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继洋
近年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出台政策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发展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新风尚。2019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正式宣布大力发展 “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夜间经济。
2019年1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夜间经济十强城市等榜单,上海位列“夜间经济十强城市”第二,迪士尼《美女与野兽》《ERA—时空之旅》杂技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演艺”,上海博物馆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文化场馆”,表明上海夜间经济已具备一定影响力。
2017年2月,上海市商务委召开推进本市夜市建设交流会,宣布正式启动“打造具有国际消费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2017年4月1日起,上海地铁逢周末延长运营时间,部分商场打出“深夜商场”概念。2017年9月,“上海购物节”组委会首次将“新消费、潮生活、夜上海”作为主题,并举行首批“夜上海特色消费街区”授牌仪式。2019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夜间经济发展正式拉开序幕。同月,上海出台《关于本市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方案》,为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19年9月,上海购物节开幕式上首批上海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发布。
截至2019年11月,上海已任命 15 位夜间区长、任命新天地、豫园、大学路、上海西岸负责人等 85 位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各区纷纷响应市里号召推进夜间经济发展。黄浦区研究形成外摆位、集市试点导则,率先推出六合路分时制步行街;徐汇区九部门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成立特色小店联盟,着力打造以“静、雅、柔”为特色的夜间经济;浦东新区夜间经济将围绕“一带、五圈、多点”布局,率先制定《夜间经济示范点运营规范》(试行)机构标准,发布《浦东夜间经营者公约》,发布夜间经济最燃指数;静安区鼓励夜间经济重点街区进行街区自治,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共同治理机制;闵行区成立夜间经济联盟,发布“闵行区夜间经济·特色小店地图”;奉贤区发布 “LIVE IN 奉贤”夜间品牌;长宁区聘请消费达人担任夜间经济观察员等。
上海在推进夜间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叫好又叫座的代表性项目,进一步充实了“夜上海”内涵。
(1)开设分时段步行街
2019年8月,新天地湖滨路创新打造沪上首个周末“分时段步行街”,四个周末共计接待客流 19 余万人次。2019年10月,新天地湖滨路活力街区第二阶段试运营升级回归,每周五 20:00 至下周一 5:00 施行封路搭建,期间仅可行人通行;其中周六、周日的 11:00 至 22:00活力街区主题活动正式向市民开放,设置动感舞台、湖滨市集、活力乐园、艺术天地四大活力板块。同月,静安嘉里中心“安义夜巷”限时步行街启幕,设了夜巷花市、夜巷休闲区、夜巷市集、花园舞台、绿动活动区等多个主题区域,内容涵盖新业态、新模式的首发活动,时装秀、文创集市、艺术表演等,精酿啤酒节、圣诞亮灯等夜间主题活动等,开设一周后每周末客流已超7 万,营业额也从40 万迅速递增。
(2)文娱场馆试点夜间开放
在上海举全市之力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之前,上海已零星出现夜间经济业态,如上海植物园的 “暗访夜精灵”活动、辰山植物园的 “辰山奇妙夜”夏令营、上海动物园的夜游活动及共青森林公园的“探秘夜森林”等。2019年起,上海进一步扩大夜间文旅场所开放范围。2019年7月至9月,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宣布14 家博物馆试点博物馆夜间开放。2019年7月,首批“24 小时影院”诞生,国泰电影院打造了集电影、书店、餐饮于一体的夜间“电影主题书吧”。2019年8月,上海市文旅局发布首批105 家夜间开放文旅场所名单,包括A 级景区、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新兴商旅文综合体等在内的文旅场所试行夜间营业。
(3)打造夜间品牌活动
举办节庆和活动是历来是吸引人流、聚集人气的重要手段,上海积极打造一批品牌节庆活动为夜间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新天地连续7年举办的“天地世界音乐节”“表演艺术新天地”“上海新天地圣诞庆典”等系列国际化、高层次艺术活动,营造了独特、丰富的夜间消费氛围。豫园商城“焕彩豫园”灯会、“豫见奇妙夜”文艺演出等常驻活动相继登场,夜间集市集聚了故宫文创、二十四节气文创、韩美林系列、知弥先生系列等一批由当代著名艺术家设计的文创作品。思南公馆举办“思南经典诵读会”“夜游环复艺术季”,联合上海电影博物馆打造思南露天电影院等活动,给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元的选择。
自2019年4月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发文以来,上海各区积极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涌现出诸多亮点,初步形成了值得推广的发展经验。
夜间经济发展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规划、文旅、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绿化市容、城管执法等多部门合力推进。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上多部门围绕共同目标合力推进。2019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8月,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制定下发《关于本市城管执法系统推进“夜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9月上海市公安机关出台《促进本市夜间经济发展“八条举措”》。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协商机制。在六合路上“小尖顶创意游园会”活动举办之前,黄浦区政府联合各个委办召开联席会议,就一些注意事项给企业以建议。“安义夜巷”的前期筹备中,公安部门实行一次报备,减少了企业的申报次数;环保作业增派人手延长作业时间;市场监管部门对涉及到的餐饮铺位进行了食品安全的检查等。在新天地活力街区筹备中,黄浦区市场监管局通过采取“备案+监管”管理模式,减少企业准入的时间成本。
2017年起,上海六条地铁线路在每周五、周六延时运营至零点,并在节假日期间也会相应调整运营时间,方便夜间出行。针对夜间停车难问题,上海公安机关通过设置夜间道路停车场,开放夜间道路装卸货时段等措施,满足群众和商户的实际夜间停车需求。如交警总队在愚园东路南侧增设道路停车场,允许停放时间为18:00 至次日7:00;杨浦分局会同区建管委在“五角场-大学路”示范街区周边支小道路开辟251 个道路停车泊位;长宁分局采取“错时停车”“共享车位”等方式挖掘停车潜能,在“上生新所”、幸福里等5 个夜间经济示范点增加了20%停车资源。针对企业反映“因超市、商店夜间配送货物易引发交通违法行为”的问题,全市交警部门加强对企业上门指导和教育告知,同时调整完善非现场执法标准,将“货车在无禁止停车标线的路段装卸货物”等正常物流作业的情形不纳入“电子警察”执法范围。宝山分局经全面排摸属地284 家沿街超市、便利店,梳理出164 家门设黄色禁停标线的店面,通过征询商户的意见建议,个性化开放夜间装卸货时段,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浦东率先推出的“夜间经济最燃指数”,是上海首个政府层面的夜间经济发展指数,由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整合长三角复旦中心、银联智惠的分类数据推出,分为“夜间人气指数”“夜间销售指数”“夜间消费业态TOP 指数”以及“夜间境外卡消费指数”四类。“夜间经济最燃指数”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浦东夜间经济发展的特征,虽有待完善,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上海公安机关积极引导商业综合体主管单位及管理方,参照《单位(楼宇)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通过强化智能安防建设和应用的方式,提升安保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安保人力资源投入,减少企业人力成本。通过视频、实兵相结合的巡逻模式,实现“服务有感、管理无感”,不断完善夜间经济发展区域治安防控方式。为营造更稳定的夜间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环境,上海公安机关在超市卖场、轨交站点、商业网点等特定区域周边,针对扒窃拎包、强行散发小广告等街面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整治。
夜间经济发展牵涉面广,光靠政府监管并不现实,鼓励商家自治、行业自治能有效减轻政府基层管理压力。静安区大沽路夜市曾经因户外摆摊等扰民问题,投诉不断,在街道的牵头下,夜市商户自发成立了“商家自治委员会”,根据公约,晚上11 时,所有的商家都会将外摆位撤回室内,新商家开业前会专门到沿街的居民家拜访,确保音乐和噪声不扰民,实现了自我管理,最终获得了居民和管理者的认同。
此外,上海在发展夜间经济上还有诸多创新举措,如成立夜间经济联盟,充分发挥企业联合起来的力量,徐汇区成立特色小店联盟,闵行组建“闵行区夜间经济联盟”。
夜间经济被称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是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增长点,各大城市要在积极借鉴已有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实际,进一步优化夜间经济发展环境,充分挖掘夜间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