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在当今日常生活中,一周七天、周末休息,这种休假方式是从外国传入的。那么中国古代官员是如何休假的呢?
◆唐以前
中国古代休假分为两种:一是官方节假日,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假日。由于缺少文献记录,先秦时期的官方假日难以考证。不过当时已经出现一些公共假期(多为民间节令习俗,如上巳、重阳、腊日等)。
汉朝时,官方休假制度正式确立。《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即官吏在五个工作日内,多住在官舍,第六天“休沐日”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妻儿,沐浴休息。五天一休,看起来与今天十分相似,但是,为了保证公务的正常运转,汉朝的“休沐”采用轮休的方式,即没有所谓固定的“周末”来休息。同时,汉朝还形成了“告宁”(即因病因事或父母逝世)和“赐告”(即因病因功)等获得皇帝批予的不定假期。
◆唐
唐朝时,官方假期有重大調整。一是特殊节假日增多。不仅中元、中秋、寒食有假期,皇帝、皇后的生辰、忌日也有假期。二是休假名目多样。除病假、事故假、探亲假外,新增旅游假、婚姻假等。三是轮休间隔长。这是增加休假的代价,唐朝的例行休假,由汉朝的五日一休调整为“旬休”,即每十天休假一天。
◆宋
宋承唐制,但也有翻新。现在算来,宋朝时,一年放假时间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传统的正月初一、寒食、冬至、上元各有一个“黄金周”,夏至、先天、中元、下元、降圣等节再来三天“小长假”,立春、立夏、七夕、端午、中秋等再各休一天,算下来全年公假日76天,加上“旬休”36天,就有112天。当时还有帝后薨逝的忌日假,大忌15天,小忌4天。
◆元
到了元朝,“旬休”制度得以保留,但各类公共假日急剧减少,原来的“黄金周”一律被缩减到两天,或者只放一天假。盘算下来,全年公共假日加上“旬休”,只有52天。
一些来自马背、生性自由的蒙古官员难以适应十天一休,意见很大。后来朝廷作出改变,把每月的三天假延长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乙亥日休假,接近了汉朝五日一休的频次。
◆明
明朝的假期比元朝进一步减少。大部分传统节日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冬至、元旦(正月初一)、元宵三节有假,冬至放假3天,元旦放假5天,元宵则从正月十一开始放假10天,共18天。可以发现,这些假日多集中在冬季,以往春夏秋冬都有假的格局被完全打破。例行假日则由汉朝的五日一休、唐朝的十日一休,调整为一月一休。明朝还建立了与假期相匹配的考核制度。官员们不仅披星戴月上下班,署衙中的典吏兵卒,也要在出勤簿上上班“画卯”,下班“画酉”。
◆清
清承明制,有所调整。清朝将元旦(正月初一)、冬至、元宵三假放在一起休。官员把大印封存起来各回各家,一下休息一个月。官方的封印时间,一般是在年末的腊月十九至二十二,开印时间是在正月十九至二十二,具体时间由掌管天象历法的钦天监选出吉日颁布天下。
这种休假方式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官府休假,地痞无赖便开始大行偷鸡摸狗之事。清人记载道:“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一些地方的土豪劣绅也趁机向佃户横征暴敛,“每于岁暮封印之后,差遣悍仆豪奴,分头四出,如狼如虎,逼取债租”。如遇有要事,也常常因为“封印”而耽搁。
到了清末,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礼拜天”一词开始流行。而西方人在中国所办学校中实行的星期日休息制,后来扩展到整个社会,在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形成定式,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