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的创新及不足

2020-02-11 08:03易欣蒋萌张贤富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师生信息

易欣,蒋萌,张贤富

(1.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一、互联网时代教育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任务和责任使命的重要论述和精神,需要在各个高校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中贯彻落实,紧抓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升级,则是深刻把握时代特色的必要选择。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因技术的特性将会颠覆传统教育的各个层面,教育的形式与内核也会发生巨变。互联网辐射性与穿透力强,传播面积广,传播效率高且传播速度异常快。师生在网络时代的授课形式、内容、影响都会相应改变。优秀的教师及课程知名度会获得极大范围的传播,过去教师可能一对几十个学生,但现在可一对一或一对N;过去授课每年重复,现在一次录课可任意时空反复播放,教师自身的时间可以更多地用在科研提升知识生产上;互联网授课的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障碍,同时也提升了教育资源的聚合能力。

二、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

设计是跨多门学科的交叉专业,该专业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中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方面注重如动手能力、现场调研、各种现场突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理论方面,则重视对专业基础与人文历史素养的全面培养。设计史基础课程是设计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构成,包含“中国设计史”古代和近现代两个版块,以及“外国设计史”“设计文献导读”“设计美学”等课程。以“中外设计文献导读”课程为例,从经典文献的精读到问题延展思考的教学方法着手,学生对设计史及基础文献可进行深度阅读与理解,便于为后续的专业能力提升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思维方式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设计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在网络授课环境下,享受了网络授课的优势,“腾讯会议”“Zoom”“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抖音”等网络教学工具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各种便捷,但设计史理论基础课程网络授课也面临着比现场教学更大的挑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如何监督学生的上课状态;如何确保大部分同学的网课参与度;如何加深师生沟通交流等问题。在网络授课日益成为未来趋势的背景下,下文将围绕这一时代背景下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创新及不足进行探讨。

三、目前的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授课的创新点

(一)师生互动沟通属性发生转移与变化

课堂现场教学注重师生的语音语调语速,与网络授课更为重要的一点不同在于,人体的身体语言、眼神等体态“非语言类交际”信息的交流比较具有影响力,教师良好的授课风格与感染力适合于现场教学,但网络授课往往会因数字媒体载体的“二维”特性而限制这些丰富的信息。但以腾讯会议授课方式为例,教师在电脑屏幕中投放课件或其他课程资源时,还可开放聊天界面,在此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沟通交流,大大提升了现场授课所缺失的“交流自由度”以及学生的发言频率。囿于现场教学,人会因普遍存在的社交紧张而克制自己的言行,但设计史课程网络授课中的文字交流频率却大幅提升,使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同学存在困惑也会及时给予教师反馈,某种程度而言,网络授课中师生的互动性由课堂现场授课教学的“图像+文字+语言+身体语言”转变为“图像+文字+语言”,教师通过身体语言传递信息的比重下降,但文字部分的比重有所提升,并且自由度也有所提升。

设计史网络授课师生之间的“文字互动”交流有所增加,学生会因不是面对面交际,而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对知识点的讲解也会更具针对性、更加深入和更具灵活性,这是与现场面对面授课教学有所不同的一点。比如在“腾讯会议”授课过程中,“聊天”界面的设计比较人性化,解决了教师面对电脑看似“自言自语”的尴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会在聊天框中进行及时的回复,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即时沟通。过去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现场教学比较注重教师“言传身教”,比如利用书籍、身体语言、眼神等对学生起到监督与激励的作用,但在网络上,教师输出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表达积极性与自由度也有所提升,学生会更加勇于发言,表达自我,师生彼此都会进行更多的自我暴露,增进彼此交流。

(二)师生互动时空限制的消失

互联网技术消弭了“时空”的限制。在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授课中,师生之间的物理空间地域限制消失,彼此互动的频率与交流的深度都有所增强。不论是在室内或室外,国内或国外,在课堂授课中,师生互动只能在学校或教室、实验室、工厂等此类固定空间才能进行,但网络授课则打破了这种局限。即使是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只要网络与设备状况完好,也可便捷地获取信息。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授课没有了时空限制,对学生的调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调研,即通过网络查找个人需要的信息,需要筛除掉无关的干扰信息,抽丝剥茧得出结论,这对学生抵御信息洪流及“信息茧房”的能力提出了要求,需要学生提高自身自制力,并学会对“信息爆炸”说不,这样才不致随波逐流。实地现场调研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学生思考自身处境,并提高应变能力。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授课前,教师会将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的相关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如QQ群、百度云等网络数据库,学生随时随地可方便下载阅读电子档课程资源,现在便捷的网络购物也方便学生把资料发送给网络打印店家,将资料打印后寄送给学生在家学习。而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人可以不见面,但依然能够让学生完成学习的整个过程。设计史理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不再像以往那样要去书店购买实体书籍,大大提升了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学生在时间上及物理空间上都实现了极大的自由。

(三)网络录屏课程的可编辑属性——“可加速”“可减速”“可回放”

互联网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产业链会“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过去的人类交流的许多场景活动都是“瞬间即逝”,课程结束就结束,会留存部分文字图片或各类筛选后的信息存档,但现在的网络录屏课程,因为“事后”的可操作可编辑属性,增大了信息获取者,也就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可加速”“可减速”“可回放”等功能,理解力强的学习者可加速课程,缩短学习时间,提升效率;“可减速”“可回放”等功能也大大地提升了需要深度理解知识的学习者的便利性。

近几年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过去的电视广播杂志这类权威媒体发布,即信息获取者被动接受,或由教师单边讲授,即学习者被动吸收的模式,改变为学习者主动性增强,可主动筛选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的模式。也极大缩短了信息供需双方的匹配时间,降低了过去费时费力的高昂的信息获取成本。互联网使网络录屏课程的信息提供者与信息获取者双方可以真正实现“沟通”,而不是旧有的单边信息输出和观者的输入模式。

互联网极大地提升公众个性化教育需求的识别能力,求知者可主动地搜索、筛选自己需要的课程或讲座。设计史理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使学生也可以自主对课堂内容进行反复观看,从而有助于消化知识。

四、目前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授课存在的不足

利弊永远相伴共生,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的网络授课也会因此发生此类变化,对教学产生一些新的影响。

首先,“在场”与“不在场”对参与者专注度的影响较大,教师对学生真实言行的观察与监管也会减弱。现场教学教师的学习动员可更加直观,感染力不会打折扣。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授课,虽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保证了课堂交流的基本秩序,但也丢失了一些人与人面对面交际的复杂与微妙,现场教学会调动人体各种感官对信息进行捕捉,对方发出的信息与接受信息时所给出的反馈信息在网络二维画面的传输时,“现场感”中的口说耳听身动眼看有所缺失,这是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的网络授课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

此外,网络授课初期技术与各类APP状态的不稳定,信息过载等情况会中断教学或给学生增加“选择压力”,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长时间的网络教学也对师生的视力产生不健康的影响,易导致身心疲劳,产生厌倦排斥等心理;部分学生所处环境嘈杂,无法达到适宜安静学习的要求,这也是横亘在现实前的客观因素。

第三,因互联网辐射性与穿透力强的特性所在,传播面积广,传播效率高且速度异常快,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授课也必须注意防止其产生大面积的破坏性作用和损失,师生前期准备工作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将已成过去式不可更改,这对师生自身言行的得体与适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更加“审时度势”,及提升表述的精准度。

总结

互联网即将作为各行各业产业革命的基础性社会构架,“颠覆性”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教学也得益于最新的网络技术,如“腾讯会议”“QQ群”“Zoom”“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抖音”等软件,新的互联网技术为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打下基础。互联网视域下,将逐步形成设计相关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学者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各方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交流沟通成本、提升沟通效率的良好格局。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师生信息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订阅信息
麻辣师生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展会信息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