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2020-02-10 22:02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心群众时代

安 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从未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人民立场,创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尺,把人民群众视为新时代发展成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已经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各个层面,生动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目的与价值追求。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继承与超越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之后相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等一系列精神生产层面的重要阐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后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等多个重要场合,“以人民为中心”频频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成为大会报告的灵魂,贯穿“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始终,并提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创造转化

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根本,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高度概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和理想追求,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充分认识到“民”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民”在社稷安危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论断。为维护王权,统治者轻徭薄赋、施行仁政,重民爱民,亲民保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盛世王朝。相反,忽视“民”的力量,践踏“民”的地位,唯一的结果就是失去民心,葬送江山。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的含义是不同的,从最早指刺瞎双目的奴隶到自由民再到平民百姓,“民”的本质在进步,范围在延伸,但无论如何拓展,始终难逃与“君”的相对存在,有“君”才有“民”,“君”才是“民”存在的前提和根本,“君”才是天下的主人,“民本”实为“君本”。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继承了民本思想中的积极作用,汲取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深刻认识到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然而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超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的“人民”较之民本思想中的“民”发生了质的变化,“民”与“君”、“权”相对存在,是“君”的附属品。而“人民”是不依附任何人和任何阶级的独立存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建设者、社会的治理者,更是新时代发展成果的享用者。其次,民本思想作为“平衡君权、维护民权的一种重要政治思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政权的性质——代表统治者的根本利益。”[1]君本为实,民本为虚,“民本”思想的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封建君主维护自身政治统治、实现家统天下的工具。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的讲:“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2]88人民缔造了新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发展

人是马克思研究的根本,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异化”理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西方哲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以实践为起点,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从本质、价值、需要和发展对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创建了马克思人学理论。首先,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思想主线,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应当是“自由”的人,有不受资本家剥削的自由支配时间,有自我决定的主体意识,能够挣脱物对人的统治。次之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基本,在劳动活动中人的本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人的自我需求能够得到全面满足,成为完整的人。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力量巨大,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他说:“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3]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实现了存在价值,在实践中创造了历史,推动了社会运动发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4]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深化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唯物史观,升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层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是新时代的主人,新时代要依靠人民创造,正如习近平强调:“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同时动员指导人民群众开展新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89新时代不仅要国家富强,更要人民幸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经济、社会、法制、生态、文化有更高的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解决“从无到有”的需求,更注重的是提升“从有到优”的品质;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升,更强调个体精神的独立自由、文化生活的丰富繁荣。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坚持与创新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40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以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曾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6]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实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根本出发点都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富起来。江泽民同志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7]强调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就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立场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坚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3,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并将其贯穿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项建设中。从“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9]到“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从“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再到蕴含一个人生命周期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人民为中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流淌在新时代治国理政血液中,镌刻在新时代砥砺奋进征途上。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继承与超越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根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深厚土壤和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利好举措,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从“八项规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教育,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八个明确”到“十四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全面体现在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全面性”融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10伴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跨越提升,人民群众也呈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变化;人民群众除了对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之外,对更民主的政治、更高品质的生活、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文化、更独立的精神有更高的需求和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全面体现在国家治理中,多维度展现在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各种关系中。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在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落到实处、走向深处,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成民心所向的祖国统一大业。在经济建设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全面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民共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其如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在民生和社会建设中,以提高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就业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小康路上一个不能丢一个不能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绿色”的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让人民吃得更安心,住的更踏实。在党的建设方面,新时代“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群众路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3]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点性”凸显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点性直接体现在把民生问题和民生建设提升到新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2]23这是党的代表大会上首次将民生与政治、经济、文化并列,深刻凸显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发展为民生,民生促发展。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8]17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场长跑,是一场没有终点、只有接续不断新起点的长跑。

新时代的民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习近平指出:“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的更多层次需求。”[5]374为满足新时代人民多元化高标准的需求,在统筹推进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就作出了全面部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劳有所得”;深化医疗卫药改革,实现“病有所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老有所养”;完善住房体系建设,多举措合力并举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坚守底线,抓好民生工程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落后。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主体性”驱动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关键。2013年以来,6年间8000多万人口稳定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的奇迹。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国家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扶贫格局、扶贫干部无私奉献的合力作用,但这些都是外因,外因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内因,所以脱贫的根本在于人民的主体意识。新时代以人为中心的精准扶贫是“扶贫先扶志”与“扶贫先扶智”的有机结合,注重人的内生动力全面驱动,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政策,开动脑筋,开拓视野,吃苦耐劳,搞有机种植、绿色养殖、电商销售等,不仅提高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摆脱了贫困。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严重影响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2]21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关键内因是贫困地区要自力更生,由“输血”转为“造血”,贫困地区人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地区优势,挖掘人文资源,依托特色风貌开发特色产业,形成人人为脱贫奉献力量,人人为发展贡献智慧,人人为致富付诸实践的良好局面。

总之,以人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是民本思想、人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时代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坚持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全面贯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取,深刻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新时代,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守人民立场,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猜你喜欢
中心群众时代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