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学术外译研究
——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的英译为例

2020-02-10 17:51:48张建平陈洁凤饶文悦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适应性译者原文

张建平, 陈洁凤, 饶文悦

(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制度”“中国模式”所创造出的“中国奇迹”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在自身实践道路的发展进程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鼓励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向世界推广,并且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2004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将中国学者的著作翻译成外文并在国外知名出版社推出,将有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

不同于科技文献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学术著作的翻译,内容上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翻译。学术外译是向世界译介中国学者著作、传播中国学术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在国际学术语境里发出中国声音,用中国声音说中国道理。学术翻译不仅仅要达到语义上的对应,更要通过对概念术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达,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原著的思想[1]。当前,社会对学术翻译的认识尚不全面,甚至认为学术著作的翻译只是简单的文字转换。但其实,学术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它不仅要求译者有过硬的翻译水平和精准的翻译手法,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和理论素养,精通中外语言,深谙文化背景,能够实现语言文化、研究成果的顺利转换。若是仅仅着眼于一般的语言结构与意义,或简单追求语义对应,或一味讲究行文流畅,这样的译作不是晦涩难读、味同嚼蜡,便是错漏百出、丢失原意[2]。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术翻译进行研究:一是讨论学术翻译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例如有学者提出,社科文本的外译其实更有利于原著作者而不是译者,以及酬劳与付出不相匹配等原因,导致学术翻译呈现粗制滥造的现状[3]。二是研究学术翻译模式及翻译原则。例如梁艳君提出学术翻译应遵循以“信”为本和“深度翻译”的原则,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应采用作者、译者和目的语专家三者在场的模式,使译文文本更符合目的语文化语境及其学术规范,更好地实现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播,强调译者在学术翻译中的重构者、协调者和释义者的重要角色[4]。学术外译是提高中国文化自信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国学者及译者的重要使命[5]。

为增进、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提升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旨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6]。 这一项目的设立对于推动我国学术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从2010年该项目开始设立至今,已经有一大批原创优秀学术著作通过该项目译介到海外。如何在忠实原文思想的前提下,产出通顺可读的译文,以更好地传播中国学术,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就成为当代译者的新目标、新课题。

二、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

生态翻译学是2008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性研究,是一种以生态学为视角的翻译研究,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的研究[7]。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8]。胡庚申用生态翻译学视角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总结其思想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生态翻译学观点: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 “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9]。

生态翻译学是社会文明转型在译学研究方面的一种反映,又是现代哲学思想转型的必然结果。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的选择活动”,而此处所提及的“生态环境”正是制约译者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三维转换”是该理论中所提出的翻译方法,三维分别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实施于语言形式,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旨在传递和阐释双语文化内涵,交际维则主要实现双语交际意图的转换[10]。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否做好三维的转换,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技巧,充分传递译文所包含的信息,是决定该译作成败的关键。文章将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的英译进行探析,期望对社科学术专著的翻译有所启示。

三、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学术外译

如何从学术角度认识与理解中国?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外国学者所关注的焦点。针对此需求,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理解中国”(China Insights)丛书,以“发挥学术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为追求,选取国内外读者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各学科权威专家撰写,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打造出一套学术著作精品,向国内外读者阐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作为“理解中国丛书”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先生的专著《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一书以宏观的视野,围绕民族问题这一全球性的话题,在国际比较的视阈下分析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当代主题[11]。

该书的英文书稿 China’s Solution to Its Ethno-national Issues已由德国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出版,并进入全球主流发行传播渠道,包括亚马逊及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官网均有销售,受到海外读者的广泛好评。该书的英译从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前移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对外宣传机构的本土化及内容本土化,更加精准地定位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非常契合当前我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大方向。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7]。换言之,翻译是在充分理解原文及写作背景的前提下,以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另一种语言传递作者明确表达、希望表达的意思。译文的表达形式可以与原文相同、相似或不同。在充分理解原文写作的宏观背景、创作意图和原文细节的基础上,采取何种形式表达出来,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根据译者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的翻译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进国外读者对中国的了解与理解,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因此,原著作者及出版社要的,不是文字对等的文本,而是可以帮助他们达到这个大方向的文本。

译文的表达形式靠近原文(按原文的结构和用词),还是远离原文(脱离原文的结构和用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取决于哪种形式更有利于翻译所服务的社会目标的实现。一个总的原则是,如果采用原文的篇章结构、行文方式、遣词造句已经可以充分传达作者的意图,达到翻译的目的,就不改变原文的形式。只有在原文的表达形式成为沟通的障碍时,才考虑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翻译的对象是与国内受众完全不同的群体,他们属于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社会,有他们自身所熟悉和乐于倾听的话语修辞传统。对待完全不同的读者,应该使用完全不同的说服手段。只关注原文字面意义的转换,盲目讲求“忠实”,不考虑译文内容和形式对译语受众的影响,其译文势必难以被国外受众接受,也就无从达到对其产生有效影响的宣传效果。

为了让学术外译著作得到更好的传播,译者应该合理应对对外传播环境的变化,即受众变化、内容变化及风格变化等,平衡翻译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多维度做出适应性选择,做到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语言、文化、交际是翻译的三个重要维度。在生态翻译学关联序链中,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积淀[8]。不同语言在词汇、语法、话语修辞等方面都有差异,译者需要认识到这些差异,根据目标语的体系作相应的调整。同时,译者需要考虑文化差异、说话者的意图等因素。例如,在翻译black tea时,译者需要意识中英文化中颜色文化内涵的不同,万万不可将black tea字对字的译为黑茶。又如,在翻译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常说的“中国人是说话算数的”时,译者需要考虑主体意图、语境等因素,准确把握这句话传达的内容,是重申立场 (We are saying whatwe mean.),表示决心(Every word we say counts.),敦促对方不要掉以轻心(Wemean whatwe say.),还是意在回避问题 (Our stand remains the same./No more comments right now.)。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翻译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的转换[12]。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转换紧密相连,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难以分割。但为方便讨论,本文对生态翻译学的语言、文化、交际转换维度分别进行讨论。

(一)语言维转换

英汉语言有不同的话语修辞方式,而翻译受众属于另一个语言文化社会,其话语修辞方式与我国相差甚大,因此,学术外译不能只是原文字面意义的转换,不考虑译文内容和形式对译语受众的影响,而应充分考虑译语受众对话语内容、诉求策略、建构方式的不同预期以及语言文化差异,采取“再构思”“再表达”,或者“重构”的方法,调整语言表达形式,努力使译文话语以译语受众为转移,在话语内容、诉求策略、建构方式上与受众建立认同,有效说服、诱导,使受众在愿意倾听的基础上接受原文通过译者欲加于影响的内容,达到翻译该学术著作的目的,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13]。

“语言维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10]。由于英汉语言本身存在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再加上学术翻译的特殊性,要准确传达其学术思想及文化内涵,首先应该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原语作出适应性选择,做好语言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特点和习惯。

例1.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

译 文 :China’s Solution to its Ethno-national Issues

这是该书的书名,该书力图回答中国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今后的政策是什么等等问题。原著封面及扉页将其翻译为 “Managing Ethno-national Issues of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但译者认为该译法中的“issues of road”存在明显的搭配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原译书名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导致翻译有些生硬,甚至造成其语言形式存在搭配上的问题。经过调整,译者将其改译为 “China’s Solution to its Ethno-national Issues”,意为“中国解决其民族问题的方法”,将“中国特色”的含义隐含其中。

例 2.“跪拜”与“行礼”的悲歌

译文:The Turn of Dynastic Fortune: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该标题采用了象征手法,“跪拜”与“行礼”指的是我国古代王朝的礼节制度,用来暗指“王朝”,“悲歌”一词表达衰落和毁灭的含义。因此,该标题真正的含义就是“王朝命运从繁荣到衰落的转变”。 由于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话语修辞方式,中文修辞重感觉性和概括性的话语,倾向于根据所见所闻和直觉抒发内心感悟和情绪,喜用语义迂回模糊的表达。而英语修辞偏爱清晰、精确的语言,重说理分析。该原文标题属典型的诗化标题,完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多用动词,具体可感;但该标题如直译则为:The elegy of “kowtow”and “salute”,由于英文抽象性的特点,很多英语读者无法理解其含义。基于此,译者将其调整为 “The Turn of Dynastic Fortune: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实现了英汉语言形式的顺利转换,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文化维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14]。英汉语言除了在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上存在差异之外,在文化差异上表现的更是明显,再加上我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学术著作的外译着实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迥异,英语读者对原著文本出现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会有理解上的空缺。中文文本包含大量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原文的读者来说不言而喻,但对译文读者来说可能非常陌生。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添加一些解释性的背景信息,使译文变得更加清晰、明朗,使译文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15]。

例3.从延安走来

译文:The Ethno-national Policies of the CPC during its Time based in Yan′an:1935—1948

“从延安走来”为该书前言部分标题,作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延安”这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读者并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如果按原文内容直译,该标题为“Departing from Yan′an”,但该种译法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会使多数英语读者感到费解,因为“Yan′an”这个地名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更不用说该地的历史意义能直接被目标读者接受;其次,汉英标题的建构方式存在较大不同,汉语标题常用动词短语结构,英语则常用名词话短语以及与介词搭配的“名词+介词结构”。为此,译者在翻译此标题时,采用受众熟悉的诉求策略和建构方式,将标题译成“The Ethno-national Policies of the CPC during its Time based in Yan′an:1935—1948”,意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1935—1948)的民族政策”,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准确而有详细地传达了标题的内涵。

例4.“莫非王土”遭逢挑战

译文:The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nsuing Border Crises

该标题中“莫非王土”属典型的汉语诗化语言,若直译则为:challenge to the concept that“all the territories belong to the emperor”,由于其语义的模糊性,译文读者无法厘清其内涵;基于以上理由,译者将其调整为:The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nsuing Border Crises,意为 “清末的衰落及随之而来的陆路边疆危机”,在语言维度采用英语常用的标题结构,在文化维度上明示“‘莫非王土’遭逢挑战”的内容,实现有效的交流。

例5.皇帝对西方传教士的兴趣不在于这些状貌奇异的“远夷”来自哪里,而是他们观天象的本领。自利玛窦之后相继供职于中国朝廷的传教士,大都以谙熟天文历算而受到朝廷的重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命”观不无关系。

译文:Thanks to theirexpertisewith theastronomical calendar,the Jesuit clerics were highly revered by the Ming rulers,for astronom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Mandate of Heaven”,a principle used to justify the power of the emperor,as well as explaining suitability for the office.According to this belief,Heaven bestowed itsmandate to a just ruler,the “Son of Heaven”.

原文中的“天命”观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表达,英语读者对此会有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译者在后面对该词做了详细说明,即 “Mandate of Heaven”,a principle used to justify the power of the emperor,as well as explaining suitability for the office.According to this belief,Heaven bestowed itsmandate to a just ruler,the“Son of Heaven”,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天命”观的含义,实现文化适应性选择的顺利转换。

(三)交际维转换

学术外译不仅要实现语言表达形式及中华传统文化上的转换,还要以交际为目的,向其他国家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交际维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6]。学术外译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向海外读者推介中国学术,因此要重视译文的交际适应性转换。

例6.在世界上,国民结构为多民族、多族裔(移民)的国家比比皆是。但是,像中国在宪法中申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则并不多见。

译文:A large number of countries in thisworld,including China,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diverse ethnic or racial composition.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clares that the country is “a unitary multi-national state created jointly by the people of all its nationalities”.Besides the Han majority,55 other ethnic groups are recognized in China,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north,northeast,south,and southwest but with some in central interior areas.

一般中国读者对中国民族的构成都能做到了然于胸,因此中文文本对此不需要进行解释;但普通英语读者对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并不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多。因此译者在这句话的前面补充说明了目前中国多民族的构成及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这样就使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基本一致,让英语国家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特殊性,从而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7.中原王朝代表着中国自秦汉统一以后的权力正统,但是谁来做皇帝则不再限于是 “夏”是“夷”或血统是否纯正。

译文:Though the dynasty bas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was regarded as the orthodox central power following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identity of the ruler who ascended the throne wa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Han people;rather,the “four barbarians” (the marginalized ethnicminorities)had also access to the supreme power.

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度,译者采取了解释的方法,将“夏”译成“the Han people”,“夷”译成“the four barbarians(themarginalized ethnicminorities)”,帮助受众克服传统汉语文化的理解障碍,顺利实现英汉语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例8.1936年的岁末,世界终于关注了中国,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抗日救国的“兵谏”,扣押了蒋介石。

译文:It was until late 1936 that the world finally diverted its attention to China.On 12 Dec.1936,Chiang Kai-shek,chairman of the KMT-controlled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China,was arrested by Zhang Xueliang,a former warlord of Manchuria and commander of the Northeastern Army,in order to force Chiang to enter into a ceasefire with the CPC and form a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

原文中的 “兵谏”如直译则为forced remonstration,一般英文读者还是会觉得费解。“兵谏”也是汉语的一个特有的表达,在译入语中没有对等词,也就是出现了译入语词义空缺。译者将原文的 “兵谏”作了措辞上的微调:in order to force Chiang to enter into a cease-fire with the CPC and form a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用武力逼迫蒋介石停止打内战,并与中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将“兵谏”表达的意义传达给英文读者。

例9.这是一个在延安窑洞烛光下产生思想的时期。

译文:Illuminated by the kerosene lamp in Yan′an’s cave dwelling,Mao explored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laying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Lenin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经译者查证,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窑洞照明主要是煤油灯,而不是蜡烛,找到的权威例句如下:

“就在这些土窑洞里,在豆大的油灯下,在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下,毛主席以惊人的毅力、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7];“主席用的煤油灯是用罐头盒或玻璃瓶制作的”[18]。

因此译者将原文中的“烛光”调整为“煤油灯光”(Illuminated by the kerosene lamp in Yan′an’s cave dwelling)。

例10.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立以“金瓶掣签”方式认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转世灵童的制度。

译文:In 1793,the Qianlong Emperor issued the 29-Article Imperial Decree for Better Governing in Tibet.The imperial decree also outlined a new method,which is termed as “the Golden Urn”,to select the incarnations of the Dalai Lama and Panchen Lama.Children believed to be the reincarnations of the Dalai Lama or the Panchen Lama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a lottery method,in which names of competing candidates are written on folded slips of paper placed in a golden urn(thus having the name)[19].

原文本信息量非常之大,诸如 “金瓶掣签”(“the Golden Urn”)、转世灵童(reincarnations)这些专有名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但理解这些概念对理解西藏的历史乃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事实又必不可少。因此,译者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显化原文隐含的信息,帮助英文读者减少阅读障碍,将这些专有名词的内涵传达给英文读者。

四、结 语

鉴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我国学术界应该更加重视学术外译,推动学术外译的发展。由于学术翻译的特殊性以及我国民族文化的复杂性,中华学术外译模式应遵循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适应性转换理论,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交际意义三个方面克服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顺利传达学术思想及中国独特的文化,向英语国家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英译本努力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意思准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深入发掘作者意欲反映的客观事实,以英文读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显化原文隐含的信息、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等,在语言维、文化维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其二,语言朴实,行文流畅、得体,不追求新奇表达方法、尽量用短句,便于理解。通过语言维、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最终实现交际维的转换,传播中国学术。

猜你喜欢
适应性译者原文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让句子动起来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