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骏飚
(广东工贸职业学院,广州 510510)
无法否认的是随着商业化社会的日益发展,商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由各商业集团推动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应用被广泛地使用到社会当中,这恰恰是当今社会与商业所达成的一种可贵的平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虽然弊端与隐患确实存在,但社会也因此正向着新的未来方向快速发展。
经济、商业、技术这一系列的社会成分正改变着我们所处时代下的文化艺术。商业艺术在过去的社会环境和认知经验下,被认为是与商业存在从属关系的艺术形态,并因而一度被标签化。然而,从当下正在发生的许多实际案例来看,商业艺术中的从属关系正在被改变,一个更为对等互通的主顾关系在一次次的合作中被达成,以中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的商业于艺术的主顾关系观念及相关艺术形态在新时代下正发生着变化,在此变化下艺术面貌也随之改变,而艺术面貌的改变归根结底是艺术家创作观念的转变与现实环境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因此,过往我们对大众艺术、商业艺术所持的固有态度和认知经验也许已经不再适用于我们去认识当下新的艺术形态,陈旧或标签化的观念更会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与认识,为此我们应当转变固有的态度,开展新一轮更为强调社会互动关系的当代艺术研究,进而寻求艺术发展新的可能性。
需要明确的是,主顾关系并不阻碍艺术的发展,而对艺术方向的评判标准也不仅由艺术范畴自身能决定的,而是根据社会整体发展需求和价值观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艺术不应该与整体的社会发展方式、形态以及含有的价值观相背离。所谓先锋、前卫艺术除了宝贵的勇敢精神以外,支撑这份精神的往往是艺术家所瞟见的除艺术范畴以外的社会全貌和时代精神。
实际上,新的商业艺术形态在当下的社会当中正不断涌现,K11购物商场就是其中把艺术全方位地引入商业运作的例子。在K11的例子当中,艺术的作用已经不再是停留在装点门面等附属作用之上,而是进入运营策略的层面,艺术与商业达成一种共同创造的关系。例如在商场的差异化定位上K11就把艺术化商场作为其重要的设定,因此我们不能再以附着在商场外衣之上的观念去认识这种结合,商场的最后呈现是两者互为创造的结果。此外,K11在商场之中开设了自己的艺术展览馆以及艺术公共教育部门,并定期举行主题性的艺术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这一做法让艺术在商场当中并不仅仅是一个外来的摆设,而是成为了有主题、有策划、有定位的艺术活动,进而完成在同一时空内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协同共创这一观念是构建起新的商业艺术框架的基础性观念,也是区别于一般商业艺术的特征之一,它还衍生出了新商业艺术中的其他概念,如受众概念、群体概念、传播概念等。假如要说为何新的商业艺术需要被研究和重新认识,其中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这种艺术形式拥有更为宽广和积极的受众群体。2、伴随着社会和商业进程的快速发展,这类艺术正快速地在社会大众间传播,并且作品的数量快速地增加。以同样定位为艺术化商场的北京芳草地购物中心为例,商场负一层的常设大型艺术展品就超过十件以上。因此,拥有新的艺术形态、观念且具有传播思想观念内容的传播体,新的商业艺术需要被重新地认识和研究。
流通化艺术是以新的商业艺术为研究对象时所作的称谓。之所以作出如此的称谓区分是因为新的商业艺术与过去相比有所不同,而流通化能更贴切地表达出新兴艺术类型的特征。如上文所言,新兴的艺术化商场本身拥有一定数量的艺术作品,这是艺术与商业在新的策略与运营需要上所产生的结果,但这并不代表当中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流通化艺术作品,换句话而言,流通化艺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研究和认识这些特征能揭示出在新社会发展下艺术与商业所形成的新关系的运行逻辑,进而能更全面地认识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
作为阶段性研究,现阶段笔者粗略地把流通化艺术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项:传播特征、受众特征、区域文化特征和社会化特征。
传播特征是流通化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此,传播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艺术作品固有的传播功能,即具有传播思想情感内容的功能。第二、传播是流通化艺术作品当中的结构性的组成部分。第三、由于传播成为艺术的结构性成分,因此流通化艺术具有比一般艺术作品更突出的大众传播力。
作为艺术作品固有的传播信息功能在此就不再展开论述,重点在第二和第三含义。在流通化艺术的结构当中传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源于新的创作观念以及新的社会需求。在商业社会当中,传播的作用不断增强,加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艺术作品的信息流通和流量传播成为评判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在此,具有传播效应的艺术作品显示出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进而体现其社会价值。而流通化艺术是拥有内在的传播驱动力,即不仅仅依靠外力完成艺术作品和作品信息的社会传播,作品自身还包含一定的社会传播机制。这样的传播机制把传播的观念注入到作品的结构要素之间,进而影响作品的形态外观、表现手法、创作主题等等,进而产生了流通化艺术的独特的作品受众观、思想文化观、社会价值观等。在这一系列的观念和作品形态的作用下,流通化艺术因此具有了更为主动和丰富的大众传播。
流通化艺术的受众观特征源于传播观念的引入,与一般大众传播媒介相似的是,流通化艺术的创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目标受众的设定。为了使信息能有效且快速地被接收,圈定一定范围内的受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新闻报道中的新闻类型划分,有特定地区新闻、全球性新闻、体育新闻、民生新闻等。即使像电视新闻这般面对绝大部分大众的传播媒介,仍然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去框定目标受众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换言之,流通化艺术的受众观是为了在创作的过程中解决作品精神内容的有效传播问题。
艺术作品中的有效传播概念实际上并不新奇,艺术家一切对创作技艺的追求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表达与接收的问题,精湛的艺术技艺能更好地承载和传达艺术家的精神内容。流通化艺术当中的受众观实际上是强化了对有效传播的关注。因为有对一定的目标受众的框定,进而促进了作品在特定受众内的有效传播。借助社会化互动带来的促进作用,艺术家把精神内容的表达观念拓展成具有现代社会化特征的内容传播概念,如在传播观念的影响下,绘画的画面内容在流通化艺术当中会被理解为由不同但相连的各个信息元组合而成的结果,由于信息元概念的产生,导致了艺术家在创作画面内容时会对内容以传播的角度进行审视与选择。
在传播特征和受众特征的作用下,流通化艺术形成了区域文化特征。在人类学当中区域文化是研究某一特定群体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文化象征着特定区域内群体的特性和价值取向。对于流通艺术而言,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及创作内容,区域文化的界限是具有弹性的。如在处理某种特定的人类情感共性时,区域文化的界限或许就可扩展到全人类的概念上,宽广的文化界限能显现出情感是否具有人类的普遍共性,一旦具备共性基础,内容就更容易在较大范围内被理解。相反,当表达特定地区特定内容时,区域文化的界限则可相应收缩。
无论区域文化的界限如何框定,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与传播,借助现代传播观念的引入,区域文化不但成为了流通化艺术的一个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艺术当中主观表达与客观接受之间所长久存在的壁垒和错位,当有了传播作为新的艺术需求时,艺术家借助区域文化概念能更为主动有效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在流通化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统筹了艺术家表达与观众接收两者的关系,这也是笔者认为流通化艺术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所在,即:创作表达与接收在创作当中成为一体。而在当下,流通化艺术在社会化互动为艺术所带来的促进作用下,借助传播的观念正实践性地对此进行着探索。
社会化特征表明了流通化艺术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特征的当代艺术形式,深受社会各成分的影响。从艺术作品的表面形态上看流通化艺术与波普艺术、大众艺术、商业艺术有着类似于亲缘关系般的相似。贴切地说流通化艺术是社会发展影响下大众艺术形成的一个细分结果,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艺术品质和思想观念。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化的运动孕育出了当下的流通化艺术,它与社会在发展上处于并轨螺旋的前进轨道上。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无不影响着流通化艺术,相应地,从作品的形态、内涵、展出方式上同样地反映着当下社会的种种。流通化艺术的社会化特征体现在与社会各成分所达成的共创关系上,诸如与经济形态、大众生活方式和制度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折射的关系,也不同于波普艺术或85思潮时期的艺术一般直接反映当时的经济和制度。在社会化的背景下,流通化艺术是把创作建构在如上所述的社会成分当中,社会化进程给予流通化艺术的并不是一个个的主题或源泉,而是让社会各成分成为艺术结构当中的其中一部分,在成分与成分的相互作用下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综上,笔者认为,流通化艺术是社会化运动作用于文化艺术后的产物。商业行为不仅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大众精神生活的方式及内容也相继发生改变。作为能反映文化与生活的大众艺术,它的变化发展也是必然的。整体而言,流通化艺术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社会化进程中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流通化艺术利用社会化所带来的积极因素,以共同创造的方式创造出该时代下一种新的艺术面貌,这种艺术所强调的传播、协同、一体、互动概念相比于现有的艺术形态更具有社会和时代特质,因此笔者相信,这些以来源于社会观念为指导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形态更加地具有时代性以及鲜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