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媛媛, 谢 波, 王红梅, 孙云霞, 方 瑛
(1. 湖州师范学院 医学院护理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浙江大学湖州医院 湖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2. 重症医学科; 3.科教科, 浙江 湖州, 313003)
痔,俗称痔疮,依据其发病部位及临床症状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高,任何年龄都有发病可能[1]。随着现代人们久站久坐、辛辣刺激饮食、蹲厕时间过久等不良习惯的养成,痔的发病率与手术量与日俱增。最新的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居民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2]发现:18周岁以上(含)的城市居民肛肠疾病发病率高达51. 14%,其中又以痔病的发病率最高,占比高达50. 28%,远高于其他一般疾病。由于痔疮手术是一种有菌手术,肛周神经丰富,痛觉敏感,另外经常受排便、潮湿等刺激,术后极易导致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及病情恢复[3]。因此,术后镇痛成为了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西医镇痛方式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镇痛效果不尽如人意,容易诱发多种不良反应,如便秘、头晕、胃肠道不适,甚至成瘾等[4]。对此,中医护理技术在预防和缓解痔术后疼痛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优势,选取合适的中医护理方法不仅能降低痔术后水肿、疼痛的发生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与分析中医护理技术缓解痔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以便为今后痔术后疼痛护理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中医护理秉承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由现代中医护理人员将其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理论指导的护理技能性应用科学[5]。中医护理技术种类丰富,疗效独特,其主要方法包括中药口服法、中药外用法、针灸、穴位推拿、耳穴疗法等。
中药口服法是通过药物的药性、功效调节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求阴阳平衡,邪去正复,使机体恢复健康的方法。止痛如神汤为《外科启玄》记载的肛肠疾病止痛经典方剂,其具备良好的清热利湿、行气止痛等的效果,有研究[6]将其运用于PPH术后患者肛门坠痛,发现止痛如神汤口服镇痛效果确切且兼具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王慧敏等[7]在止痛如神汤的启发下,联合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银花甘草汤(出自《外科十法》)共同拟定了加味芍药甘草汤,根据体质辨识选取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术后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口服、荆黄熏洗疗法坐浴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痔康片口服、荆黄熏洗疗法坐浴治疗,结果发现加味芍药甘草汤内服联合荆黄熏洗方坐浴在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方面疗效确切。口服给药的效果不仅受到病情、体质、剂型等等影响,还受到服药时间、次数及服药温度等服药方法所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中药的不同剂型和作用,掌握各种用药方法,以为患者提供正确的、优质的中医用药护理。
2.2.1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把配伍好的中药研制成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基质调成糊状制剂,敷布于穴位或患处,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持续的作用于创面[5]。根据药物性味的不同,可发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祛瘀生新等作用。邱丽娟等[8]为验证穴位贴敷肛痛消凝胶膏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将100例符合条件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肛痛消凝胶膏穴位贴敷组和空白凝胶膏穴位贴敷组,根据VAS疼痛评分给予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显示穴位贴敷肛痛消凝胶膏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表明穴位敷贴肛痛消凝胶膏可快速、持续释放药物有效成分,维持局部止痛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吴定奇等[9]将106例行混合痔手术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将单纯行芒硝外敷与行四黄膏联合芒硝外敷治疗相比较,发现联合治疗组的生活质量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单纯行芒硝外敷组,差异显著。结果发现与单纯使用芒硝外敷比较,将芒硝与四黄膏结合应用于混合痔术后患者能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缓解局部水肿,促进伤口愈合。本研究中四黄膏为肛肠科常用外用药,由中草药配伍而成,可达到抗炎、消肿、止痛、止血等多重效果。有研究[10]将五倍子汤熏洗和四黄膏外敷疗法联用与1∶5 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对比,研究发现四黄膏外敷与五倍子汤熏洗法联合使用能有效缓解痔术后患者的疼痛、水肿症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疗法。
2.2.2 中药湿敷法: 中药湿敷法是将配伍好的中草药取汁或煎汤后用纱布直接敷布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使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处,根据药物的性味不同,可达到通调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的效果[5]。乔东红等[11]纳入152例行外剥内扎术的痔病患者研究消肿止痛汤湿敷的效果及安全性,在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和中药熏洗坐浴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消肿止痛汤局部湿敷,对照组予以50%硫酸镁湿敷患处。湿敷治疗时间从术后第1天开始至出院前1天结束,2次/天,0.5 h/次。结果发现2组无效例数均为0,2组术后第24 h、第72 h中度及以上创面疼痛、创面水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天、第7天和出院前1天,消肿止痛汤局部湿敷组中度及以上创面疼痛、创面水肿发生率均低于硫酸镁组,差异显著,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因此得出结论消肿止痛汤湿敷对痔术后创面水肿、疼痛的缓解效果优于50%硫酸镁湿敷,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缓解痔术后疼痛行之有效。
2.2.3 换药法: 中医学在很早以前就有换药法的相关记载,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证的创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等方法,根据中草药不同的配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的效果,适用于外伤、皮肤、肛瘘等各科疾病[5]。紫归解毒膏是由紫草、当归、冰片、麻油、蜂蜡调和而成,诸药合用,可凉血解毒、化腐生肌。王书奇等[12]纳入符合条件的混合痔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术后从第1天开始2组分别用紫归解毒膏纱条和凡士林纱条进行伤口换药,2次/d,观察并记录2组换药后创面疼痛、水肿及出血状况,分别记录2组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紫归解毒膏纱条换药的治疗组术后疼痛、水肿及出血水平均显著低于凡士林组,且伤口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凡士林组,可见紫归解毒膏纱条换药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局部水肿、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2.2.4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配伍好的中药煎煮后,先以蒸汽熏疗,待温后直接用药物淋洗、浸浴患处局部或全身的一种外治疗法。熏洗法依据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说理论,选用不同加热方式而产生温热药气,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汽熏洗,可直接作用于皮肤、腠理,经过一定的方药配伍可有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的效果[5]。熏洗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且价格低廉,在临床接受程度普遍较高。宋汉静[13]、朱美婷等[14]在观察痔术后水肿疼痛应用中药熏洗护理的疗效中,分别选取了痔术后患者26例、9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中药熏洗护理)和对照组(西药熏洗护理),对比发现研究组疼痛及水肿症状消失较快,且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张升涛等[15]用柏硝祛毒洗剂熏洗患处局部,发现柏硝祛毒洗剂熏洗患处对混合痔术后患处疼痛、水肿有显著疗效,优于高锰酸钾溶液熏洗治疗。吴焕玲[16]的研究通过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心理情绪等,发现中医护理与熏蒸疗法联合能有效缓解痔术后患者的疼痛、水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由此得出,中药熏洗疗法应用于痔疮术后,可明显减轻局部水肿、疼痛,依从性较高,已成为痔疮术后常用的护理手段。中药熏洗法,与其他中医护理方法联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针刺法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理论,运用各种手法以特制的金属针刺激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循经感传,激发机体的抗病能力,乃至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调节各脏器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5]。临床护理常用于止痛、调理脾胃、解除尿病,降低高热以及强身健体等。吴文江等[17]纳入100例在腰麻下行混合痔传统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地分为腹针疗法组(50例)和盐酸曲马多注射组(50例)。在患者要求使用镇痛时,腹针组予以腹针疗法镇痛治疗,盐酸曲马多组予以盐酸曲马多注射液100 mg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0.5 h腹针疗法组对VAS评分的下降作用优于盐酸曲马多注射组,而在其他时点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腹针疗法组的镇痛药用量少于盐酸曲马多注射组(差异显著),由此得出腹针疗法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与临床普遍使用的盐酸曲马多注射液相当,且腹针法起效较快,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可靠等优点,可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症状。成立祥等[18]、黄芳等[19]、韦娟等[20]研究中将针刺痔疮穴与中药熏洗法联合,应用于肛肠术后局部水肿疼痛的老年患者,对比2组治疗效果、局部疼痛与肿胀症状的改善情况,亦得出针刺痔疮穴结合中医熏洗坐浴疗法改善老年患者肛肠术后疼痛、水肿、创面愈合情况均优于常规西医联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治疗。
揿针疗法即将揿针埋藏于皮内或皮下一定的时间,给予特定腧穴柔和持久的良性刺激, 增强针刺镇痛的疗效,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有相关研究[21]将揿针耳穴法与口服氨酚羟考酮片作比较,研究两者用于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效果,比较得出揿针耳穴疗法用于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较好,与口服氨酚羟考酮片比较有起效早、维持时间久、减少术后排尿障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电针法是将毫针刺入机体一定部位得气后在针具上连接与人体生物电相近的微量电流,结合针和电这两种刺激,来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5]。不同波形的脉冲电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可发挥调整肌张力、止痛、促进循环、镇静等的效果[5]。Wu等[22]曾进行一项单中心单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72位痔疮切除术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5 min内,研究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电针疗法治疗,持续30 min,对照组也进入相同的治疗室采用“模拟电针”疗法(针灸师用一只手把管子压在穴位上,另一只手轻敲管子底部,让患者有针刺入感)治疗30 min,并采用VAS评分法分别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发现电针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与首次排便疼痛,且实验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得出将电针法运用于痔疮术后镇痛有显著疗效。
艾灸疗法是利用燃艾的温、热和药物的芳香气刺激肌肤腧穴,循经感传,以激发人体腑脏经络功能,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和神气活动来调和阴阳,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促使全身气血流畅,腧穴透达,逐邪外出,则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而达到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作用[5]。据明代李梴在中医典籍《医学入门》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艾灸法的疗效奇特。有研究[23]证明选用艾箱灸穴位疗法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痔术后切口疼痛、水肿等不适症状。林冬寅等[24]选取白环俞穴、腰俞穴、会阳穴行艾箱灸法治疗, 设置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75 mg治疗为对照,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0.5 h与1 h疼痛程度均减轻,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6 h艾箱灸治疗组疼痛程度轻于双氯芬酸钠注射组,差异显著,且研究发现艾箱灸能明显降低水肿发生率。艾箱灸能较长时间有效缓解患者术后伤口的疼痛并能减少术后伤口水肿的发生,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植入机体特定穴位内,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在分解吸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经络对机体产生“物理刺激效应”和“化学刺激效应”,来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发挥解痉止痛、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等治疗疾病的作用。叶梦琪等[25]为系统地评价穴位埋线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共纳入24篇随机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2 087例,结论中肯定了穴位埋线疗法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疼痛时间及降低疼痛强度。研究[26]发现,穴位埋线法缓解疼痛的效果比较持久,缺点是起效慢,电针镇痛效果较强,起效快,但是存在维持时间短的不足,而将穴位埋线与电针相结合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两种疗法结合能够取长补短,发挥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
耳穴疗法是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处,以诊治疾病的一种疗法。耳穴压豆疗法是耳穴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选用药丸、磁珠或光滑且坚硬的小粒种子等刺激耳廓相应部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腑脏,来达到镇静止痛等效果[5]。其具有操作简单,刺激效应稳定、持久、无痛苦及毒副作用等特点。盐酸曲马多是外科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有研究[27]将耳穴埋豆法与口服盐酸曲马多比较,从而得出耳穴埋豆法可有效延迟痔患者术后疼痛开始时间的结论。赵阿美等[28]发现耳穴埋豆在混合痔术后中重度疼痛患者中的止痛效果与口服曲马多无显著差异,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服用曲马多的患者发生不良发应发生12例,耳穴埋豆在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显著优势。黄燕芳等[29]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疗法应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中,对比得出耳穴贴压治疗组患者术后1 d、3 d疼痛程度总体评分低于双氯芬酸钠组,且服用镇痛药的总剂量少于双氯芬酸钠组,差异显著。王兰等[30]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200例行痔上黏膜环切术患者分为耳穴贴压组(50例)、穴位按摩组(50例)、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组(50例)、心理疏导组(50例),给予组内患者相应治疗,监测术后的疼痛程度。比较得出,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他各治疗组,差异显著,说明耳穴贴压疗法与穴位按摩法联合可有效预防痔微创手术PPH术后疼痛的发生。综上得出,耳穴埋豆用于混合痔术后可有效延缓疼痛开始时间,镇痛效果与口服盐酸曲马多无显著差异,且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的优点。
中医五音疗法是以中医综合理念作为基础,由辨证论治的视角作为出发点,依据患者辨证分型和临床特征,借助五音与五脏、五腑的关联作用,采用角、徵、宫、商、羽5种不同调式的乐曲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31]。《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最早记载了“五音”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疾病,阐述了五音疗疾的相关理论,并从中总结出了“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的道理。凌艳等[32]研究五音疗法对缓解湿热下注型痔病术后患者疼痛的疗效,选取60例肛肠科湿热下注型痔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以肛肠科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肛肠科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性格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音乐,分别在患者坐浴时、换药时及换药后聆听,持续30 min,音量在20分贝以下,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 d、术后3 d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5 d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五音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湿热下注型痔病患者的术后疼痛。孙静怡等[33]在肛肠科术后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将五音疗法与中药熏洗联用,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疼痛、便秘、焦虑、睡眠情况,同样发现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熏洗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熏洗,且能避免或改善大便难解的问题,调节患者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五音疗法可作为缓解痔术后疼痛的又一种无创伤性的疗法,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
推拿疗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取患者体表相应部位或穴位,施加以各种手法或特定的肢体活动进行按摩,来调节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行气导滞、减轻和消除疼痛的作用[5]。因为推拿疗法具有简单易学、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故在临床护理中被广泛应用。王秀敏等[34]选取痔科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对照组的30例患者予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的30例患者在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合谷穴、内关穴和曲池穴经穴推拿,比较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局部疼痛、水肿的情况。对比疗效发现,与常规护理比较,经穴推拿疗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平均局部水肿、疼痛次数均更少,差异显著,因此得出推拿疗法缓解术后肛门水肿、疼痛效果显著的结论,可在临床推行使用。
疼痛是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仅有碍手术创面的愈合,还对患者的心理、日常活动造成不良影响。西医镇痛方式疗效有限,存在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不足,不能有效根除术后肛门水肿、便秘等疼痛的诱因,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能够有效地缓解创面水肿,促进伤口愈合,解决了疼痛的根源问题。中药熏洗疗法作为痔疮术后最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其功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与其他中医疗法联用,效果更佳。但对于熏洗药材的配伍、熏洗时间、浓度及温度等都缺乏统一规范。耳穴埋豆法是一种无创伤性的中医护理疗法,其操作简便,作用持久,依从性好,在医学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耳穴疗法、推拿、针刺法、艾灸法等穴位疗法以及五音疗法常与熏洗法等局部疗法合用,标本兼治,镇痛效果明显。针刺法也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是针刺法本身是一项有创性操作,且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其推广应用价值还有待论证。穴位埋线法可发挥持续、稳定的镇痛效果,但由于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有出血、感染、异物反应等风险,其安全性及依从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护理讲究辨证施护,需根据患者的体制辨识结果来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对护理人员理论及技术要求较高,若要在临床推广还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如现存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医疗单位对于中医特色护理未予以足够重视、大多中医护理技术缺乏统一规范等。同时,现存的中医护理相关研究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为临床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严重阻碍了中医护理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未来还需要通过严谨的研究设计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探索出一套系统的、规范的中医护理镇痛疗法,让祖国中医特色护理得以传承发扬,在现代医学中继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