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王重民手札一封考证*

2020-02-11 07:22闫嘉琪贾卫民
图书馆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写信人杨东收信人

闫嘉琪,贾卫民,蒲 珊

王重民(1903-1975)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敦煌学家,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后进入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工作,曾担任索引组组长、编纂委员会委员、代理馆长等职[1]。国立北平图书馆自1930年起,与欧美诸多图书馆开展馆员的交换工作[2]。1934年秋,王重民正是以“交换馆员”的身份,被指派到法国巴黎图书馆[3]。王重民在法期间仍与袁同礼、向达等诸多学者,就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在书信来往中互相探讨启发。书信作为了解学人思想以及生平交友的第一手参考资料,对我们的研究而言具有丰厚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在对王重民来往书信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发现有一封学界认为是王重民在法国期间所书的信札(见图1,由上海图书馆提供),但是信件中记载的写信人信息与王重民的生平有所差异。

图1 疑似王重民手札的影印件

1 文献回顾及信件原文

有关这封书信的研究,初见于《上海图书馆藏王重民先生手稿提要》(2004),文中“1937年6月3日《王重民致杨东讐信札一通》”,虽未录出全文,但由归纳的信札正文提要信息:抵法学习语言、巴黎气候、博览会状况、写信人金融意识,以及欲治日本史的学术生涯设计五点,与我们所得信札对比,确系同一封。文前注明此信是上海图书馆从王重民家人处收得王重民手稿时,夹带而来。此外对信封外部特征信息描述,如信封正面写有“杨东讐先生西西坊五号上海马浪路”,反面写有“C,M,Wang Paris Frances”[4]以及邮戳信息等,认为这通信札是研究王重民学术道路的新的重要史料。李墨在其硕士论文《王重民年谱》(2008)中对王重民在1937年6月3日的行踪表述为“致信杨东讐,谈起学术生涯的设计和方法”[5],可见,已把这封书信作为王重民生平研究的参考资料。

当前研究中未谈及这通信札的身份考证,却将此信作为研究王重民的学术资料进行了引用。然而,笔者一方面梳理王重民的生平及交友情况,未发现有与杨东讐来往的其他记录,并不知杨东讐为何人;另一方面该信正文末尾署名亦看不出是王重民的本名或别名,无法明确这通信札是否为王重民所书。

有必要对这封书信的身份进行考证,以还原书信本貌,避免错误引用的发生,本文尝试使用文献分析法与考据法,以识读信札正文内容为基础,提取关键事件和重点人物,与文献史料对比论证,判断信札归属。现将书信的正文内容识读如下(个别未识出之字及疑难关键字以□替代):

蓴哥:

1.来巴黎后寄归一信,想已收到。

2.半月来未见消息,莫解何故。读5/12日《申报》,知为章兄时在南京,不□究定何日动身。巴黎目下渐热,七八月时将更热,不便读书;而且届时英国学校已放假,因博览会故,熟人多会来巴黎,难于应付。弟目下已入短期法文学校;本月底即告一结束。希望届时为章兄能抵法国,则弟不必另定行止;否则拟往海边去住,一则可静心读书,二则钱也可省一点。预计此信到时,为章兄纵不能即日着途,日期当以定妥。故此信到后;望兄马上回我一信,告诉为章兄抵黎确期,俾弟为计划行止,尤为至要!

3.以前多次信中,忘却说明汇款法。弟意为章兄之钱,□合完全合成英镑;因德法意之国币不很稳定,时有起跌,且跌多起少。依过去三年而论,以英镑为最稳定,且不与国币折合率,变化亦少。总之,带英镑绝不会吃亏。

4.铁□□□,仍在沪否?

5.前次信中提及以后,拟专治日本史。兹列述原由。弟返国以后;倘无特殊活动,则惟有钻牛角之一途。如果准备钻牛角,须顾全几个条件:a.须容易找到材料;b.须利用已存工具;c.不必从新拜老师;d.须与实际内容多少有点关系;e.努力十年,多少可弄点成绩出来。如果继续攻西史,则a条即无办法,事实上走不通,非放弃不可。如再治中国史,一则须从新拜老师,二则人家已走的很远,不一定有成绩出来。本打算在南亚诸国挑一国来干,但与实际内容关系较少且工具不够。自然,干日本史仍须拜老师,但不似中国史之博杂;且与实际内容关系太深;在中国材料易得;即常往日本跑跑,亦只一水之隔。弟意,再以一年学日文,即可足用;以四年为一般的阅读;除中国史借外,多看西洋人之书。此后再专攻一阶段,再努力五年;虽不敢成家,但多少会有一点结果。兄在日本较久,知之较详,看弟之计划对否?

弟□

6/3

2 书信身份的考证过程

根据信中提到的重要事件“博览会”,结合信件展现的大致年代,判断信中法国承办的博览会为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确定信的年份为1937年不成问题。再据信中道及“天气渐热,七八月时更热”,这样由书写不大规范而存疑的落款日期当可以确定为“6/3”,与已有研究中的时间结论相同,写信时间确为1937年6月3日。

2.1 明确收信人身份

信札抬头,写信人称收信人为“蓴兄”,“蓴”与“讐”相去甚远,而“蓴”亦作“莼”,该字较偏僻,姓名中含此字者少,考查人名辞典类工具书,即猜测此人是否是杨东莼。杨东莼对自己的名字曾这样交代:“我叫杨东蓴,‘蓴’字形体既繁又容易读成‘專’字,没有群众观点。”[6]确认名字的写法后,初步推测信中的“蓴哥”为杨东莼。杨东莼原名杨人杞,湖南醴陵人,曾任广西师专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7],青年时投身革命,1927年在“马日事变”中遭到通缉,于是改名杨东莼[8]63-68。

信的正文谈及“读5/12日《申报》,知为章兄时在南京”(此处应为错记,实为1937年5月11日上海版《申报》)。这一日《申报》确载有“刘为章抵京”公告,刘为章“十日由沪抵京办出国手续,并请领护照,预定月底放洋,赴英德法意等国考察军事”[9],与信中“弟意为章兄之钱,□合完全合成英镑,因德法意之国币不很稳定”的“英德意法”四国相符,可判定“为章兄”,即刘为章。刘为章,名刘斐,湖南醴陵人,时任国民党桂系将领,正作为代表拟赴欧州各国考察军事。

关于收信人的身份信息,第一、依据此信寄往上海,并结合信中所说“兄在日较久”等信息,判断收信人时处上海,曾在日本多年。第二、根据信中行文口吻,推测收信人、写信人均与刘为章相熟。初步推测的对象杨东莼,其在1927年遭到通缉后,于12月赴日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后1930年12月回国;信时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并加入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8]143-154。杨东莼与刘为章,“幼同里,长同校”[10],两人分别作为救国会成员和国民党将领,曾一道就争取“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争取广西当局坚持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四处奔走[11]。杨东莼生平经历与书信内容信息和关键人物“刘为章”相互印证,判定收信人是杨东莼当无异议。

2.2 排除王重民所书

关于这封信是否是王重民所书,首先,虽然王重民1937年确在巴黎,但这已是他在法的第四年,这一年4月王重民与北平图书馆同事刘修业女士在巴黎完婚,并履行“交换馆员”的工作职责[12];王重民的法国经历与信中所述“来巴黎后寄归一信,想已收到。半月来未见消息”“弟目下已入短期法文学校”“拟往海边去住,静心读书”显现出的写信人不久前抵达巴黎的状态和不需要受工作制约的生活态度,不甚相符。其次,在法期间王重民的研究重点是巴黎图书馆馆藏的2,000 多份敦煌卷子[13],要着重指出的是,就目前掌握的王重民的生平资料,尚未出现过王重民曾研究西史和拟钻研日本史的记载,与信中展现的“继续攻西史”和“拟专治日本史”的研究方向,存在分歧。再次,现存王重民与收信人杨东莼的著述、传记等各类文献资料中,尚未出现二人存在交往联系的佐证材料。经上述推断,笔者初步认为此信非王重民所书。

2.3 写信人身份确定

那么写信人是谁呢?由于信札正文落款署名不明,且单纯从字形推断相对主观,鉴于此,暂将写信人记为“弟□”,从正文内容入手。

一是写信人称杨东莼为“蓴哥”,以及两人就学术生涯方向的探讨,知写信人与杨东莼交情不浅;二是信中提到“英国学校已放假”,写信人似与英国学校有关系;三是写信人在正文中关于自己“继续攻西史”的表述,可知写信人此时的研究方向应为西史,且写信时身处法国。结合信札的内容反映出的这几条线索,考查杨东莼平生有过交往的人物,知杨东莼胞弟杨人楩,192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1934年考取中英庚款第二届留学生世界史名额,在英国牛津大学师从法国革命史专家汤普生,1937年春获得文学士学位后,曾计划在法国继续深造,赴巴黎为口语考试做准备[14]。结合信札落款署名对比判断,那个最初不能辨识的关键字当是“楩”,为杨人楩的名字的尾字,写信人正是杨东莼的胞弟杨人楩。

在牛津大学求学的杨人楩与北平图书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交换馆员”向达交好,两人还与当时在英国留学的同学杨宪益、吕叔湘等人创办《抗日时报》,免费发放给当地华侨,宣传抗日[15]。而王重民与向达同为赴欧的“交换馆员”又为同乡,关系深厚,在欧期间联系密切[16]。关于王重民与杨人楩两人之间的关系,目前虽未有专文记载,但王重民在巴黎写与两人的共同好友向达的信札中,1937年7月12日谈及“杨人楩在此情形,想他已有信报告”,以及同年9月25日“人楩兄欲进而谋出欧洲文字者,向外人作宣传”的这两通信札,一方面印证彼时的杨人楩身处巴黎,更证实了王重民与杨人楩之间确有往来,且关系匪浅。

杨东莼与杨人楩兄弟二人父母早丧,依干妈童氏生活[17],相互扶持长大,感情深厚,杨东莼1927年正是在杨人楩的帮助和出资下,去往日本留学。杨人楩与刘为章亦为同乡好友,1927年杨人楩在刘为章的引荐下,任北伐军第二路军指挥部秘书[18]。通过信中写信人对刘为章身处境地的掌握、对其赴法后的诸多谋划,亦可看出杨人楩对刘为章状况的关切以及三人的亲密关系。

信时刘为章拟作为国民党代表赴欧州各国考察军事,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计划取消。这时的杨人楩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对自己之后的学术规划,向其兄杨东莼征求意见。依信中记载及杨人楩之妻张蓉初[18]记录,杨人楩原打算在欧继续学习一段时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即回国参加爱国救亡工作,先后任四川大学、西北联大、武汉大学教授,主要教授世界史,1946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3 结语

这封身份存疑的信札,经考证知是杨人楩在1937年6月3日写给其兄杨东莼的家书,并非王重民手札。信札身份的明晰,一方面避免了错误地将其作为王重民书信研究的材料;另一方面杨人楩由于时局的急转直下,火速改变信中计划归国参加救国运动的行动,亦可感知学人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爱国情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杨人楩的形象和生平资料。但信札正文中仍有个别字未识出,且就此信如何出现在王重民的手稿中,值得我们画一个问号,静待后来学者探讨和发现。

猜你喜欢
写信人杨东收信人
我们都是收信人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体系统深化“回信精神”学习宣传活动掠影
实弹射击励精兵
重阅郭伟兄20年前书信有感
一封信去往紫紫村
感谢比你想的更温暖
俯习寸阴
短思
霜 降
聪明的儿子
来生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