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星 尼倩 董志国 潘建梅 李艳杰 阎斌伦
摘 要:文章针对海洋科学系学生水产学科基础差的现状,结合《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特点,通过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践环节、了解水产养殖产业现状,改革教学模式、“问题式”+对分课堂有机结合和优化考核方式、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等措施进行了创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海洋科学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2-0035-03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or aquaculture disciplines of marine scienc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quaculture Economic Animal Breeding", through multiple measure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interest, increase practical link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Addition, the teaching mode was reformed,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measures such as organically combining classrooms, optimizing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word: marine zoology; marine science students; teaching reform
《海產经济动物养殖学》是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海产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人工繁殖、苗种繁育、养殖现状及成鱼养殖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使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初步接触水产养殖科学研究,熟悉海产经济动物鱼体内各系统、外部形态结构组成及功能,初步了解海产经济动物分类的依据、常用分类性状,以及海产经济动物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海洋科学相关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科技工作和海洋管理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2]。
《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人才既要有较宽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专业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海洋渔业的蓬勃发展急需探索与创建增殖资源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因此,进一步深化《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主动为新形势下的渔业经济发展服务,了解海洋渔业的行业发展动态,为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增殖资源学高素质人才,是该课程教学改革必然的发展方向[4]。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教学对象没有水产养殖相关专业基础
我校《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的教授对象是海洋科学系的学生,而非水产养殖系学生。我校海洋科学系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基本调查方法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海洋环境监测以及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学高级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本课程教学内容似乎不太符合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要求。
(二)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极强的课程,学生只通过理论学习很难达到专业学习能力的要求,需要对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等都有综合的运用能力[5]。理论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而且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海洋科学系学生,没有任何的水产养殖相关的专业课程基础。而且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这就导致了讲台上教师说得即使天花烂醉,学生也是仿佛在听“天书”、茫茫然而不知教师之所云。
(三)学生重视不够
本课程选修的学生为大三下学期。一方面,大三下学期有较多的实习任务;另一方面,大三学生面临着考研复习或者找工作。
因此,该课程教学初期,至少1/3以上的学生上课心不在焉,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旷课的现象。为解决以上难题,教学过程中只能主动求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切实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二、创新研究与具体实践
(一)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一方面,该课程是鱼类学、增养殖学、遗传学、营养学、药理学、病理学等水产养殖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同时,它要求结合海产经济动物生产养殖实践来建设学科体系,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建立好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相关内容。如逐步建立苗种繁育、苗种养殖、成鱼养殖全过程的相关理论,并对主养鱼或者某些特色鱼的生产过程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本专业学生对于水产养殖学科内容基本没有任何基础。因此,重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6]。
依托先进多媒体等教学平台、互联网等信息化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限制。海产经济动物工厂化养殖设施、海洋牧场建设、海上网箱养殖等无法现场参观和观摩的设施和过程,通过互联网资源实现共享,开拓学生视野。同时,利用学校远程诊断平台,建立远程网络教学指导和交互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实践环节中和教师及养殖生产一线技术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有效沟通,实现“线上线下”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对专业特点与工作要求的了解与熟悉程度,让学生了解水产养殖产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改变学生关于水产养殖的传统印象。
针对大菱鲆、大黄鱼、皱纹盘鲍、海参等特种海珍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海产经济动物市场行情;调查成本收益和经管管理现状,将课堂上讲授的海产经济动物养殖成本收益和效益相结合,根据成本收益调查表和经营管理状况表的内容逐项开展调研活动。学生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明析了有关成本和收益的基本现状,了解了海产经济动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海产经济动物在市场流通中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理论讲授过程中添加“典故”。如暗纹东方鲀的养殖这一节中添加宋代诗人苏轼关于河鲀的描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鲀欲上时”。这首诗不仅仅给课堂带来“文化气息”,而且介绍了河鲀洄游的时间和地点。其他如“冒死吃河鲀”、“河鲀料理,吃的勇敢和质感”等等,既介绍了河鲀的鲜美,又能让大家了解到河鲀的毒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增加实践环节,了解水产一二三产业融合状况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水产养殖学等涉海类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而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对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水产养殖等涉海类专业的学生学会并能够深刻理解和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步骤。
针对本课程课时只有32学时,学时短,任务重的现状,利用课下组织学生参观依托我校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的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的贝类育种室。让学生直观了解贝类育种的养殖实施,熟悉贝类的养殖环境,了解生产技术和循环水养殖设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7]。
借助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让学生了解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生产、销售、物流和加工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了解贝类乃至水产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我校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藻类产业体系和国家虾蟹类产业技术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單位,建设有国内先进的贝类育种室、虾蟹类育种中心等先进平台。海洋科学系学生平时没有机会接触水产养殖相关产业,因此为更好的培养海科系学生对海产经济动物的兴趣,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参观和交流,使他们真正接触到海产经济动物的养殖、管理,繁殖、育种和养成、销售等环节。同时借助相关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建设,使海科系学生能够切实了解国家海产经济动物养殖产业现状,同时也能接触到最先进的育种技术和养殖模式等。
(三)改革教学模式,“问题式”+对分课堂有机结合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必须要 “三知”,即“知教材”、“知学生”和“知教法”。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法则是讲知识的重要手段。熟知三者方能因材施教,教学得法。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应把握好“讲”的尺度,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因此,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率,应根据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把握时间分配。根据不同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综合采用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PAD)。问题式(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而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如果能将问题式教学和对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布置下一节课学习目标以及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从课本上或者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提出真实或者编造案。在各组完成自学和各小组完成组内交流后展开课堂讨论,每组推举代表上台作总结,并提出小组讨论中的未解决或者尚存疑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学生代表总结时间控制在1/3-1/2,其他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和补充。由于改革了授课方式,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考核方式,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情况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课程总结性的检查和评定,也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的形式来判定,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或者心不在焉,但考试前1-2个周开始“考前突击”,最终的考试成绩反而可能比其他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好。这样,有可能打压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优化考核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措施为:1.改革考试方式,变单纯的笔试为笔试(60%)+平时(40%),其中“平时”分主要包括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试讲等;对个别旷课或者严重违反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者,按平时0分处理。2.考题设计方面,不仅仅考核学生的记忆,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加大主观题的分值。
综上所述,“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求有良好的水产养殖专业背景。而对于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水产养殖产业现状作为出发点,改革和优化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作为着力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理论教学阶段,可以通过“问题式”+对分课堂等形式进行讲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比较形象的理解;在实践教学阶段,可以结合实践操作讲授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对“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学”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国成,阎斌伦,滕亚娟.鱼类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渔业经济研究,2007(5):27-30.
[2]刘航空,丁勤,高京草,等.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1):61-62+68.
[3]郑世忠.海洋水产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7(03):36-39.
[4]黄海洪,类延菊,张运生,等.以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水产专业认同教育[J].高教学刊,2017(6):16-17.
[5]张晓华,韦众,李西雷,等.水产养殖学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04):278-279.
[6]李林春,魏秋玉.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鱼类学”课程教学效果[J].渔业经济研究,2006(2):44-46.
[7]葛红星,尼倩,董志国,等.水产养殖学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