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通,黄祥辉,梁秀丽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且具有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1]。由于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十分重要[2]。由于在急救当中常规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院急诊科将尿激酶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当中进行溶栓治疗发现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除以下对象: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有其他严重系统疾病患者;对本次用到的药物过敏或不能使用的患者。经过排除后共选取90例,按照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讨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中有男20例,女25例;年龄35~75岁,平均(50.12±10.13)岁;梗死位置在前壁的有10例,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9例,高侧壁6例,下壁8例。研讨组中有男21例,女24例;年龄36~75岁,平均(50.33±10.21)岁;梗死位置在前壁的有10例,前间壁13例,广泛前壁8例,高侧壁7例,下壁7例。经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在患者及家属知情的情况下同意参与研究。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先进行吸氧然后帮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用心电监测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进行严密监测,给予AcIE类、硝酸脂类、调脂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研讨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H44020646)进行溶栓治疗,将1 500 000 U的尿激酶与100 ml的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30 min内,滴注结束后给予患者5 000 U的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每日进行1次溶栓治疗,连续治疗5 d。
1.3观察指标:在用药后6 h后和12 h后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进行分析。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抽取早上空腹静脉血进行心功能(NT-ProBNP)、凝血(PT、APTT、TT)及纤溶(Fg、D-D)等指标检测,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血浆后,将标本置于-20℃环境中保存等待检测,采用放射性免疫法对标本的NT-ProBNP指标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美国IL公司,ACL TOP700)对标本的PT、APTT、TT、Fg及D-D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凝血及纤溶进行分析,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是否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进行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后6 h及12 h的血管再通率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6 h及12 h的血管再通情况观察分析发现,研讨组治疗后的6 h及12 h的血管再通率较高,且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检测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讨组的指标均较优,且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6 h及12 h的血管再通情况[例(%)]
组别例数6 h12 h对照组4515(33.33)28(62.22)研讨组4530(66.67)43(95.56)χ2值1015.01P值<0.05<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
组别例数PT治疗前治疗后APTT治疗前治疗后TT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510.23±1.8911.33±1.0228.01±2.2129.23±3.6411.98±5.2911.98±3.21研讨组4510.22±1.9812.45±0.8927.99±2.3133.12±3.1211.72±4.6315.41±3.11t值0.012.120.022.070.092.05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纤溶指标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纤溶的指标检测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讨组的指标均较优,且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纤溶指标检测结果
组别例数NT-ProBNP(pg/ml)治疗前治疗后Fg(g/L)治疗前治疗后D-D(m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5328.22±29.78300.01±30.023.91±1.213.62±1.030.71±0.290.68±0.21研讨组45328.23±30.11268.12±30.123.99±1.012.52±0.890.72±0.300.41±0.11t值0.002.040.132.060.072.52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观察分析发现,研讨组出现的总例数较少,且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例(%)]
组别例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总例数对照组454(8.89)8(17.78)3(6.67)15(33.34)研讨组451(2.22)4(8.89)1(2.22)6(13.33)χ2值1.901.531.045.03P值>0.05>0.05>0.05<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过劳、激动、便秘、暴饮暴食、寒冷刺激或吸烟、大量吸烟等诱发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化斑块出现破裂,导致在破裂斑块的表面出现血小板聚集的现象,从而形成血块或血栓,对冠状动脉管腔造成阻塞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现象,此外,人体的心肌耗氧量的剧烈增加或是冠状动脉出现痉挛也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3-4]。
相关临床资料显示[5],在急诊急救中给予患者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以及给予AcIE类、硝酸脂类、调脂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6 h后血管再通例数有15例,12 h后有28例,而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研讨组患者在经过治疗6 h后血管再通例数有30例,12 h后有43例,均多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尿激酶具有显著的血管再通作用,其作用时间较快。尿激酶是从身体健康的人的尿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酶蛋白,也可以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该酶蛋白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纤溶酶原成纤溶酶进行催化裂解,可以将纤维蛋白凝块进行降解,还具有对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降解作用,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6-7]。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NT-ProBNP)、凝血(PT、APTT、TT)及纤溶(Fg、D-D)等指标检测分析发现,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血栓不能自主进行溶解,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虽然有所缓解,但较于研讨组减弱,通过对两组治疗后心功能(NT-ProBNP)、凝血(PT、APTT、TT)及纤溶(Fg、D-D)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应该是尿激酶通过增加患者机体内的纤溶活性,降低患者机体内的凝血活性,从而提高了血栓溶解速度,且还有效的改善可患者心肌供血供氧的情况,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恢复[8]。本次研究结果还体现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中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分析发现,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共有15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3.34%,而研讨组仅有6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当中的效果比单纯进行常规治疗的效果要理想,尿激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凝血及纤溶指标,从而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心肌缺氧缺血的情况,对血栓具有较快的、有效的溶解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