态、绿色及营养的象征。鉴于此,要从根上杜绝人类滥捕、滥食野生动物,从观念维度着手防备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应加大对民众的科普宣传,重点向食用野味风气浓厚的人群加大科普力度,培植其健康饮食伦理理念。

3.整体原则。汲取这次疫情教训,需要辩证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新理念和新思维。在此过程中,需要遏制住“人为自然立法”的冲动,摆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使自然界的生态多元价值得以保存及凸显。把握好这一点,是现代化视域下深化疫情治理、缓和人与自然的或疏远或紧张关系的必然选择。从这个维度看,就需要拓展疫情防控思路,将其升格至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以“泛安全化”思维,促进疫情防控与生态治理、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等相互融合。

(二)从绿色发展中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一个“一体两面”的事情。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背后,实质是人与人利益关系失衡的逻辑延伸。因此,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经济发展中均衡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杜绝任何“竭泽而渔”的做法,创新发展思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注重长远规划。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产秩序的现实依托。为此,需要做好长远规划,有计划、精准地推进经济绿色发展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向度,要将这种“新向度”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撑”,需要系统的规划与引导。特别应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及金融支持,以便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汇入,不断探索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新路子和新经验。

2.发挥比较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发挥比较优势,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这其中的关键:一是从比较中寻找“差异”,二是注重发挥“规模”效应。唯有如此,才能释放各地资源潜力,从强化“规模优势”中扩大绿色发展经济模式的地理辐射范围。以此为基础,为各地推进生态治理创造空间,并提供持久、强劲的支持动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关键在于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以便有效地将绿色发展由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利用好资本杠杆。资本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杠杆。要充分发挥这一杠杆效能,需要把资本导入制度和伦理的轨道,防止资本逐利的膨胀化、无底线化。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资本导入绿色发展之中并予以积极引导,有助于加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进程。在此情形下,维持好“绿水青山”便不再是“负投入”,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有效引导资本力量注入,发挥其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效能,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现实路径。因此,唯有将疫情防控寓于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才能从根上筑牢疫情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从国际合作中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尺度

这次疫情肆虐全球,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生存压力,危难之中更突显人类命运与共的关联性和时代性。总体上看,“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形势令人担忧。”[11]在此情形下,各国唯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彻底战胜疫情。

1.重视“软支撑”。在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战胜大灾大疫既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也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团结协作。不过,相比于技术因素,化解精神价值领域里的分歧更重要。因为在疫情肆虐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强烈对比,给西方各国的制度及人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以至出现不少西方政要及媒体人士将中国对外援疫进行炒作化、政治化和妖魔化,甚至异化为意识形态对立化的极端做法。鉴于此,要遏制疫情全球蔓延势头,关键得凝聚各国团结协作的最大公约数,防止因疫情冲击撕裂人类社会。

2.发展战略对接。这次疫情的巨大冲击,对人类发展轨迹的修正仅仅是开始而非终点。要从容应对这一挑战,一般意义上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无法遏制住疫情蔓延全球的势头。对此,各国唯有从战略对接的共生共存高度,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并及时就加强全球抗疫宏观政策沟通与协调,作出必要的战略性和机制性安排,才能有效化危机为契机,将人类继续引向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正以更积极的合作姿态,以更开放的沟通方式,从全球层面凝聚更多力量合作抗疫战“疫”。

3.优化权责共担。疫情之下,既考验着人类的团结协作,也凸显着大国担当有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在全球层面,构建起联防联控网络体系,唯有大国才具备凝聚全球意志的软硬实力。当然,这需要理性看待付出与收益,进一步优化大国间的权责结构。进一步说,就得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相关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权、发言权,不断凝聚起全球范围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建设荣辱与共的“地球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秩序。

四、结 语

总之,疫情之下没有什么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利益原则。这次疫情肆虐全球,既是“天灾”也是“人祸”,更是自然对人类的生存警示。它折射的不仅是人类命运与共,也是人与自然命运与共。从这个维度上看,要预防类似的疫情今后再度暴发,需要构建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这其中,尤其要遏制资本逐利的膨胀性,摆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毕竟,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人与人关系异化的逻辑延伸。因此,要筑牢疫情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人类生态化和绿色化的健康生存方式,将疫情防控创新性理念和机制融入制度设计、生产生活及全球治理等各个方面,就显得十分必要。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方向。这次疫情暴发更证实了这一点:人类社会已不可能退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生存状态,各国利益的深度交融已使彼此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在此情形下,任何“隔岸观火”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悲剧。要避免这一点,关键在于要将人的价值摆在首位,摒弃种族歧视及意识形态的偏见,编织好全球疫情联防联控网络体系,为保障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及健康提供依托。

猜你喜欢
共同体维度防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