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2020-02-10 10:52张怡潇张静
中文信息 2020年2期
关键词:碎片化意识形态大学生

张怡潇 张静

摘 要:高校是青年人意识形态形成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重大事宜。如今,自媒体已深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正面和负面的信息交融,“碎片化”的网络传媒环境给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重大挑战。因此,教育模式的转型,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都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意识形态 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1

现如今,互联网传媒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抖音、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软件进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此类传媒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视频内容丰富,时长较短,可以让大学生在一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内接触一个讯息,在时长和内容上均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经常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在此类传媒软件上,接触到的讯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给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教育带来了新的体验,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冲击。

一、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1.弱化信息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都处于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互联网作为一种传媒手段,几乎替代了传统媒介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作用。然而,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虚拟性、海量性等特点,各种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都通过网络的“扩音器”宣泄出来。信息存在的时效短,热度难以持久,信息的价值显得越来越弱化。例如,香港问题一出现,大学生都高昂着爱国主义情绪,在网络上用自己的声音为祖国做贡献,然而,香港问题出现后不久,一些其他的信息就几乎替代了香港问题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不再如最初般火热。

2.弱化话语权威

曾几何时,课堂上教师还是学生最重要的知识来源,报纸或广播还是新闻信息的获取媒介,但是现在,互联网几乎代替了这一切。例如抖音和快手等自媒体软件上充斥着各类的“网红”,公开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由于“网红”形式新颖,使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更愿意从“碎片化”的视频中获取信息,弱化了教师的话语权威和课堂的教育功能。

3.要求教育个性化

课堂教学似乎总是带给大学生一种刻板的印象,而相对的,互联网等自媒体却形式多样,信息多元,给传统课堂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应对此挑战,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就对教师和课堂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多样化的传播模式成为高校教师转型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4.疏离主流价值

自媒体弱化了国家的界限,大学生可以获取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和咨询,因此,西方自由化思想又趁虚而入,大学生趋向于过洋节、吃洋餐、看洋片,其中的诸多内容不乏意识形态入侵。加之新媒体的企业化运作,逐利特征日趋明显,各种言论和思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恶搞”及恶俗现象极易传播和流行。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念被弱化,被疏离,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不再北大学生奉为圭臬,主流价值受到严重冲击。

二、传媒“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主体、多层次的改革教育模式。只有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相互配合、協同发展,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教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育者本身应先受教育,这就对思政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一支政治坚定、信仰高尚的思政教师队伍,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另外,意识形态教育不止存在于思政课堂上,大学意识形态教育还应朝着“课程思政”的方向进行改革。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利用新媒体平台,更新教育观念

在新媒体无孔不入的当下,“碎片化”信息就需要进行整合,教师应承担起这个责任。教师应当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相应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熟悉网络流行语言,这样才能与大学生无障碍的交流,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启迪和价值引导。高校也应当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辅导和培训,打造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让其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工作,保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3.利用新媒体平台,改革教学模式

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此对于标新创异的“碎片化”信息尤其感兴趣。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分析和回应。教师在话题选择时,应注重与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相结合,可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民生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和社会中的现象、问题、观念,在与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

4.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人格形成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尤为重要。完整的人格形成需要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思想、素质,想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就需要对被教育目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适宜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形成。并且正确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文化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教育者专业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情感的融入。在情感融入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学生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全面地接受这些理念。

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剑锋所指主要就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新媒体中的“碎片化”信息使大学生犹如大浪淘沙一般选择性接受。但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教育者的引导,方能拨天见日,将优秀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意识形态回归主流。“网上斗争”是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态,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是否能够攻占高地,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教师这个教育群体的冲锋者,更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利用新媒体的能力,更要尊重学生人格,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农毅.浅论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2]马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J].知识文库.2016(12).

猜你喜欢
碎片化意识形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想象力都去哪了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