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2020-02-10 17:51:48曾献辉叶芜为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红色价值观核心

曾献辉, 叶芜为

(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2.赣南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能够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1]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不仅凝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质,而且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载体和媒介[2]。将红色文化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然成为新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导向之一。红色实践活动是借助实践体验形式而辐射出红色文化“落地”的一种表现,其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对培养大学生成为担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意义深远。借鉴红色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资源,不仅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而且可牢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三维度的培育目标。因此,探索红色实践活动的教化经验和演化机制,是涵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的有效路径选择。

一、实施红色实践活动的三种主题模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要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3]红色实践活动一般指在内含红色文化基因背景的特色场域实施,由地域政治组织、社会团队或人民群众根据指定的主题共同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总和,达到教育仪式化的价值观学习行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范,常态化地开展红色实践活动能提升大学生深度理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及立足正确的价值观命脉。强化红色实践中的不同教育功能,以人生信仰、纪念节日和政治仪式为主题活动的三类模式有章可循,蕴含着独有的价值内涵和时代特征。

(一)以人生信仰为灵魂的红色实践活动

习近平指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4]在革命战争年代,信仰是人的精神寄托,它能让人民群众凝聚团结,达到心之所向,行之所为。红色文化孕育着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其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胜利的信念,成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因此,红色实践活动所传导的人生信仰坚如磐石,表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以革命家、优秀共产党员及党员干部为标杆,如认同共产主义并拥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方志敏,面对反动派严刑拷打坚韧不屈的范郁文,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且写下《滨江述怀》的赵一曼,寻求改造中国社会新方法和道路的山西省第一名共产党员高君宇等等,这些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力量是涵养大学生培育践行价值观的驱动力。开展追忆革命榜样人生信仰的红色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自觉形成规范化的价值观取向,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感知转化成具体感悟,有益于大学生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目标和精神典范。

(二)以纪念节日为内涵的红色实践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则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富有价值内涵的传统节日孕育了一整套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教化方法和理论,融入节日活动中产生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陶冶情操和农耕实践等表征,不仅传递着时代的价值理念,而且为红色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扩宽了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确立的建军节、建党日、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日、烈士纪念日等,它们散射出的思想来源与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视向度上一致,所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思潮的独特优势为红色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可鉴之源。如永垂不朽的雷锋精神纪念日,所传播的“忘我”志愿服务道德品质非常值得学习,其“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箴言被时代铭记并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这种将厚重民族记忆及鲜活的红色人物资源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通过固态化和日常性的方式重现,对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根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筑牢意义重大,增强其家国情怀及道德情操,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

(三)以政治仪式为导向的红色实践活动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历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共产党创设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的政治仪式以推动社会的深化改革和增强人民幸福感。事实证明,这些政治仪式融入人们生活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得到快速渗透,借助红色实践活动作为政治仪式的一种方式,无论从成人礼、升国旗奏国歌、宪法宣誓、入党入团入队等活动都能培育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时代使命。如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共同缅怀革命前辈等政治活动,所传递的信息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迁和中国道路正确等深入了解,提升他们坚定“四个自信”及增强“四个意识”的感悟力;党团教育仪式上,大学生的入党入团宣誓,可以树立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夯实“听党话,跟党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18岁成人礼现场,大学生面对国旗的庄重誓词和唱国歌的自豪,能悄无声息地注入作为公民的法律责任及内心永存的革命先烈缅怀精神。红色实践活动常态化仪式的开展传递,对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立竿见影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参与政治仪式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动植入精神层面,激发起情感共鸣,实现内化自觉奉行和外化稳定持久的价值导向。

二、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原则

红色实践活动是弘扬红色文化内核的具象化呈现,是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机体。作为一种体验性实践,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充分发挥其在围绕红色文化精神资源的主体性推崇,生成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优势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涵养,要实现红色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应在目标、形式、方法上坚持原则。

(一)目标上要立足政治性与价值性的同步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不同地域铸就了一些先进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是创造性转化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历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7]。红色实践活动依托红色文化在涵养目标上一致,即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它关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思想取向。毛泽东指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本身具有政治灵魂的红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价值观涵养中能完全同步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优秀的价值基因。当前社会思潮的多元发展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目标面临不可抗拒的价值因素。红色实践活动在涵养时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准大学生的价值思想特性,立于锤炼过滤的表现素材,才能铺设正确政治取向和价值导向的育人道路,达到全社会凝聚共识的价值目标,从而引领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价值观扣子,培育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形式上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红色实践活动富有主题化、生活化和广延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高度的抽象性,通过显性教育载体创造性转化成具象,隐性教育形式创新性转变,更好地让大学生接受活动的教育功能,营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下的生活情境和社会风气。红色实践活动的显性教育模式耳熟能详,包括红色文化基地参观、瞻仰红色革命圣地、红色生活体验和红色课堂学习等,这种可知可感、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在红色“灌输”中能全面保证大学生“滋润心田”地准确把握知识体系的建构,以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而隐性教育的活动大多以文化、精神、制度、行为的逻辑层层递进熏陶,开展的红色家书传诵、红色精神宣讲、师德师风规范及班团文明创建,都可“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大学生生成符合新时代的知识架构、情感需要、信念追求及行为走向,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价值观的思想动态导向和行为表现趋势,产生解疑释惑的效能。两者有机结合,增强价值观渗透进大学生头脑的“累积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发挥出红色实践活动涵养的强大精神感召力。

(三)方法上要明确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红色实践活动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所孕育的红色精神是革命年代形成的特有文化回应形态,带有凝练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思想在理论上耦合同质。通过浅显易懂、真实可感的红色实践活动挖掘出优秀共产党人崇高品质的内在蕴意生命力,能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理想信念。运用科学的红色理论方法培养大学生形成主观思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故事情怀”的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涵养,“接地气、带热气”地引导其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仅开拓大学生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之从历史英雄人物中汲取正能量,而且能辨别和抵制与社会主义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悖的错误价值观念,全面感受和认知主导时代进步的价值主体要素,自觉做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和选择。因此,红色实践活动既能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价值观时“破立”出现实困境,又可推崇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忠贞不渝”。

三、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公民的精神向往。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的冲击下,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样性,为防止大学生在价值观理念取向上偏离,依托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并以红色实践活动为载体,能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但在开展活动时因存有场所基础薄弱和组织形式及方法不一等问题,影响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的“入脑、入心、入行”,使得培育成效未达到既定目标。

(一)红色实践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不深

红色实践活动表现为鲜明生动的素材,借助“地、物、事、魂”而传播。高校在组织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时往往忽视学生年龄、人生阅历、知识构成等差异,在同类主题选择上较多,缺乏价值关切的层次感和针对性,造成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和情感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尤其在所提供传播途径上千篇一律,指引形式追求“短平快”节奏,活动内容也采取走马观花的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及“24字”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蕴意很难完全展现,深层次人文教化改造大学生价值观能力减弱。此外,红色实践活动在进程中还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在聚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和丰富红色传统的价值基因上没有系统的研究集结,进一步有效弘扬红色基因上又缺乏精细化,惯例式的功利性和任务单“走访”学习只能覆盖到视觉的空间感观,难以保障能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倾向意识,这些局限状况会动摇红色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必修的精神“课程”主体地位,影响大学生全面掌握且主动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政治建设成效。

(二)红色实践活动体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不足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8]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色实践活动有自身的特色有形载体,但原先模式的组织实施对活动规模和教育程度会产生限制,沿用传统参观固所及民间传颂的方式存在完全还原红色革命先辈的实践壮举缺位现象,深入挖掘出当今时代涌现出的红色典范人物局面缺失,这些凸显不出实践活动的深厚滋养“养护”引导作用,势必对生长在和平年代的“90后”“00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汲取教育上产生模糊认知。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宣传功能强大,红色实践活动倘若有意识地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出发,凝练出具有时代价值符号的爱国主义活动,做到将红色文化基因与时代相互耦合,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创新的植入互动活动,通过构建紧跟社会形势的新媒介拓展实践倾向传送,红色实践活动在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定会“更加充实丰满,更加成长壮大,更加完善完美”[9]。

(三)红色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力不强

红色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来源。红色实践活动“落地”时,往往呈现指导乏力现象,使得培育对象不能直接感受到主流信仰、核心价值观念及精神力量,培育价值观凝聚力分散。红色实践活动需在特定地域实施,具备条件的场域因“人、财、物”等因素,或多或少都有指导时间碎片化和指导人员素养水平层次不齐等漏洞,尤为突显在指导团队配备不全,使得指导力在执行落实中职责不明,让实践活动团队自然较难获取全面的“吸收”。另外,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假期,时常有无专业人士全程讲解和无指导老师带领的“遥控指挥”团队,学习过程流于“订单化”,受教群体很容易产生自我困惑和文化认知不清等状况。而且,不同红色圣地所散发的红色精神气质在主客体地位形成特征上有差异,假如对指导人员的培训不及时使得其阐释思维体系未有改变,这种本应有但“被屏蔽”的学习境遇会减弱大学生从红色实践活动上汲取红色文化价值观的“养分”质量,严重影响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嵌塑造和表达。

四、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维度

红色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依托红色文化教化大学生的思想维度,以主流价值取向引导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共识,健全红色实践机制普及活动的常态化,培养红色底蕴,利用稳定的教师队伍推动实践涵养成效。经过多结构的渗透涵养,大学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触类旁通,利于其在社会交往和生活实践中不趋于内心的浅尝辄止,激发外化于行的精益求精。它是引领当代青年学子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性人才的必然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选择[10]。

(一)加大红色实践活动的宣传,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契合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厚道德底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红色实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用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生成,要分层次分类别地扩大宣传口径,应多打造富有正能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政治引领类教育活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人生指引。政府和社会应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净化社会风气,突出在宣传内容上标识有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巡讲、红色人物传记分享、红色文化摄影展览或视频作品征集等主题词,进行客观真实宣传的同时,营造寓教于乐的在听觉、视觉上环绕的浓厚体验氛围;在教学模式上引入网络新媒体的 “云”平台,线上传载具有红色知识“航向”的内容,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线下的教学感受,从而打破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大学生[12]。定期提供有关红色实践题材的话题讨论并留言、推送红色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或高质量文化作品,使学习始终像空气一样“蔓延”,拓宽宣传阵地建设路径,让大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上主动养成个体价值观思考,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地“抢占”大学生的“精神高地”,推动其成为红色传人。

(二)完善红色实践活动的机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做到久久为功。为让大学生融会贯通地长期领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首先,应构建红色实践活动的教育体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统筹兼顾地开展活动,还要建立沟通协调制度,与时俱进地对活动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把控,尤其是在顶层设计和落地落实上形成合力联动,保障红色实践活动在资金、人员及场域等条件设施完备,因事而化地提升红色实践活动的教育成效。其次,健全红色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的主体应为制度,充分完善活动中的参与者在各方面的反馈,规避片面性考核评价的单一性。大学生是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教育者表现、受教育者状况都应纳入考核评价范畴,保证其客观全面性。如在参加活动中树立表现优异的大学生为榜样典型,强化受教育活动效果的正向激励化,还可在个人职称职务晋升和集体年终先进上予以倾斜,对教育活动的部门及群体可根据考核量化指标,保证红色实践活动因时而进地有序开展。这些机制的建构益于提升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活动,利于提升部门在活动质量上消除因循守旧的固化模式,持续搭建具有全景式优势和延伸式视野的“深广”教育平台,推进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方式上因势而新。

(三)整合红色实践活动的队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识导师,教师的言行举止及训谕说理都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一批高素质有文化内涵的红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意义重大。首先,选拔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完全遵守教育部对新时代教师的行为规范提出的“十项”,以及遵循《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文件中的要求,应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这样教育出的大学生才能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其次,构建“红色导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要有高尚的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红色实践活动敬畏心十足且热爱,时刻保持对活动开展的使命感,有目标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设计更多 “红色需求”活动,做到每次活动有创新,让大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气脉。最后,在落脚点上吻合育人理念,有针对地培育他们的“红色”专业性,并重“言传”和“身教”,促使其进一步思考“传承红色基因”的话语内涵,在课堂教学以外也要结合专业将红色文化知识传导于大学生领悟,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课堂”传授需要,释放出红色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

五、结 语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掌上明珠”。基于大学生价值观涵养的关键载体,红色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力和向心力,而且能引领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可靠新人。以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行稳致远地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造实践样板和凝聚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红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