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温 馨
(中央民族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湖湘革命文化属于其中一种,它指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涌现的优秀湘籍人士,在危难之际于各领域为国家贡献个人力量从而形成的吃苦耐劳、勤奋上进、改革创新、深明大义等湖湘人独特精神风貌及文化载体。本文旨在发掘湖湘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可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提炼湖湘革命文化精神内涵中适用于思政课的精髓,并进一步探究湖湘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方案,为提高思政课质量提供新思路。
湖湘革命文化承袭自先秦、两汉时期集早期国家政治、诗歌文学艺术之大成的楚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逐渐形成了湖湘革命文化较为稳定的历史形态。湖湘革命文化“契合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要求,为立德树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提供了丰富滋养”[2]。深入挖掘湖湘革命文化蕴含的强烈情感因素、榜样人物以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促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思政课更接地气,学生乐于接受其所传达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家风家训与伟人故事的讲述一直是湖湘革命精神在该地区薪火相传的有效媒介。思政课教师作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者,应该自觉担负起使师生情感协同于学习环境的责任。[3]湖湘地区的红色教育环境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没有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自学生成长之初由家庭开始,于成长过程中纵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情感上它基于长辈的红色思想与革命情怀。苏霍姆林斯基曾主张以情感为基础的,让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更加亲切的教育。思政课上,教师应当奠定同样的情感基调,从伟人故事或者接触地域红色文化的亲身经历展开话题,使教师与学生共享真实故事生动讲述革命红色文化所带来的感动。学生在体察湘人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湖湘红色革命文化与长辈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这一优势,他们则更容易将自身成长经历带入,浸入式体验,从而使他们对于革命先辈的故事和精神充满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欲望。
新时代思政课绝不能泛泛而谈,走上教条主义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思政课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创新,让教育真正地服务人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湖湘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一大优势在于,文化在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做到了促使群众力量与领袖作用的良性互动,并抽象出众多真实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确立一种具象的文化符号,给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沿着典型革命人物这一方向谈开来的思维模式,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遵循。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精神”载体的符号化和实体化,例如参观湖湘地区抗战纪念馆,瞻仰橘子洲头伟人雕像等活动,将它们作为课堂实践的一部分,将更为直观、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思政课应该给学生带来的精神补益和激励作用。有了文化符号的过渡,无需刻意强调载体背后的历史,思政课可以更加润物无声,收获实际成效,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模式,允许学生做自己思维的主人,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让湖湘革命文化中的榜样人物跨越历史言传身教,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成长中的价值选择准则与道德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改革走过漫长道路,在课堂内容、风格和形式上逐渐形成固化的审美体系。马克思曾经阐释人类社会发展与审美的关系,社会发展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果,人类与自己的审美观也在相互塑造着。青年成长到特殊阶段,将逐渐具备“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4]246-247的审美力。湖湘革命文化蕴含的人文历史与凝练的革命道德情操,通过革命遗址、历史影像等媒介对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豪情壮志等湖湘革命精神进行多元化表达,有力地催生青年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蓝图下谋划积极上进的人生道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审美诉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湖湘革命文化提升学生红色审美,将讲述学习历史和发展红色审美相结合。例如围绕革命遗址博物馆、展览园区的规划改造设计相关课题;选取湖湘本土老街名称变迁史及未来预测等富有代表性且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展现经济、文化活力的话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丰富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让红色审美印刻在学生心中。
提炼湖湘革命文化中适用于思政课的内涵,既是新时代传承发展湖湘革命文化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思政课感染力的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湖湘革命文化能为思政课所用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湘”的地域特色;二是“人”的艰苦奋斗。作为湖湘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解放西”“烈士公园”地名、街巷名等文化标识在湖湘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历久弥新,秋收起义会师旧址纪念馆、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无声传达了革命烈士峥嵘喋血的奋斗历史。湖湘革命文化在表达方面所具备的先天优势,为当前思政课增强感染力,注重综合地域历史和本土化叙述开辟了新道路。水土与人不可分割,湖湘地区对于红色历史的话语权是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关键人物逐步确立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高校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都绕不开湖湘地区、绕不开毛泽东。我们除了自豪,更要深刻体会历史风云变幻中湘人的百折不屈、不忘历史、爱国敬业、砥砺前行的美好精神品质,并加以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人民群众。“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5]4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青年来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社会责任。
近代湘人革命的实践证明,湖湘革命精神并不是片面地突出个人作用打造偶像式人物,也不是只论集体而泯灭个人作用,它既重视个人,为个人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人认识到肩上的时代责任,也兼具集体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我们要办社会主义旗帜鲜明的教育。当前,体现湖湘革命精神的株洲“火车头精神”,在历史的飞速发展中敢为人先,引领城市群功能向着现代化、高速化转变,响应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精尖技术发展的号召,与国家发展保持协调共进,追求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个体先锋精神与集体公共意识的有机结合,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响应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人民的共同期待。如果将这些蕴藏马克思主义的个体与集体辩证关系的鲜活案例应用于思政课,将能从深层次解答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思政课的问题,并能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运用自己的知识造福社会。
湖湘革命文化中的核心“湘人精神”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精神的完美诠释。革命志士杨度曾在《湖南少年歌》中,号召湖南少年“凭兹百战英雄气,先救湖南后中国”;毛泽东主席在诗词创作中着墨自身革命历程,绘就“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恢弘气象。这片革命故土孕育的革命志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秉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刻画了特殊年代人们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篆刻的民族精神面貌为我们以小见大、从个体认识群体,进而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仅如此,“湘人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行各业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思政课承担着“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1]的历史使命,将经过历史海浪淘洗的湖湘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无疑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材。
近年来享誉海内外的红色旅游产业在湖湘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发展历程。橘子洲头、张家界等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张家界景区的国外游客中韩国游客比例最高,他们多为来张家界寻找精神家园和祖先故乡的老年人,因此当地景区培养中韩双语旅游翻译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应运而生。此前,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二十多名艺术家专程来到张家界采风峭壁峰林,与中国艺术家同游,在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听导游讲解湖南地区的革命文化,了解张家界艰难的开发历史,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从某种意义上说,湘人精神与自然界鬼斧神工相辅相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现实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湖湘革命文化的跨文化情感表达方式,让中国的红色文化走出华夏文化圈,为全世界历史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灵感。这种跨文化影响力,无形中为坚持思政课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相统一,提供了很好范本与渠道。这也为思政课借助湖湘革命文化,向学生展示红色文化魅力,同时使学生在对待红色文化时兼具中国视野与世界眼光。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同时推动实践的发展是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依托湖湘革命文化建设的爱国教育示范园、红色教育基地在湖南遍地开花;同时高校及中小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包括红色经典研读、参观展览馆和教育基地等;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少爱国主题教育的文化场所逐渐向市民免费开放,使湖湘革命文化的传播覆盖全社会。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场馆、园区设施陈旧,展品表现形式单一;思政课与红色教育基地有效衔接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单一强调历史,在探究湖湘革命文化的现实意义上表现不足;思政课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回应青年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与习惯方面欠缺,与学生共情不足;在引导学生课下自我探究学习方面功夫不深,等。由此可见,维持思政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究将湖湘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方法。
湖湘革命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增强思政课魅力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湖湘革命文化立体化、系统化的表现形式,对改革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具有启发意义;湖湘革命文化在叙述方式上兼具本土化与跨文化的独特优势,启发思政课教师创新话语体系[6],利用乡土化、平民化的文化资源和通俗易懂的阐释语言,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地体悟到其中的精神内涵,拉近宏大历史与学生个体之间距离,增强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将湖湘革命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需要将合理开发利用湖湘革命文化,深入挖掘湖湘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契合点,使学生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组织学生发掘身边的湖湘革命文化
学生并非思政课的被动接受者,思政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主动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将红色情怀贯穿个人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心中的重要标准。“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7],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除了在思政课堂上讲授知识,还可以设计课后实践调研项目,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平台。以身边体现红色精神的人物与群体为调研对象,采访爱国革命人士后代、展览馆工作人员或相关部门工作者,就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寻访当地特色的红色艺术等,引导学生主动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活动结束后,还可通过课堂展示的方式,例如排练爱国诗歌朗诵、经典红色情景剧等形式再现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2.推动湖湘革命文化优秀资源进入校园,开展红色主题活动
推动湖湘革命文化真正走进校园,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举办爱国主题征文、演讲、校园红色文化作品展览等活动;开展红色文化系列讲座,邀请革命烈士遗属或者社会各界相关人士讲述红色故事;开展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比赛;由学生牵头创办与互联网时代深刻结合的新媒体平台,例如与高校对接微信公众号,定期发起爱国主题公益宣传活动、志愿者项目等。通过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合理高效配置湖湘革命文化优秀资源,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思政课可信、可亲、可爱。最终使得学生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总结思考,提炼生活中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1]。
3.深度开发湖湘革命文化,增强学生传承以湖湘革命文化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的使命感
思政课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除了正面传授知识,还需要与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其中,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手段“虚无”领袖人物、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等的作用,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思想困扰,从而给思政课带来极大的冲击。将湖湘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文化内涵,让大学生在厚重历史文化的滋养和陶冶下形成正确的判断力,拨开错误社会思潮制造的层层迷雾,使学生对我国历史、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从而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尤其是当前互联网迅速崛起,大学生容易受到更多来自世界文化思潮交融碰撞的影响,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愈发重要。因此,抓住思政课这个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深度开发湖湘等革命文化,提高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8],让学生自觉成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进而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深入挖掘湖湘革命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推动湖湘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湖湘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深层意义在于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使红色文化走进课本与课堂,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将这种革命精神内化为个人理想,合理进行人生规划,使大学生在走出思政课时携带这一文化基因走向社会,真正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