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士林
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而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其中有两个新趋势最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现代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题,二是文化引领城市建设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温饱、小康和现代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现代化规划的三大战略目标。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现代化的目标已遥遥在望,同时在苏南、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已开始探讨区域现代化的框架与标准。继往开来,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同时,十九大报告将这个新征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 二年到二 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 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在本质上是指以经济现代化为主导生产方式、以政治现代化为国家主体构架、以文化现代化为精神文明形态、以社会现代化为主流生活方式、以环境现代化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为战略重心的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城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将承担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知,“十四五”时期作为中国现代化开局的第一个五年,必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开启的城市现代化新征程。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人文城市”建设作出的最新指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内在关系确立了基本遵循。展望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在城市建设用地收紧、人口红利逐渐走低、科技创新周期较长等背景下,无论是充分利用我国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和服务业,还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精神消费产品及服务,都需要加快推进人文城市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可谓抓住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本性矛盾,同时也是一种“牵牛要牵牛鼻子”的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在理论上讲,人文城市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这是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观,揭示出理想城市不只是人口增加,也不只是经济增长与财富聚集,而在于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人文城市是“以人为本”“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中国大地上的真正理论代表。
在实践上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的是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文化引领型城镇化模式逐渐取代经济主导型城镇化模式的深层次原因。早在2005年7月21日的全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就严厉批评183 个国内城市提出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因其本质上是一种“土地城镇化”并完全有悖于“人的城镇化”。与此同时,“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等开始成为众多城市的新定位、新目标。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不仅首次明确了城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还特别强调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的新要求,对于纠正一个时期以来以“惟GDP 化”“房地产化”“政绩工程化”为代表的城市粗放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的拨乱反正作用,同时这也为促进我国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指导方针。由此可知,“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城镇化,也必将进入到一个“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