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破:新时代长征文化建设论析

2020-02-10 14:50韩洪泉
关键词:长征精神建设

韩洪泉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 2016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繁荣文化事业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1](P280)2019 年 7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会议指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长征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始终与历史发展合拍前进,与时代脉搏同频跳动。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长征,从红军长征期间的文化工作到80多年来长征文化的传承赓续,从长征文化在时间轴线上的历时演进到系统维度中的共时延展,长征文化向我们展现出深沉、厚重、丰富的历史面相。推动长征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新时代长征文化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复杂挑战,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短板和发展瓶颈。加强长征文化建设必须紧贴新时代新使命、聚焦新情况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努力推动长征文化各个领域全面转型跃升,牵引长征文化整体建设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定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深沉磅礴的力量。本文聚焦新时代长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着眼于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浅陋之识,谨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长征文化守正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长征文化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价值。80多年来,长征文化在理论积淀和实践发展中与时俱进,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和厚重的历史基础。近年来长征文化备受重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而言,迄今为止,长征文化的建设发展仍是一项未能深入、尚需努力、亟待突破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囿于本位、失于散乱等问题,在政治站位、统筹协调、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条件的局限,比如从国家层面统筹长征文化整体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长征文化就其建设内容而言结构层次多、领域跨度大,以及物质形态的长征文化点多线长、分布零散,在建设中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也有主观努力的欠缺,比如着眼全局组织谋划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各地在主动作为、积极协调方面还存在差距,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够扎实和深入,人才队伍和建设力量还缺乏整合等。

新时代加强长征文化建设,必须在守正创新上下真功夫、实功夫,以守正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动长征文化的转型发展。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底线,内生于自信,体现于坚守。长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素,蕴涵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精神境界、优良传统,只有坚守住这些带有根本属性和决定意义的东西,才能使长征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创新是守正的推进和发展,植根于继承,表现为突破,实现继承基础上的突破是新时代长征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格局搞好统筹。长征文化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其特有属性又决定了长征文化建设不是某一地区、某一部门所能单独承担的,而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统揽全局、统筹谋划、统合力量,制订科学的长远规划,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明确各自的建设任务,落实严格的责任机制,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成全国之事,积极推动,稳妥展开,久久为功,方有所成。二是要以更广的视野、更实的态度开展研究。长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长征文化建设涵盖和涉及面极广。以内涵结构而论,包括长征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以生成方式而论,包括历史积淀的长征文化、发掘保护的长征文化、艺术创造的长征文化等;以地理分布而论,包括长征沿线地区 (主要是红军长征途经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长征文化辐射影响地区(全国各地以至世界上相关国家和地区)等;以建设领域而论,包括长征纪念活动组织、长征精神传承弘扬、长征文学艺术创作、长征学术理论研究、长征革命文物保护、长征红色旅游开发、长征教育资源利用、长征文化产业发展、长征文化网络建设、长征文化国际传播等。长征文化研究要开阔视,要切实整合研究力量、建立研究机构、制定研究计划、提高研究水平,不断拓展长征文化研究的广度、挖掘长征文化研究的深度、彰显长征文化研究的高度,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持续为长征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三是要以更新的理念、更活的方法创新工作。长征文化是高度开放和与时创新的文化,株守旧规只能自设藩篱,隔绝于时代发展,逐渐丧失生机和活力。新时代的长征文化建设,必须在理念、路径、方法、手段上紧跟时代、大胆创新,充分吸收社会、技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紧贴受众、对象的特点需求,着力推进长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内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频共振,对外努力讲好中国长征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长征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价值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关于长征精神传承弘扬

长征精神是长征文化的价值内核,是长征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集中呈现。长征精神是一种在红军战略转移征程中所形成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赓续发展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众所周知,长征精神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长征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内容。长征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当代意义,即主要体现为长征精神的现实价值。几十年来,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一直是长征纪念、学习、研究、宣传中的重点。中央对长征精神的内涵已作出了权威概括,结合长征纪念活动对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进行了广泛探讨,学术界和相关地方还围绕长征精神谱系中的若干子级精神展开了深入研究。长征精神的传承弘扬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跟风式、同质化、虚浮性的倾向,周期性纪念、重复性宣传、趋同性表述、功利性研究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客观上大大影响了长征精神传承弘扬的实际效果。[2]

长征精神是历史与当代、共性与个性、宏观与具象、理论与实践、集体与个体的统一,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推动长征精神时代化、具体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一是要推动长征精神时代化,就是要在纵向上把握长征精神历时发展的脉络,把红军长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 (亦即长征精神生成的历史与长征精神延伸发展的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准确把握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历史意义,深刻理解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内涵新要求。二是要推动长征精神的具体化,就是要在横向上把握长征精神谱系的丰富蕴涵。长征精神的一个个具体的子级形态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化表现,也是长征精神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尤其是当代)的生动展示和鲜活实践,它们的迭加与合力,最终融汇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长征精神具体化,就要注重搞好结合、整合、融合,在新长征、小长征、微长征中实现长征精神的传承、丰富和发展。三是要推动长征精神的大众化,就是要在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时,使其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理解和掌握。“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长征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只有主动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揭示时代意义、抓住个性特征、体现鲜活灵魂,才能赢得群众、掌握群众,内化为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

三、关于长征文学艺术创作

文学艺术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高级精神产品,是文化结构中的重要部件。长征文学艺术是长征文化最为生动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80多年来,长征文艺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长征文艺创作呈现出一种繁荣态势,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产生了一定社会反响。但总体来说,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着严重的隐忧和发展的瓶颈。有数量欠质量、有高原少高峰的现象长期存在,千篇一律、简单模仿、快餐式消费、机械化生产等问题尤为突出。以长征文学而言,新时期以来以纪实作品为主,而且主题和内容重复者颇多,高质量作品比例偏低,其中长征小说“几乎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在作品题材拓展和作品深度的开掘上也都亟待提升。[4]以长征艺术而言,近年来虽然推出了一些反响较好的作品,但在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还无法与早期的经典作品相比,如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原总政歌舞团创演的大型演唱会《红旗飘飘》和歌剧音画《山水回声》获得良好反响,但专业人士也指出“远未达到《长征组歌》的水平”[5]。

习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6]新时代的长征文艺创作要取得突破、打造经典,必须增强人民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在追求真善美上求突破。一是要“求真”。要克服浮躁心理,杜绝急功近利,肯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沉下身去研究历史,静下心来构思雕琢,以长征精神书写长征、描绘长征、反映长征,这是古今中外文艺经典包括长征文艺经典产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新时代长征文艺突破困境的首要条件。二是要“求善”。要做到胸中有正气、有大爱,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创作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以优秀的作品引导人、感染人、鼓舞人。这是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优势,应着力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强势。三是要“求美”。要笃守文艺的审美价值,实现内容与形式、观念与手段的融合创新,打造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和发展新的文艺形式,紧贴时代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好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久的长征文艺精品。

四、关于长征学术研究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学术是实践的根基。长征学术研究是长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高级形态,对长征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长征研究历经80余年积淀,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成果。目前长征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主要体现为系统性理论支撑不足、高质量成果相对较少、跨学科研究有待加强等,此外各领域的研究还很不均衡,若干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仍需关注。[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在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8]长征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璀璨厚重的长征文化,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长征伟大实践,都为新时代长征研究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新时代长征学术研究要扬长补短、继往开来,必须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要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坚持论从史出,尤其要在挖掘新材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上下功夫、求突破;要坚持大长征的开阔视野,关注对长征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长征前后的中国与世界、世界历史视野中的长征 (远征)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以及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维度多视域研究长征相关问题,推动长征史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并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二是系统开展理论研究。近年来关于长征学的研究渐成热点,但长征学建构仍属呼之未出、任重道远,因此应以长征学的建构为牵引对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要着力建构话语体系,重点明确长征学的学科定位、基本内涵、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要着力形成理论体系,对长征学基础理论、长征文献学、长征学术史、长征历史学、长征精神学、长征文化学、长征地理学、世界长征学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要着力推动学术创新,从长征学的各个领域和方向全面展开系统性创新研究,推出代表性创新成果,促进长征学研究的繁荣。三是扎实开展实证研究。长征学术研究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长征研究一方面要立足文献进行研究考辨,另一方面要走向田野进行踏勘考察,同时还要与长征文化各相关领域建设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地以学术理论指导文化建设,以研究成果引领实践发展。

五、关于长征革命文物保护

长征革命文物是长征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名片”。长征革命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价值高,在革命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保护利用工作长期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央《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先后印发,长征革命文物保护更加受到重视,文物家底初步摸清、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级别相应提升、连片建设开始起步。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长征文物保护利用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为整体统筹仍待加强,各地基础条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地方文物保护级别有待提升,保护措施不够健全,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不当修复现象依然存在,区域连片协同工作仍需加强,展陈和研究水平总体不高,使文物“活起来”的方法亟待创新,文物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等。[9-13]

加强长征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既要长期规划,又要抓紧行动。要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红色记忆工程等为契机,加强对长征文物保护的统筹规划,突出顶层设计,推进区域协作,创新保护机制,实现长征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开发、示范带动;要以长征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为牵引,以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为重点,全面改善长征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状况;要加紧加快落实中央和各级文物部门相关文件通知要求,进一步摸清长征文物家底,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加大文物收集保护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使长征文物整体保护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二是既要统一标准,又要突出特色。建议制定颁发《长征文物保护条例》,对长征文物的范围、内涵、保护要求、主体责任等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确保各地在进行摸底和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国家文物部门加强对各地长征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到统一标识符号、统一保护标准、统一配套建设、统一检查验收,确保长征文物保护工作质量;各地在工作中要联系当地实际和文物现状,准确把握历史、突出建设特色、避免千人一面。三是既要加强保护,又要充分利用。要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同时注重把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要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创新工作手段,提升传播能力,发挥服务功能;要加强对文物的研究工作,提高陈列水平,打造精品展览,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

六、关于长征红色旅游开发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的基本形式。长征文化的特有属性,决定了长征红色旅游的巨大价值。近年来,长征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经典景区体系,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在长征沿线组织开展“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系列活动,精心设计了“重走长征路”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和良好示范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整体表现繁荣的背后,红色旅游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发展困境。具体到长征红色旅游,主要存在客观上点多线长、相互距离远、多数地区交通不便,地域间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许多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设施跟不上、开发标准不统一,趋同化现象严重,经营管理不够科学,行业规范有待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单一,社会效益相对不高,等等。

长征红色旅游开发应充分发挥其先天优势,科学规划、更新观念、创新模式,不断增强其发展活力。一要注重规划设计。长征红色旅游要把握线性文化特色,加强统筹协调,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要做到统分结合、连珠成链,既从整体上协力打造长征旅游精品线路,又兼顾各区域内景区群的特色优势,增强景区景点打包组合的弹性,使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要打破地域和部门局限,加强整体协作,整合红色资源,提升建设水平。二要注重常态发展。红色旅游一般呈周期性、波浪式发展趋势,在重要纪念日时间节点相对繁荣,其他时间则相对趋冷。要注重结合,把长征旅游与沿线的地方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等有机融汇,拓展长征红色旅游的内涵;要突出特色,把握各景区在长征文化中的特殊性,突出“突围”“转折”“团结”“出奇”“会师”等不同主题,避免“千人一面”“游一当十”,同时可规划在部分景区重点建设一批长征文化园、体验园、综合馆等,使游客在部分线路的游览中也可感知长征历程的全貌和长征精神的魅力;要体现深度,把旅游景点打造成常游常新、生动活泼的教育课堂,使游客在轻松愉快的审美之旅中受到感染、升华思想,避免停留于娱乐化、浅表性、大呼隆、走过场等。三要注重综合效益。要注重社会效益,强化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拓展红色旅游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人、教育人;要注重经济效益,把红色旅游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脱贫攻坚等密切衔接,带动相关产业,促进融合发展;要注重生态效益,把景区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规划,把参观红色景点与游览绿水青山结合开展,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的同频共振。

七、关于长征教育资源利用

长征留存和生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积淀和蕴涵着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长征的恢宏历史,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长征的壮丽篇章,是党史国史军史的重要一页,也是对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散布全国各地的长征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各类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对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长征教育资源已引起各方重视,初步彰显效用,但在利用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远、大、空的问题,很多时候搞形式、走过场,满足于 “课堂讲过”“活动搞过”,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致使思想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长征教育资源的利用,应该着眼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这个根本任务,聚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一是要因事而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长征教育资源具有普适性,能够对各个年龄段的群众(从老红军老干部到青少年学生)引发共鸣、产生影响。在教育中应因地因时制宜、因材因情施教,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组织活动、开展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要根据不同年龄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结合重要纪念时间节点(如长征出发、会师、胜利以及重要活动纪念日,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烈士纪念日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保证教育效果。二是要因时而进,增强教育的时代性。长征教育资源发端于历史,落脚于现实,必须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衔接,一方面要用红军长征的生动故事和伟大精神感染人、教育人、熏陶人,另一方面要用新长征的辉煌成就和光荣使命鼓舞人、激励人、团结人。教育活动的组织不能停留于历史浅表和简单模仿,比如一些“过家家”式的重走长征路、穿红军服装和草鞋、吃红米饭南瓜汤甚至煮草根吃皮带等(当然那些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的实践活动除外),而应紧贴时代反映出长征历程的曲折、长征精神的内涵、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要求,使教育真正入心入脑、见诸行动。三是要因势而新,增强教育的创造性。长征是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创新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长征教育资源利用必须因势而新,从理念、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增强教育的创造性,深入挖掘长征文化中蕴涵的丰富教育资源,创新发展依托长征资源开展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如创办长征干部学院、建设系列教育基地、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创作优秀文艺作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14],使之真正为教育对象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育人之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5],也是长征教育资源利用的主阵地,要逐步推动长征文化进校园、长征故事进教材、长征专题进课堂、长征精神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思想过硬、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八、关于长征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长征文化是一项意义非凡的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种前景光明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更好发展,在“十三五”规划末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16]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宝贵资源,决定了其作为一项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总体而言,长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自发状态,整体规划相对欠缺,市场观念有待加强,产业体制亟需完善,文化资源比较分散,人才队伍十分匮乏。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着长征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长征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其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一是要推进市场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把握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产业属性,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制定出台长征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明晰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明确长征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及实施的标准要求和具体办法,引领长征文化产业的科学长远发展;要探索完善长征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投资融资机制、成果转化机制、运营管理机制等[17](P194-196),推动长征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要加强市场服务管理,推动长征休闲消费类文化场所建设,培育发展长征沿线文化市场,规范市场价格和行业标准,确保文化市场依法高效运行,走上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道路。二是要优化产业布局。要实现全面发展,推动长征文化出版发行、影视创作、旅游休闲、教育培训等传统产业发展,加快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长征文化公共服务功能;要增强精品意识,做大做强做好一批长征文化企业单位,着力打造地方长征特色产业、长征文化下乡惠民工程等文化品牌;要凸显文化内涵,开发系列长征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优质高端的文化供给。三是要强化科技支撑。结合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依托相关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加大对长征文化产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催生和带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采用科技手段,做好长征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保护,以大数据方法推动长征文化科学研究和各项建设。四是要建好人才队伍。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性化的文化积累和知识创新,长征文化产业发展尤其离不开高质素的专业队伍。要着力建好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长征文化产业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建好一支设计开发队伍,以对历史文化和市场开发的敏锐研判和专业分析,设计开发优秀的文化产业项目,实现长征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的转化;要建好一支经营管理队伍,通晓长征文化知识,谙熟市场运营规则,擅长产业项目管理,以专业化高效率的经营运作,不断提高长征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九、关于长征文化网络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18](P220), 网络信息和网络舆论往往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互联网是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应该也必须成为长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长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交融,对于丰富长征文化的内涵、拓展长征文化的形式、扩大长征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长征文化网络建设迅速发展,对于依托网络普及长征知识、传承长征精神、丰富文化活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长征文化的政治属性与网络环境的开放特征,给长征文化网络传播带来了一定挑战,主要表现为一元主导与多元视角、有限史料与海量信息、教化功能与解构效应、网络表达语境与传统表述方式等方面的冲突,长征文化网络建设中则普遍存在参与度不高、互动性偏弱、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以专题网站建设为例,同质化现象严重、信息知识单一、更新速度较慢、服务功能弱化、管理维护滞后、作品审查过严、专业队伍欠缺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其建设发展。

长征文化网络建设应该迎难而上,与时创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长征文化的“最大正能量”。一是要做到常与变结合。既要坚持内容为王,在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上下功夫,又要坚持灵活创新,深入探索网络文化建设机理,准确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手段,加强专题网站建设和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在增强时效性、互动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二是要做到点与线结合。兼顾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周期性建设与常态化建设,既要结合长征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活动进行集中建设和广泛宣传,更要注重做好长期性常态化工作,抓好统筹、搞好结合、做好嵌入,把长征文化建设与党史国史军史重要纪念活动、各地历史文化活动以及红色旅游、文物保护、文艺作品宣传等融合起来,实现无缝连接,持续扩大影响。三是要做到虚与实结合。打破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壁垒,一方面引实入虚,实现网上游览长征景点、参观长征纪念馆、祭奠革命烈士、观看主题展览、欣赏文艺演出和影视展播等,使网民足不出户,就能真切感受到长征文化的现实魅力;另一方面化虚为实,通过组织网上活动线下见面会、颁奖式以及网络名人长征行等活动,实现虚拟与现实间的深度融合。四是要做到破与立结合。网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灾区。长征文化网络建设必须着眼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加强正面宣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真理、真实、真情来团结凝聚网民,形成传递正能量的强势;针对网上流传的一些代表性错误观点,要组织力量进行有力批驳,及时澄清是非、教育群众;要加强研究和预判,主动设置话题,提前因势利导,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十、关于长征文化国际传播

长征故事发生在中国,长征文化却属于世界。80多年来,长征文化国际传播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鲜明特征,对中国共产党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18](P211)新时代推进长征文化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形象的有力抓手,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看到,近年来长征文化国际传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突出表现为自说自话制约了传播价值、各自为阵制约了传播规模、固步自封制约了传播范围、被动应对制约了传播效果,相关领域的力量还没有充分整合起来,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国内长征文化的许多优秀作品还没有推广出去。

新时代讲好中国长征故事,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识到长征文化国际传播是民族与世界的交汇,在突出普遍性上下功夫。讲好中国长征故事,必须着重把握其普遍价值,充分认清内外之别,使长征文化在世界上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既要彰显长征文化的民族意义,也要关注长征文化的普遍意义,挖掘长征文化对全人类的共性价值,引发受众的共鸣,真正起到传递价值、赢得理解、达成共识的作用。二是要认识到长征文化国际传播是内向与外向的统一,在增强主动性上下功夫。长征文化源于中国,辐射世界,意义重大,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增强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方向,协调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制定长远规划,注重顶层设计,掌握舆论先机,建构话语体系,培育经典作品,真正增强传播的力度和效果。同时要积极推动国际交流,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善于借风扬帆、借船出海,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活动,在多个战线打开局面、取得突破、造成声势。三是要认识到长征文化国际传播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在紧贴时代性上下功夫。要聚焦新理念,自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要突出新线路,把“一带一路”这一地理区域作为长征文化国际传播的重点线路;要彰显新征途,把长征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点放在走好新的长征路上,做到扎根历史、传承精神、建设文化、开创未来,推动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对接,共同开创美好明天;要创造新形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多样化需求、国际化特点,考虑到各类人群的不同品味及接受能力,在语言、内容、表达等方面力求兼容,以“接地气”的形式,“入乡随俗”的理念,使国际受众便于理解、易于接受,使长征文化国际传播真正富有表现力、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19]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建设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