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生
近年来,舞台美术渐渐成为一个活跃的热门专业,在剧场、影视、游乐园区、文旅演艺、庆典仪式、大型活动等许多不同的领域经常可以看到舞美同行的身影。作为当今的舞台设计者,我们从事的专业相对于前辈所面临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舞台美术专业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以及功能、构成、样式、语汇、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对舞台美术在戏剧等演出艺术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认识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和社会共识。
因为舞台美术所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也就承担了更加多的使命和责任。当今舞台美术是快速发展的朝阳专业,从业者的思考更加需要在哲学层面的深层观照。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O.W.霍姆斯所说,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的深刻转型,我们经常面临的是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戏剧在哪里?剧场在哪里?
回望戏剧和剧场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戏剧和剧场的形态其实并非先天,而是一个历史进程阶段的产物。今天主流标准的镜框式舞台剧场在中国出现只有百余年,在西方也只是四百多年,而戏剧艺术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山野、园林、广场、街头、勾栏、瓦舍、庭院、客厅等不同的演出空间形式则是剧场艺术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的形态。不同历史阶段的剧场都有着不同的形态,区别在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基础。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多元的形态与早期的戏剧形态非常相像,这启示我们要把握剧场和舞台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当代生活和艺术语境下探究戏剧艺术的本质规律。
在这一点上,许多艺术家、理论家已经敏锐察觉并开展研究和创作实验,逐渐形成了系统性理论及实践成果,如上世纪50年代戈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奥斯丁提出“行为表演”概念、70年代理查·谢克纳《人类表演学》、费舍尔-李希特《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巴尔巴《纸船——戏剧人类学引论》、雷曼《后戏剧剧场》等,后来出现的布雷根兹等景观歌剧、体育场歌剧、“印象系列”、“又见系列”等实景演艺等,在此我们暂不做理论展开,这需要另行专题系统研讨。在深层的艺术学理规律默默地起着作用的表层上,我们先从当下创作应用角度直面最前沿的实践问题。
在当今剧场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文化旅游演艺多元空间形态发展趋势下,对新的剧场观和舞台观的理论探究实际上已经滞后于舞台设计和剧场艺术创作实践。
“舞美”在当今渐渐成为社会熟知的专业词汇。作为体现当代演出艺术的形态和重要内容及手段,“舞美”的重要性和价值已为戏剧专业界所重视,也逐渐为普通观众所认知。许多人可能不一定了解“舞美”这一词汇来自对“舞台美术”的简称,是上世纪50年代后才出现的词汇。后来约定俗成的“舞美”简称在内涵上却实际超越了原来字面上的“舞台+美术”的意义局限,似乎更加接近西方的专有名词“Scenography”含义的多元性和概括性。
作为典型的边缘交叉艺术学科专业,舞美涉及领域广泛,艺术要素综合多元,特别是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进步,文化装备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戏剧等演出艺术以多元形态更加广泛深入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这需要我们对舞台空间从观念层面进行新的审视。
戏剧演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实时同步现场,一是人群的空间和时间集聚,二是创作者和接受者直接交流及互动,三是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一体。这正契合了人们在都市或乡村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形态。影视和数字媒体艺术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这一空间、时间和内容、形态的延伸。
我们由此联想到瓦格纳等在19世纪提出的“整体戏剧”概念,在当今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概念有了新的内涵,不囿于艺术范畴而延伸到社会生活更广阔的领域。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型必然带来艺术形态和内容的深刻转型。对艺术内在规律层面的剧场和舞台观念的思考会让我们从表层技术层面认识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黑格尔把戏剧的出现看作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而戏剧的形成的确较晚,所以日本戏剧学者河竹登志夫把戏剧列为“第七艺术”(也有学者把电影列为“第七艺术”),是在文学(诗)、舞蹈、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这六种艺术形式出现后,融合了前六种艺术的因素,成为一种综合艺术。河竹登志夫在《戏剧概论》中说:“戏剧也是一种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艺术,构成戏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剧本、演员、观众、剧场。戏剧之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作综合艺术,这是因为它包含着演员和作者(或剧本), 当然还包括从舞台美术、照明、音乐以及音响效果到观众、剧场等各种要素,它是一个以形体艺术为基础,同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这五大艺术样式所组成的统一整体。”(1)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陈秋峰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第3页。
因此,戏剧是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节点,在戏剧之后出现的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综合性的。戏剧在历史发展中综合了各类艺术的要素,其吸纳能力缘自内在属性,影视、新媒体、网络游戏、沉浸体验等艺术形式也在当今戏剧和剧场艺术中得到吸收与化合。比如音乐剧《狮子王》来自动画片,《仙剑奇侠传》从网络游戏转化为舞台剧,浸入式戏剧SleepNoMore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再创作。
由此,综合性的戏剧成为一个枢纽点,深刻影响着艺术,比如今天的影视剧剧组还习惯地把摄制称为“拍戏”。反过来,戏剧之后出现的艺术形式也成为滋养后来的戏剧的艺术营养。斯沃博达的创新实验给我们以启示,在人们担忧舞台艺术会被电影取代的时候,他却把电影艺术语言纳入了舞台艺术。
在戏剧与生活的关系方面,河竹登志夫还说道:“戏剧的种类、结构及表现形态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它较之于其他任何艺术样式更富有生命力。因此,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委实相当棘手。况且要回答什么是戏剧之类的问题,也是极其困难的。然而,严格地讲,戏剧本身是与人共存的,人生并非是戏剧以外的东西。”(2)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第8-9页。
德国著名戏剧学者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后剧场艺术”理论,记者问道:在当今信息多元的网络时代,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他回答说:“剧场是唯一允许我们用我们的身体交流的形式,不是通过科技,不是通过虚拟技术,而是通过真实的接触。我们越是生活在数字环境里,我们就越需要剧场。基于人类学理论,可以说 , 剧场从本质而言首先是人类行为的‘永恒’类型。”“从本质上说剧场始终是一种完全具象的现实行为。”(3)浅草:《活在数字世界,我们更需要剧场》,《上海戏剧》,2019年1期。
我们从“社会表演学”“人类表演学”以及“后剧场艺术”理论中可以得到启示,从而建立更加宽广的戏剧理念:狭义的戏剧——表演者和观看者同时在场的综合艺术形式;广义的戏剧——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生活形态。
特别是在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艺术更加全面综合,延伸了艺术的空间观念,甚至颠覆了艺术和生活传统观念上的区隔。由此,我想到西藏大学阿旺晋美教授在我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实验项目“西藏甜茶剧场”担任指导时说过的话:在西藏,艺术和生活是一体的。比如,最普通的家庭使用的生活用具也是艺术品。
于是,戏剧和舞台艺术的创新空间就延伸到更宽阔的空间。戏剧业态也反映着社会形态,跨界融合带来戏剧艺术的转型创新。
创新性是舞台艺术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舞台艺术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当今剧场艺术创新主要来自三个动力——科技推动、产业驱动、文化引领。
图1 演出艺术创新动力机制
科技推动方面,近年来的舞台技术发展一直在紧紧跟踪着技术的进步。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到来的认知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改变着都市生活,形成新时代生活的新常态。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艺术也必然随之形成新形态。
捷克舞台美术家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在光学技术条件下创造戏剧与电影结合的艺术奇迹,成本极高,是得到捷克政府国家财力的支撑,才形成布拉格影像剧场在世界的制高点。如今随着数字技术进步,与影像结合的表演艺术制作成本大大降低,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的常态的艺术语言。
图2 演出艺术形态和生态系统
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经历了舞台技术的几度更迭,从光学时代到数字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再到人工智能(AI)……与之同步的文化装备,从以光学技术为基础的帕尼灯,到数字影像技术的巴可投影仪,到后来的全景体验的环幕剧场和球幕剧场(MIA)。预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真人与机器人联动的“AI剧场”,目前在声音方面的AI技术已经达到了商业化推广应用的成熟水平,比如CCTV《等着我》栏目,用机器人仿声安抚寻找战友的老兵。91岁老兵袁林昌寻找当年在战场用身体掩护过他的老排长周国民。他想找到94岁的周大哥,再给他敬个礼,叫一声“老排长”。而老排长已经去世了,他的孙子带着爷爷生前的照片,来到了现场,他代替爷爷写了一封信,《等着我》节目组通过AI人工智能模拟了老排长的声音。两位老人的隔空对话,令全场泪目——“林昌,你好吗?我是你的战友周国民!70年前,咱俩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 “今天老大哥来不了了,你一定好好活着!老大哥给你敬礼了!”
与技术更迭同步的设计创作理念,从阿皮亚提出的光影表现,到斯沃博达的影像表达,到后来萨宾纳剧院和陆帕等实验的舞台与电影语言的融合。以现实人物、虚拟人物和机器人交互表演的AI剧场正在酝酿之中。
舞台艺术正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我们一直跟踪着最前沿的技术,而在内容创作方面则远远没有达到同步跟进,这是当今舞台艺术家的使命与课题。
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艺术中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是体验方式创新,二是艺术语汇创新,三是制作和运营成本降低。产业驱动方面,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带来的市场主导、民生拉动,新兴产业驱动。文化引领方面,包括价值观念导向、精神消费,最终体现为艺术与生活一体化的当代生活方式。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剧场和舞台艺术创作面对的是一个综合多元的艺术文化生态系统。
差异化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体现,因此,地方个性资源就成为核心吸引力。
图3 文旅演艺创作要素系统
演出艺术构成了不同城市的文化个性品质和魅力,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成为拉动文化旅游的动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艺术种类之间、实体和媒体之间、虚拟和现实之间、人机之间……未来的戏剧呈现出一种纵横交织的多元融合图景。
专业跨界融合,观演参与互动,线上线下并行,文化叠代共生,产业互补共赢。当今的演艺文化生态造就着戏剧和舞台艺术新形态。
舞台演出艺术面临着综合转型,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成新经验、新形态、新特征、新规律,体现为一种多元、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价值理念变化;体现为互联网+戏剧、摄影、绘画、书法、音乐的综合叠加,体现在传统艺术样式如戏剧、电影、电视剧、综艺创作的转型,体现在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网红直播等新的艺术样式不断涌现。
舞台艺术的属性造就了舞美艺术家特有的专业素质特征:因专业领域关联度而视野开阔;因艺术结构综合性而兼容并蓄;因创作主体多元化而合作包容;因制作体现技术性而务实经济;因艺术实用跨越性而观念创新。作为舞台艺术家的最大幸福就是同时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立足于当下,怀古今中西。
今天的舞台艺术家已经超越了追求技术的奇观,VR/AR/MR到XR、AI等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成为一种新常态。于是,我们再次回到生活本身,一种新常态的生活。
这种交互的生活形态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人们生活的坐标、领域和视野从未有过如此宽广和深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交织,难解难分。几十年前不可想象,虚拟货币也用于实际支付,并且由此带来如区块链等方式的金融革命;游戏会成为一个高收入专门职业和大产业,网络游戏成为大学专业和进入亚运会比赛项目……
今天的艺术创作更加需要关注于内容和精神的表达。仅仅以“新”为现代性标志的时代已经被多元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在技术理性充斥的今天,特别需要价值理性的弘扬。在大量的新型艺术形式涌现的今天,久远的传统艺术如非遗等却更显现出特有的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艺术与技术不仅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加速度般的社会生活节奏中,艺术更是链接环和平衡器,根据人的需要选择取舍和调整快慢。正如艺术史学家高明潞在《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一文中写道:“现代性不是线性时间概念,它是一种价值观和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区域未来发展的内驱力。我们曾经那么强烈地追求‘现代化’,现代化真的来临,我们似乎依然感到丝毫未减的焦虑。”(4)高明潞:《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2日。
戏剧是艺术家和观众共同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戏剧和舞台艺术最终是人的精神需要。戏剧与现实生活紧密交织,在人的精神方面,戏剧更加体现人的真实性,因为戏剧的虚假会使观众游离,使戏剧顿时不能存活。
这就让我们回到了生活本身,是艺术的根本和源泉,也是艺术的本体。未来的艺术是生活形态与艺术形态的合一,戏剧就是魅力生活。
今天的艺术家只是要用新的方式在讲故事。演艺创新,城市个性,人本复归,魅力生活,就成为舞台艺术创作思考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