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学轩 张明建
北川新县城
北川县灾后农房建设猫儿石村“吉娜”羌寨
青川
汶川全景
历害了,四川建设人。
初心如明月,峥嵘联合国。一次次革故鼎新,一次次奋力拼搏,为四川,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四川多灾多难,11年前的5月12日,汶川8.0 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惨烈空前,当时许多西方媒体断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世界大难题”。
汶川地震遗址
在这个世界大难题面前,四川坚强挺立,化危为机。
一路悲歌,一路壮行。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场攻坚克难,建设人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诗篇。
仅仅一千多个时光荏苒,在13 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完成城镇再造,为2000 多万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让破碎的山河重见蓬勃生机。
仅仅一千多个日日夜夜,8283 所崭新学校竣工,2292 个医疗项目惠泽灾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仅仅一千多个激情岁月,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 万套,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了震前。
如今的灾区,新村落融入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新城镇拔地而起,遭受重创的39 个县级城镇重建一新。
重建是一次质的飞跃,雄起的四川建设人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
西方媒体评价:四川在感动世界,透过破解“灾后重建这个世界大难题”,人们感到了川人的担当、坚韧与自强。世界再一次认识了四川,认识了创造奇迹的四川建设人。
北川县是“5.12”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新县城,作为地震后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是我国规划层次最高、建设速度最快、施工人员最多、工程难度最大、建筑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度最高的县城,穿过“风雨廊桥”,行走在这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新县城,谁都会惊叹:这是一座经得起百年磨砺的丰碑,一部振奋国人发愤图强的活教材,一部感动世界的赞歌。
从北川到汶川,置身于水磨镇,映入人们眼帘的宛如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山水画,她承历史之绵远,钟天地之灵秀,集人文之精萃,汇巴蜀之神韵,续民族之特色,再现了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美丽,吸引了世界目光。2010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汶川县水磨镇地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项目,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联合
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努尔·布郎博士高度评价说“水磨镇是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同时,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景区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
汶川灾后重建,是一个世界奇迹,五年后,这一奇迹在四川“4•20”雅安大地震恢复重建时,又风风光光的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既是一场与时间抢占先机的战斗,又是一场用时间赢得空间的战斗,更是一场和时间争夺生命的战斗,四川建设人补天雅安,奋力涅,仅仅一年时间,妙手回春,灾后雅安依然美。
四川建设人获得联合国人居大奖的项目是成都府南河整治工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环抱成都核心区域的府南河,由于年久失修,造成堤岸垮塌、河道淤塞、污染严重,被老百姓戏称为“腐烂河”,严重制约着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并危及岷江中下游沿岸群众的生活和健康。为此,整治府南河成为当时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
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四川建设人的肩上,经过3年的奋战,新建居民住宅450 万平方米,使沿河两岸10 万户棚户居民迁入新居。同时,在府南河上新建桥梁18 座、建成水坝5 个、码头12 个、清理河道16 公里,沿河开辟绿地近千亩,滨河绿色环带点缀着各具特色的景园,园中分布园林小品和雕塑,还建成护河通道41 公里,整个府南河治理工程集防洪、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文化设施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留给成都的不仅仅是漂亮的河堤和美丽的绿地,还通过这项工程,培养和深化了成都人的环境意识、绿化意识、生态意识、家园意识、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是跨世纪的杰作,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众多西方发达国家赞誉为“府南河模式”。1998年11月3日,联合国人居奖桂冠被成都府南河工程摘取。
府南河
府南河
天府新区
谁播种太阳,谁就收获太阳。
从府南河整治工程到天府新区建设,从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到百万安居工程建设,从智慧城市建设到海绵城市建设……四川建设大军无处不在,他们用一批批精品,推动行业进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其核心武器就是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最典型的工程当属四川中铁二院的渝遂无碴轨道干线。
该院负责人说“我们设计实物量长度超过赤道周长一倍多,钻探量相当于打通了1300 多座珠穆朗玛峰,测绘总长度可贯穿地球南北极”。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项目莫过于渝遂铁路无碴轨道。她是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碴轨道干线,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中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技术的重大突破。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的1.6 万公里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其显著,由此,渝遂铁路无碴轨道力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该技术在全国30 多个城市的地铁建设中被广泛运用,在委内瑞拉、阿根廷、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孟加拉、老挝等国家成功承揽了40 多项铁路建设,其精品引誉天下。
2010年7月6日,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活动”园区的成都市“活水公园”,让世界各国游客驻足观看,惊叹声不绝于耳,来自德国的史密斯先生情不自禁地惊叹“活水公园太神奇了”。
的确,活水公园很神奇。她以其引人入胜的魅力和耐人寻味的美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连续三次获得国际奖项。早在1998年就荣获国际水岸中心颁发的“优秀水岸奖”;之后又获得国际环境设计研究会授予的“环境地域设计奖”;再次获奖是200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活水公园作为淡水管理的杰作,在德国举行的21世纪城市世界大会获得国际环境委员会“地方首创奖”。
一个项目能连续多次获得世界级奖项,成都活水公园当是佼佼者,她是万千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这些工匠们匠心独运,秉承“天人合一、人水相依”的理念,通过对生物自洁功能的发掘,进行水处理和环境利用,营造园林景观和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人们亲眼目睹了水质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是生态与文化、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造园艺术的佳作。这是四川建设人与国际间通力合作的范例,用中西融合的方式打造世界精品,环境问题不仅跨越了国境,也超越了专业界线,为四川走出内陆盆地、迈向世界高地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
活水公园
阆中古城
在这条迈向世界的金光大道上,千年古城阆中率先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时代”。
2014年,“世界古城保护会议”在阆中隆重召开,美国查尔斯顿市、德国波恩市等来自海内外25 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多名嘉宾聚会古城阆中,共同发布《世界古城保护·阆中宣言》,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划时代意义。“世界古城保护会议”中《阆中保护模式》突破“不靠海,不沿边”的地域限制,坚持“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或精心呵护青山绿水,或精心保护文化遗存,或精心守护蓝天净土,使阆中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人文之城。美国作者格兰特在《中国你惹不起》的书中,多次盛赞“在阆中古城,重新发现了中国”“阆中古城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方,它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部分印象,它纯质的保留了一些纯粹的文化本质,从它身上你或许能真正悟透中国的精神印记”“阆中,一个拥有‘九龙捧圣’之形的中国风水古城,我发现了一个‘真’的中国”。
阆中最中国,也“醉”世界,《阆中古城保护模式》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