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始基、核心内蕴与价值旨归*

2020-02-10 22:02谷欣萍吴家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谷欣萍,吴家华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形成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性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渊源深厚、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深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始基、核心内蕴与价值旨归,对于准确完整地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始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12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和弘扬,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生态建设的实践经验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理论深化与创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概念,但是隐含于马克思经典文献之中的一系列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视野中,他们高度重视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161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身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也就决定了自然界对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具有制约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自然存在物,不管他们的理性如何深邃、精神如何高尚、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强大,都无法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们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人同自然界的一致性,所以人类绝不能够超出自然界而随心所欲地驾驭自然界,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的本质、异化劳动等多角度深入探析了工业文明时期生态环境恶化弊病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是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罪魁祸首,资本主义场域下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破坏,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类的生态困境。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历史和现实的多维思考,找到了规避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即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对抗,就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产物,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对于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个术语,但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内蕴着丰富可贵的生态智慧。古代先贤哲人早就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知灼见在21世纪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古代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以“仁爱”为主张的儒家学说,崇尚仁义和道德,提倡人们约束行为、节制欲望。道家学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要遵循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圣王之制,用法律制度来制约规范人们的行为,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墨家学说的思想基础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思想的智慧启示人们在只有和平相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互惠互利。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习近平非常重视从中国古代优秀生态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滋养。在重要讲话和专题论述会议中,习近平数次引用中国古代的生态格言来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习近平指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3]6这些古代哲人的朴素自然观思想无不在劝诫人们对待自然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代替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3]13这些古语启示人们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警示我们要尊重自然、珍爱自然,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正是从这些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获得了启示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为新时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与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态环境千疮百孔,破败不堪。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历届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战略,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思想。拥有高度生态自觉的毛泽东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相继提出了兴修水利、节约资源和发展环保等政策主张。正如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4]42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环境保护思想,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在1979年9月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在198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这些法律政策的施行使中国环保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邓小平还多次强调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初步表达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环境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和国家意识到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难以为继。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并且正式拉开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胡锦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点,进一步要求“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465。习近平高度重视从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实践经验中寻求实践指引,坚持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他曾多次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6]30-31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指出必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蕴

习近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核心内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态双重和谐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史诗般的伟大成就,但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彻底改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习近平深知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采取革命性的行动来持续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宣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7]120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实践指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履行人类主体责任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拥有高度生态自觉的习近平深知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所心所欲地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改造自然界。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即生命共同体思想所秉承和坚持的生态原则。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质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统筹推进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谐相处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即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二)生态绿色发展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要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黑色发展”的传统发展观,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生态化耦合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怎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关注点,习近平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120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之处和重要贡献,既为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思想借鉴,也给世界上那些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的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的“两山论”启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抗,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济发展以自然生态条件为物质前提,保护生态就是在保护经济发展。“两山论”要求新时代中国发展必须要两手抓,一手抓生态效益,一手抓经济效益,两只手都要发挥出作用。要打破以往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机械对立起来的固化思维,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找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平衡点,这也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生态价值目标。

(三)生态社会民生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始终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作的根本原则。始终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奋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初心和奋斗目标。然而,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所引发的一系列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带来的生存威胁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趋势、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期盼。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7]123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社会民生问题,他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7]12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落脚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出发,真正下气力防污治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生态利民、生态惠民和生态为民。

(四)生态最严法治论: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

长期的历史事实证明,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没有纳入国家法制化轨道是难以得到真正解决的。经过历届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的长期努力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前生态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没有完全地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道路。譬如,制度的严格执行力不强,执法监督机制不够完备,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中违法成本较低,责任落实和奖惩制度不完善,法规和制度对社会的约束性不强;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一些重要领域存在立法空白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210因此,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必须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生态法治政策制度和体制。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习近平的生态最严法治观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硬的法制屏障。除此以外,引导全民转变思维方式,大力培育公民生态法律意识,使生态法律意识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实践行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五)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一个社会文明的兴衰和更替。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发源于资源丰富的河川平原地区。但是现今除了中国文明延绵不断,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都随着生态环境的衰退而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乱砍滥伐而引发了十分严重的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如今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的西北粮仓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自然才不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那种只顾自身发展而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肆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的野蛮行为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当前我国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中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仍然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兴衰论”承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科学地分析了生态环境和文明兴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阐明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一直强调的:“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8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解决中国现实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南

中国人口众多,自然禀赋相对比较薄弱,生态环境问题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基本国情,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探索和实践,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由于生态环保意识的缺失和资源的滥用滥采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但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的,由此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压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仍然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生态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理论来源于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成熟和完善的。在新时期中生态恶化问题逐步升级,习近平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不但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而且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多次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落脚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美好生活向往,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深刻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破解中国现实生态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二)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不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美丽”一词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且深层内涵指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结合中国生态问题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出了许多系统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想和新论断。注重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生态双重和谐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论”,将建设生态文明看作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的“生态社会民生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的“生态最严法治论”;生态的兴衰决定文明的兴衰的“生态文明兴衰论”等等,这些论断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蕴,深刻表明了党中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建设生态文明看作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民心所在民心所向的重要问题。”[9]15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成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重大理论启迪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问题发展的世界历史趋势,启示我们运用“世界历史眼光”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坚持生态治理的国际化,加强国际生态问题的交流和合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3]1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脚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以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其最高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各国之间和谐共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使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繁荣发展下去。因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习近平“生态双重和谐论”强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思想基础。面对全球生态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目标提出来,致力于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确立“全球生态命运体”共识。习近平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全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启示。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负责任的积极态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现实回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重大理论启迪,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关心国计民生、关注人类命运的政治目标、价值取向和历史使命”[10],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