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0-02-11 06:15汪功平吴学兵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汪功平, 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贫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摆脱贫困落后,过上幸福生活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美好憧憬。”[1]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到2020年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事关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国际形象,关乎203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决定着我国在21世纪中叶能否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日之暖。”[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战略位置,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推动扶贫工作取得历史性、开创性的成就,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扶贫、怎样进行扶贫、扶贫为了谁,扶贫依靠谁、谁来进行扶贫、如何退出贫困”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一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具体方向,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根本价值遵循,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无论是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背景下,脱贫攻坚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因此,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何其重要和迫切。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3]小康不小康最关键的是要看我国现行标准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能否全部实现如期脱贫。如果没有脱贫攻坚的胜利,就没有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能,也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更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硬核指标。脱贫攻坚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决定着“十三五”规划能否圆满完成收官任务,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只有赢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我们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才会更加具有底色,才会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硬核之战,对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当人类开始迈向21世纪的第20个年头的时候,中华民族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对处在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历史将会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记录下这一刻,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消除绝对贫困的总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14亿多中国人民将携手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时刻,共同圆梦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所有的贫困人口将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中华民族将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困扰中华民族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彻底性的解决。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梦,也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脱贫致富梦,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承载着14亿多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我们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而贫困问题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严重短板、最突出矛盾。脱贫攻坚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历史任务,是“三大攻坚战”中的硬战。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举和战略选择。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关键。赢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就更近一步。中华民族将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14亿多中国人民将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如果贫困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得不到彻底性解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就会延误甚至是中断,就可能会从整体上贻误大局,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会成为水月镜花。毫无疑问,解决好中国9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问题,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认真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破解我国发展中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扶贫领域而言,新发展理念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五大基本点。其中,创新理念意味着在扶贫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方面要突破传统的粗放式扶贫模式,深入实施精细化、精准化的扶贫方略。协调理念意味着要着力解决好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补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短板”。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严重短板,没有脱贫攻坚的胜利,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绿色理念意味着要发挥好绿色生态的独特功能,积极探索生态脱贫、产业脱贫、生态富民的新模式。事实上,“绿色扶贫是永续扶贫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5]开放理念意味着要坚持国内扶贫与国际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新格局,解决世界贫困难题,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加强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消除世界贫困、增进世界人民福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共享理念意味着贫困群众不仅是扶贫的重点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表征,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立场,要在开展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解构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对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明确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要问题。为了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这里将从精神扶贫、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探讨和解读,从而深化我们对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认识。

(一)首要前提:扶贫务必要与扶志相结合起来

人可以遭遇贫穷的命运但绝不能安于现状而丧失脱贫的志向,扶贫必先扶志,扶贫重在扶志。物质匮乏并不意味着精神匮乏,生活贫困也并不等于意识贫困,精神上的贫困才是最大的贫困。对于广大困难群众而言,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思想贫困丧失战胜贫困的勇气从而产生自卑的心态。贫困并不是无可改变的宿命,关键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我要脱贫的正确意识和价值观念,而不是滋生要我脱贫的被动想法和错误观念,自觉扫除影响战胜贫困的思想障碍。作为贫困群众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摆脱贫困、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不断增强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和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底气,而不是为了简单地追求摆脱纯物质意义上的生活贫困。需要强调的是“脱贫不仅在于物质脱贫,还在于人民群众精神及文明的提升”[6]。在我国脱贫的实践过程中,“精神贫困越来越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7]。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我们“不仅要依靠物质手段,更要依靠精神手段;既要依靠硬实力,更要依靠软实力”[5]。习近平同志一直以来都突出强调精神扶贫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他认为不仅要扶物质更需要扶精神,“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8]。脱贫攻坚是属于人民的战争,归根到底在于人,关键在于贫困群众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摘掉贫困的帽子,拔掉贫困的根子,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也是靠干出来的。贫困地区的人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决战过程中,党和政府给贫困地区送去了无限的温暖,但是,不少贫困群众的“等靠要”的思想日益蔓延,这为脱贫攻坚埋下了严重的思想隐患。鉴于此,习近平提出扶贫要与扶志结合起来,他认为“只有外部的‘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根除穷根、消除贫困”[9];才能“最终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缺失问题,塑造贫困人口的发展内生动力,彻底断穷根”[10];才能调动困难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寻求自我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根除贪图享乐等各种错误思想;才能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最终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成功地解除贫困的枷锁,使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穷苦命运。

(二)根本大计:教育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不仅是民族之魂,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德政工程。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无论再穷也不能落下教育的发展,无论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未来。扶贫必先扶志,治贫必先治愚,扶贫离不开扶智。马克思曾经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教育扶贫是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扶贫任务。要想从根本上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必须要下大气力把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抓牢、抓好、抓细。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尤其是我国的一些深度贫困地区,不少贫困家庭的子女存在着“上学难”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解决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无论是对于贫困地区摆脱教育贫困的束缚,还是对促进贫困子女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幸福,抑或是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讲,“教育是阻断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2]。扶贫不仅要让贫困百姓的口袋富起来,更要让贫困地区孩子的脑袋富起来。抓好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就是在抓贫困地区的发展,就能有效扼制因教育而产生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就会给贫苦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舞台。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提出了关于教育的马太效应,他认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13]。“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12]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因贫失学、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享受到良好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确保贫困地区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真正“有学上、上得起、能上完、上得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加强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区教育的扶贫力度、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和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贫困地区孩子因家庭贫困而产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稳步解决,贫困地区子女的义务教育得到了可靠保障,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贫困区域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公平问题,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了知识愚昧带来的困境,享受到了教育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核心要素:扶贫的关键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精准扶贫是贯穿于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和鲜明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创造了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其关键在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战略举措。这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思路,坚持“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早在2015年贵州考察时,习近平就首次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基本要求。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化、精细化、任务繁重的民生工程。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把贫困的具体情况摸清摸透,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找准贫困存在的“穷根”,对其进行靶向治疗,开好治愈贫困之症的“药方”,才能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切实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扶真贫、真扶贫,巩固脱贫的成效,增强脱贫的底色,提升脱贫的质量。习近平同志对此表示,要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家庭、查找不同的贫困原因,进行分类施策、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和手段进行精准扶贫。只有扶贫的方式具有精准性,才能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实践证明,在脱贫攻坚进入到最后的啃硬骨头时期,实施“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采用“精准滴灌”的精准扶贫方略。为了落实好“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扶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贫,也就是对贫困对象要进行精准甄别,对所有的贫困户要实行建档立卡的扶贫机制。在回答“谁来扶”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指出要将脱贫攻坚的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中央统筹、省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共同抓扶贫的责任制。针对“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提出了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就“如何退”的问题,习近平提出了退出贫困机制的“四要”,即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留出缓冲期,做到摘帽不摘政策;进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核心命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对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赓续,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三、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旨趣

“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发出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令人震撼的中国奇迹。这一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逐渐彰显出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价值、实践指导意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广泛的世界影响。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贫困问题现象和本质、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出理论阐释的科学学说。”[15]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里,“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现状、实现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最终目标”[16]。习近平同志沿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历史轨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对我国的贫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不断加强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将脱贫攻坚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他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突破了传统型扶贫模式的弊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贫困问题。任何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和需要。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内涵和实施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伟大力量。

(二)满足了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们持久不懈的共同努力下迈向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和羁绊,从整体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于历史因素和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诸多原因,不少农村贫困人口还处在现行贫困标准线以下,依旧过着贫困而艰苦的生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习近平同志作为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深深地意识到,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瓶颈和穷根。让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让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小康,不仅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普遍期待,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始终惦记着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他始终关心着困难群众的生活,对扶贫工作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督战,深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主持召开扶贫专场会议,推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和重大突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广大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基本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困难群众的贫困落后病得到了彻底治愈,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到了普遍提升,广大困难群众增强了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底气,提振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

为中国人民谋取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谋取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回顾过去,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纳入“十三五”规划,把扶贫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行动;党的十九大将脱贫攻坚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并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这体现了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2020年1月党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就落实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和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两大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我国的贫困问题,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的最终富裕关乎广大困难群众的福祉,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政治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制度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四)为人类的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推动了全球减贫进程的快速发展

“扶贫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思索治理之道、破解之策。”[18]时至今日,“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19]。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贫困人口约占全球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三。摆脱贫困、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不仅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世界人民的迫切需要和普遍愿望,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现行标准线下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20]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减贫奇迹,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了不起的成就足以载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足以载入21世纪人类发展史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对脱贫攻坚的工作力度,我国的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年均减贫人口连续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在今年彻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意味着“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21]。中国的减贫实践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的减贫声音,讲述了中国的减贫故事,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崭新篇章,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贫困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球经济增长带动减贫普遍弱化趋势的形成树立了‘典范’”[22],为世界上贫困国家解决贫困问题传递了中国经验、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结 语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形成于新时代我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针对过去扶贫存在各类问题整体性的解决方案”[23],蕴含着习近平同志对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贫困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的贫困问题,摆脱贫困问题所招致的困窘,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实践指南和根本遵循,助力了我国的乡村振兴与全面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解决了“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解决好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以优异的减贫成绩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为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