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高传》的故事
我们都看过梵高的画,但却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梵高在11岁前,一直被母亲关在家里,一直很难适应世界,这使得他成长后始终孤僻而神经质,渴望交友却很难和别人相处,在他选择以一片赤诚之心面对世界,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艺术后,在当时人的眼里,他依然是一个神经质的艺术家,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与高更吵架,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穷困潦倒中死去……他的种种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
在写给他最依赖的人,弟弟提奥的信中,梵高说:
“行了,我说什么好呢?我们内心的思想曾经暴露出来吗?在我们心里或许都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必须守护那把心里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激情之火,不同于很多人藏起了心中那团火,梵高要让它尽情燃烧,把一切变成画。这位二十七八岁才开始画画的天才,十分勤奋,到他37岁死前,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留下了800多幅油画作品、1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水彩画。画才是他真正的救赎。在浓烈得刺眼的色彩里,你会看到他的迷惘、痛苦和对生活的爱。
这本书的名字叫《渴望生活》,而“渴望生活”正是梵高内心的写照,他活得艰难困窘,内心总是在挣扎和崩溃的边缘,笔下的作品却充满了生命力,就算不懂艺术的人,也能体会到充盈饱满的情绪。你能深深地体会到那隐藏在他每一笔间的感情,而他那种亢奋的艺术激情也在油画中燃烧。他顶着普罗旺斯灼烈的日光像疯子一样在田野上作画。难怪你看他画中的那些太阳啊、金色麦田还有钴蓝色天空,都透射着热烈耀眼的光芒,把一切的阴霾都驱散了,留下的是金灿灿仿若蜜糖一样醇厚的光辉填满你的整个身躯。
在世俗的眼里,梵高的一生是凄惨的。他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但是,他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的真实。在他去世多年后的今天,其作品无疑是世界上最珍贵最著名的艺术品。正如他自己预言的那样:“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
●写作缘起
欧文·斯通是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作家,一生创作出二十五部传记小说,为杰克·倫敦、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都写过传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本《梵高传》。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他借助梵高与弟弟提奥的700多封书信,追随梵高生前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的足迹,然后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本书,用小说的形式再现了梵高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其生动、细腻的描写震撼了无数的读者。有人甚至说,没有欧文·斯通 ,梵高的迷人之处也许会少很多。
●片段摘录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平庸是一条铺好的路,走起来很舒服,沿途长不出花。
·一切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看起来多么丑,都是美。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的否定;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所有的沙龙中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我们认为痛苦是有益的,因为在一切人类的情感中它是最为深刻的;我们把性格看得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现实看得比国家全部财富的价值更高。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需在道德上加以批断。因为它符合自然的要求,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精彩解读
我敢断言,在梵高内心中,并不存在这样一套现成的体制。他的潦倒、贫苦,均是个人担当的自主选择。其实他家境不错,随时可以退回体制内,做个老老实实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稳定并且体面地生活。退路如此宽敞明亮,他的选择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到那人人羡慕的境地,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单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度过一生。读完这本书,我总有一种感觉:并非梵高的天赋成就了梵高,而是梵高的勇敢坚韧成就了梵高。绚烂的向日葵,以及静谧的星空,并非天才的一蹴而就,是梵高在每一次饥饿、挫折后煎熬的产物,是和着泪水的高歌,味道浓烈,饱含苦涩。他的伟大,除了画作之外,还在于他一生的抉择,都证明了:他并非一个轻易妥协的懦夫。这,已经值得无数人的脱帽致敬。
——朱小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