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刍议

2020-02-10 17:51:48杜悦嘉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

杜悦嘉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回首过去,“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1]。审视现实,“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学习稍有放松,就可能落伍”[1]。瞻望明天,“我们党……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借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强学习提升到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特别是,习近平同志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更是以身作则,带头重学善学、好学乐学。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他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宏阔视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科学论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全面透析这一学习观的生成逻辑,准确把握其多维意涵,无论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政党及国家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生成逻辑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因循一定逻辑理路生成的,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产生也不例外。其生成发展蕴含了文化、理论、历史和现实四重逻辑,对这四重逻辑进行透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内涵实质。

(一)文化逻辑:秉承中华传统学习文化精粹

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是在秉承中华传统学习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饱含丰富的学习智慧。中华民族亦是一个勤学好问、崇尚读书的民族,历代圣贤先哲也均从各自角度阐明了对学习的认识,积淀了丰厚的学习思想。

其一,关于学习的目的。就如诸葛亮所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欧阳修也曾说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文忠公文集》)。也就是说,只有坚持读书学习,才能达到修养品行、增长才智的目的。其二,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曾将学习内容归为三类:一是学习诗,既可供人娱乐、教育他人,又可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二是学习礼,强调只有遵守礼仪规范,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三是学习乐,强调要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态度对待学习。其三,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孟子也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荀子也主张,学习应超越“入乎耳,出乎口”的表层。概言之,他们均强调学习不只是对知识的单纯理解和模仿,更重要的是掌握学思并重的方法,才能做到虚壹而静地深入学习。

可以说,古代先贤的箴言慧语,无疑为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产生提供了有益借鉴。从习近平的著作和系列讲话中,均可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籍知识的深入研究,充分彰显了其极具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思想。其中,仅《习近平用典》一书时常引据的中华传统文化典故就高达135则。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习近平也曾先后引用《论语》《庄子》《礼记》等经典古籍达数十本。如:他引用《论语》中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不仅是激励常人要刻苦学习,更是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增强本领。可见,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产生深受中华传统学习文化的影响,这是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得以生成所不可或缺的文化沃土。

(二)理论逻辑: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一生致力于学习的典范,他们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广阔视域,自觉地把对学习的追求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阐析框架中,以表达各自对学习的独到见解。首先,在学习目的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学习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从而实现了哲学领域内的变革,产生了他新世界观的萌芽,以指导人们真正摆脱束缚、获得发展和解放。列宁则更加具体地将学习同自己国家的革命与建设联系在一起,强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4],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有效革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其次,在学习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均把学习理论知识摆在首要位置,并将其视为提高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水平的根本途径。如列宁就曾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5],强调不管是社会主义知识,还是资本主义知识,只要是有利于苏维埃政府发展和国家进步的知识,都要认真学习,并向全党发出“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4]的号召。最后,在学习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看作学习的根本方法,并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批判与创新。一方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各时期的著作中,都重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探究,即将所学知识和欧洲社会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观点用于指导欧洲工人运动实践。同时,他们在学习钻研过程中,也并不拘泥于书本,总是不断反思、批判与创新,进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譬如:马克思在学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过程中,正因注重反思,所以才能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性地分析与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建设时亦是如此。他强调任何一本共产主义著作里都无法找到解决俄国问题的现成答案,社会主义者们只有不断将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适应俄国社会发展需要。有必要指出的是,当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一系列弊端时,列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结合国家已由战争时期转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即理论联系实践,并从实践中反思创新的典型例证。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习思想蕴含丰富、价值深远,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产生离不开这些学习思想的滋育涵养,这是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生成得以依托的坚固理论基石。

(三)历史逻辑:借鉴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学习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学善学,他们立足各自的历史方位,并结合当时具体国情,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学习思想。首先,毛泽东一生爱好读书学习,他认为“不学,少学,不认真学,都是错误的”[6]。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他也着重强调,“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7]。其次,邓小平也曾指出,“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学习是绝对不能少的”[8],尤其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9]。 “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9]最后,伴随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江泽民深刻指出:“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都会层出不穷,我们更要注意学习。”[10]胡锦涛也强调:“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11]并且,他还开拓性地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创新理念。毋庸讳言,这些一以贯之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重学善学的执政品质和与时俱进的学习思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继承发展了前人学习思想的内核要义,在更为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阐发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发展的观点,成了马克思主义学习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结晶。

(四)现实逻辑:审思回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是对特定时代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发展的新时代。正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变幻和国内环境考验的明智考量,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应势而生,体现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高度契合当前国内外局势的深层转型,及时敏锐地指出加强学习是解决时代难题的根本途径,顺应了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12]。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交往国际化的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各国经济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凸显。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内多元思想的交流碰撞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遭受挑战。因此,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我们只有争分夺秒地加强学习,想大事、谋全局,才能牢牢抓住机遇、从容应对挑战,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其次,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但仍存在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不能满足新时代国家建设需要。从经济领域看,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从民主政治领域看,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主政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与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才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突破。从文化领域看,向往着美好生活的人们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品等有了许多新的期待。如何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并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来实现。并且,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至此,不难发现,国家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社会建设要取得优异成绩,唯有不断更新知识,如饥似渴地学习,毫不懈怠地实践,与时俱进地提高,才能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概言之,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正是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

二、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多维意涵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学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立足多个维度,集中对“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战略思考与科学回答,形成了意涵丰富、见地深刻的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

(一)原因之维:深刻阐释了“为何学”的问题

新时代,面对进行“四个伟大”的磅礴实践,我们遭遇的问题比以往更多,发展的要求比过去更高,知识的更迭速度也是倍道而进。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认为,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因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14],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越学越觉得有信心,越学越觉得有力量”[15]。故而,习近平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深刻阐释了“为何学”的问题。

首先,修身以学,提升道德素养需要加强学习。习近平曾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2]在他看来,“要修炼道德操守……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2], “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16]。正如在儒家思想中,虽将德才兼备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但在才华与德性的具体关系上,儒家却始终将修德性放在首位,并认为修身立德才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进而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突出学习对成就个人德性与家国天下的意义。同样,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17],其关键仍在加强学习。只有多读书、多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中修炼自己,将有益的知识、廉洁的文化沉淀在血液里,融入行为中,才能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并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其次,益智以学,增强实际本领必须不断学习。习近平明确指出:“与我们今天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16]因此,他特别强调,“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务必要有“掌握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15]。但由于“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来获得的”[16]。所以,必须要“重新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18],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19],以“补强本领上短板、能力上不足”[18]。

最后,创新以学,引领国家发展始终依靠学习。在习近平的视界中,改革虽关乎国家命运,但创新决胜国家未来。这是因为,无论我们在谋划国家发展全局时,还是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都是以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支撑,即“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6]。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扎实的学习,才有实现创新的可能。换句话说,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前提,创新是学习的目标结果。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打破思想僵化、转变思维方式,才能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以促使国家在各领域实现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二)内容之维:全面阐述了“学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曾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16]所以,我们的学习内容 “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20]。为此,他着重强调要立足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习。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毫不讳言,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守护立党立国的根基命脉和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与基础。所以,务必要“读原著、学原文、悟道理”[21],要“原原本本地学,专心致志地读,细嚼慢咽地去感悟思考”[21],尤其是要“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6],才能做到“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22]。另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成效的检验,也是为确保我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其次,学习历史。在习近平心中,历史永远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我们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必修课程。因此,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光辉历史,以真正“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23],才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此外,习近平还强调对世界历史的学习。他指出,“我们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俗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6]。可以说,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把中国建设成为责任大国,均须建立在学习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只有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奋力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华章。

最后,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领域知识。其一,学习国家总体政策与法规,这既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备,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起到规范指引作用。其二,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此,习近平也指出,“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16],从而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切实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三)方法之维:系统阐发了“怎么学”的问题

在习近平看来,要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但由于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而对于学习的追求又永无止境。因此,他主张在渴于求知的同时,也要善于学习,即讲究方式方法,学会用“巧力”,才能收获最佳的学习效果。具言之,高效学习要遵循以下三种方法来进行。

首先,把握方向,学问结合。任何学习方法均以把握正确的方向为前提。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不会使学习陷入盲目的状态、使自身丧失抵抗错误思潮的能力,以确保我们的学习始终对党和国家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此外,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习近平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16],学会上山问樵、下水问渔、学问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习效用,增益其所不能。

其次,联系实际,注重调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决不能坐而论道、凌空蹈虚。只有“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20],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另外,习近平还高度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同时,调查研究也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学习民众智慧。诚如习近平所说“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24],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最后,勤学善思,持之以恒。习近平将读书学习看作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强调“不读书要不得,‘书呆子现象’也要不得”[2],要做到求知善学、研机析理、学通弄透,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的基础上才可笃行之。同时,读书学习也是一个持续积累、没有止境的过程,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最大的敌人是不到底”[21]。故而,他极力主张,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经常学、反复学、持久学,全面学、贯通学、深入学,才能最终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三、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的意义指向

刍议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不只是为了单纯呈现这一科学理念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此理念进行深度阐扬,以有力彰显其在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第一,就个人维度而言,为个人学习发展指明方向。读书学习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事业之基,是完成人生职责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早年接受采访时就说道:“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16]并且,他还强调“应当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16]。可见,习近平正是从自身出发,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这也恰恰说明了深入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必将对我们提升个人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加强了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6]。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也是对广大领导干部的激励与鞭策。他强调,领导干部们面对“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从适应,不思无以应对”[2]。所以,决不可以工作繁忙等理由为借口,要“少一点酒酣耳热、多一点伏案而思”[2],充分发扬学习的挤劲、钻劲与韧劲,利用零散时间读书。要有“望尽天涯路”般志存高远的追求,更要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仍要坚持在学习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才能“蓦然回首”,真正领悟学习的真谛。

第二,就政党维度而言,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理论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将学习型放在首位,是因为学习是优质服务的基础,是实现创新的前提。而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就如同一场及时雨,为身处新时代境域下的全党深刻揭示了学习的原因与目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具体内容,使我们党能够以高度的学习自觉,在新时代征程中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走在前面。另外,习近平也指出,要真正促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还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使每一个党组织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25],切实抓好党组织全员的学习。一言蔽之,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就是以 “组织和推动党员、干部加强……学习”[25]为着力点,从而确保我们党能够不落后于时代,始终是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学习、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就国家维度而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努力奋斗。对此,习近平也指出“实现这个梦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9],而学习恰恰是决定我们走什么路,弘扬什么精神,如何凝聚力量的核心所在。首先,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这无疑确保了我们始终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其次,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强调学习历史。事实上,在学习国史、党史过程中,能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历经屈辱磨难时仍然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能使我们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即便面临各种困境,却仍能不断向人民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满意答卷,从而激励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决心和勇气,共同构筑中国精神。最后,习近平新时代学习观强调要勤学善思、持之以恒。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努力使广大民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6],“变‘学一阵’为‘学一生’”[16],才能不断挖掘每一个中国人的潜在优势,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HANDS OFF THE WHEEL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