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
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著名建筑学家、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荣列其中,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黄锡璆是铺路者,也是开拓者。作为中国第一位医疗建筑学博士,他被人尊称“黄博士”。他的医疗建筑设计历程,与近几十年中国现代医疗建筑设计发展同步,经验得失尽在其中。
在全国各类医疗建筑工程设计中,黄锡璆主持设计120多所,指导设计130多所。这位顶尖医疗建筑设计师的目光,不只朝向都市和高端医疗机构,而是遍及城乡,他的作品既有协和医院、北大医院、301医院等知名医院,也有湖南宁乡医院、河南新乡医院、河南辉县医院、江西丰城医院等县级医院,还有面对公共突发事件中、地质灾害灾后重建医院,以及传染病疫情时临危受命设计的临时应急医疗设施。同时,他还参与援助非洲东南部、拉美十余家医院。他主持的设计项目,每一张图纸都印在心里,纵使完成多年,再提起依然对经验和遗憾了如指掌。
黄锡璆今年79岁,每天按时上班,仍旧力所能及地与年轻同事出差踏勘、与业主交流,须臾未曾离开一线。中国中元设计院大楼里,他办公室堆满设计图纸、工作文件。送到他办公桌上的图纸,他都仔细看过,提出自己的见解。黄锡璆视力不好,17年前就曾因视网膜脱落做过手术。现在看图纸,他举着一柄大放大镜,细心地挪着看。每一处可能的不完善、也会被仔仔细细标出来,有时他还在稿纸上工工整整写出建议和解释。他希望新设计的图纸更加完美,新建工程更加适用。
对于医疗建筑设计,黄锡璆坚持要以人为本,融入人文关怀,“让患者少走冤枉路,让医护人员少做无用功”。为此,他长年保持对医疗技术发展的高度关注,很多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他甚至比有些医务人员了解得更早、更透彻。他的思维超越建筑本身,投注于医疗与人类健康之间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建设。
黄锡璆从没想过,2003年他带领团队为抗击“非典”而作的北京小汤山医院设计施工图纸,在尘封17年后再次启用。
2 0 2 0年1月2 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本是春节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大多数人都忙完手头的工作,准备过年了。13点06分,一封来自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的加急求助函送到中国中元,请求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支持。
彼时,武汉告急。当天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随着武汉、湖北疫情发展,公司同日制定抗击疫情行动计划,成立了指挥组与技术组,技术组由黄锡璆任组长。
收到函件后,公司迅速召开紧急协调会议,中国中元领导、技术总工程师以及医疗相关各院院长悉数参加。短暂讨论,会议决定立刻整理小汤山应急“非典”医院图纸及相关资料。
随即,小汤山医院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从电脑中悉数调出,黄锡璆带领团队立即整理完善。
14:22分,接到求助函第76分钟,全套完整的小汤山医院图纸送达武汉火神山医院设计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同时成立由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急指挥部,以及由2003年设计建设小汤山应急“非典”医院的各专业设计负责人组成的技术支持专组,为武汉市建设局及具体设计单位随时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
18:43分,中信设计院再次来电请求技术支援,中国中元技术组各专业人员迅速建立起热线联系,各相关专业与对方设计人员直接对接,保证24小时为中信设计院提供技术支持。
其实,基于职业敏感,是日上午,黄锡璆就将一封手写的请战书,递交给党组织,表达自己参加抗击疫情阻击战的决心。“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志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突战经验。本人向组织表示随时听从组織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抗击工作。”
夜,依然无眠。回顾17年前,2003年春,“非典”疫情汹汹来袭,患者剧增,医护人员也发生感染。4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连夜部署,由北京住总、北京城建、北京建工、中建一局等北京六大建筑集团公司,合力抢建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刚做完视网膜脱落手术,正在休养的黄锡璆临危受命,担任小汤山非典医院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建造北京小汤山医院。“很紧急,很突然。”黄锡璆说,“公司其他同事到现场领受任务,当晚10点多,院领导把我接到单位,我们就在这栋楼六层的一间房间讨论第二天启动的小汤山医院设计方案。因为时间紧张,当时按照标准板材拼装的方案考虑。”
第二天,黄锡璆和团队在小汤山医院现场指挥部开会发现,情况有些变化。“六大建筑公司,每家公司都拿来当时自己所能找到的建筑板材。有一家公司是把工地的混凝土盒式房子拆卸,搬到小汤山医院现场使用。各家公司的建筑板材型号都不一样。”“非典”疫情不允许黄锡璆及设计人员有更多犹豫,许多技术问题要求当场拍板确定。最终,他们决定按照不同公司带来的不同型号板材,沿设施中心主轴东西延伸,拼出标准化护理单元。
电脑、打印机都从中国中元搬到小汤山,在留给设计团队的四个房间里,黄锡璆等设计人员坐在床上,在桌上安放电脑进行设计,打印机支在走廊里,设计完打印成图,施工队长随即取走。“设计团队有30多人,现场施工人员达7000人,都等着我们的图纸。我们24小时接力画图,边设计边施工。”黄锡璆每天奋战在第一线,一般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两三点,早晨8时又准时来到工地。“单位照顾我,每天还能回家睡几个小时,年轻的同事就在工地连轴转。”在最后阶段,有个别图来不及完成,他就蹲在马路边改图纸,“记得医技用房草图就是这样完成的”。
后来,上级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务,但当时“非典”传染途径尚不明确,在这样短时间内建成实在有困难,建设人员、设计人员全力以赴,应急设施虽是应急工程,但不能凑合,在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都要满足要求。“在专业上如果不坚持,就是没尽到责任,就是添乱、浪费资源,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应该。”他定下“设计规矩”:“按照传染病医院最严格的要求设计,坚持卫生隔离、医患分区,一切设计从患者和医生角度考虑。”最终,经过七个昼夜,一座高标准“非典”应急医院建成。
此后51天,这里共收治680名“非典”患者,占全世界十分之一、全国七分之一,治愈率超过98.8%,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在黄锡璆心中,这座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誉为“医疗史上的奇迹”的“非典”定点医院,为中国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疫情积累了经验,比如坚持洁污分流、实施严格分区、减少交叉、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但因为时间、技术条件等诸多限制,也留下些许遗憾。
小汤山医院是一排病房经由中间走廊串接起来,设计团队希望病房楼间距为18米,但因为用地很紧张,最终楼间距只有12米。小汤山医院医疗影像设备布置安装在医院西南角落位置,本来按照诊断流程,放在进门处更合适,但在现场发现这里已架设配电箱,来不及再挪,于是只能放在不太理想的位置,后来医院配置电瓶车运送病人。还有“小汤山医院建设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建立一个钢筋混凝土污水处理设施等等……想到这些,我不放心,提前告诉他们及早动手建立”。
除了17年前的经验和遗憾,当今信息技术、建造技术、医疗设备水平都有提升,武汉地域气候也和北京不一样,黄锡璆连夜手写建议:“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比较特殊,我建议将病区与病区的间距再拉大些,室内通风要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防止医务人员感染;武汉和北京气候条件也不一样,患者通道设在外围露天,有条件最好加个遮雨棚。同时,院内垃圾要坚持定点焚烧的原则,集中收集消毒后,送到武汉专门处理医疗废弃物的焚烧厂处理。总之,要最大限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全力保障医务人员安全。”他还建议广泛使用IT技术。从院外转运病人时,首先要利用网络传输病人数据资料,纸质病历有可能传播病原。这也是小汤山医院设计经验。
1月24日,农历除夕。黄锡璆清早赶到办公室,把补充建议交到单位,转给武汉火神山医院设计团队。包括这份建议书在内,通过微信群,黄锡璆与火神山医院设计团队探讨设计细节,完善设计方案,并先后提供了三份具体建议书。
几天后,中信设计研究总院给中国中元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以黄锡璆大师为组长的技术专家组,“为我们完美诠释了郢匠挥斤的大师风范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展现了贵公司作为央企的使命担当和为民情怀。”
设计图、请战书、感谢信……经新闻报道后,黄锡璆又一次火了,网友赞誉他“国士无双!老爷子辛苦了”;“第一次觉得设计师这个职业,达到了一定程度和水平时,真的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黄锡璆却笑着摇头:“这是国家大事,我义不容辞。我在后方,医务人员在前线,直接面对病毒,他们才伟大。”春节假期,他坚持上班,指导了十多项公司本部及分部承担的抗疫应急设施工程设计。此后不久,他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投入到编制应急设施建设指导原则的工作中。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其间还参与5·12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医疗建筑恢复重建工作,在同事眼中,黄锡璆是建设新型应急医疗设施的核心技术管控者。这缘于对医院深层次探索、对机构的理解,能够在宏观层面及技术措施方面提出关键要点。
国家之责、义不容辞,是黄锡璆的原则。
黄锡璆祖籍广东梅州梅县,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是第二代印尼华侨。名字“锡璆”寓意平安吉祥,怀瑾握瑜,他却从小看到父辈漂泊的辛酸和对祖国、家乡的向往。家国、民族之于他有别样体会和深刻理解。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印尼,黄锡璆一家欣喜雀跃。当时,回祖国去,学习本领,参加祖国建设,成为华侨青年的心愿。在父母鼓励和支持下,黄锡璆的哥哥、姐姐率先回到祖国。父母希望能有儿子留在身边,但黄锡璆也渴望北上归国,终于取得父母支持。
1957年,16岁的黄锡璆在当地政府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出生纸”上签字、摁手印,去意坚决。6月,他告别父母,与堂姐、堂哥,以及同学,搭乘轮船,经5天5夜回到祖国。
两年后,黄锡璆考入东南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学制五年。大学期间,一位老师曾说,公共建筑有几个类型比较特殊:一是博物馆,既要让观众欣赏到藏品,又不能让藏品受到损害,光线、温度、湿度要控制;二是戏院剧院,有观赏演出以及音响要求;还有就是医院,要洁、污分区分流,流线复杂。这番话,黄锡璆记在心里。
大学毕业时,与当时绝大多数同学一样,黄锡璆写下的志愿是“服从分配”,唯一愿望是学有所用。最终,他被分配到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原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工作,从事工业建筑设计。“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大家志愿上都写‘服从分配。我到北京来,从事的还是自己所学领域,很满足了。”
工作第二年,黄锡璆向单位申请后,加入三线建设队伍,奔赴四川。“‘三线建设不好,毛主席睡不着觉,我们一个工作队四五十人,带着铺盖卷、洗衣服用的铅皮桶,用火车托运图版和丁字架,在四川自贡、泸州等地,住简易楼,睡双层铺,参加三线建设。”
跟着老同志,黄锡璆先后做过四川长江起重机、挖掘机厂部分车间厂房设计工作。那时,设计院还承担三线工程简易住宅楼设计工作,虽然那些简易楼现在大多数已被拆除,但黄锡璆还记得简易楼“造价35元一平方米,一分钱都不能超过”,因此盖得太单薄,隔音效果也不好。三线岁月,让这个建筑设计领域的年轻人了解了国情,感受到祖国经济发展的迫切,也看到基层民众的艰辛与奋斗。这段经历,也影响了黄锡璆日后设计思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盲目攀高。
此后近20年间,黄锡璆参与机械行业各种工程设计,兢兢业业,保持学习的状态。
机会在1984年到来。改革开放使国家发展迈入新阶段,国家启动公派留学生计划。黄锡璆因此有机会通过国家统考,于1984年2月赴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院人居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鲁汶大学始建于1425年,是比利时最好的大学,在欧洲名列前茅,在生物学、医学、建筑学等领域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人居研究中心设有城市规划、住宅设计、医疗建筑等不同方向,黄锡璆选择了医疗建筑,“医院建设总归是国家需要的”。他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因为周末假日到图书资料室摘抄资料次数太多,管理员干脆把资料室钥匙放在值班室墙上,给他自取钥匙的“特权”,使他有机会阅读更多专业资料。至今,黄锡璆仍保持阅读外文专业书籍的习惯。
同事回忆:“黄博士在比利时留学时非常节俭,为了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复印装订店,可以多走半个小时路程,但留学归国时,他却为单位购买了幻灯机和资料。”
1987年11月,黄锡璆以《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为专题,获得鲁汶大学医疗建筑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医疗建筑专业留学博士。在中国中元,“黄博士”的称谓也由此而来。二次归国,他懷揣“让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的理想,十几个巨大的行李箱里装满专业复印资料。为了便于单位的学术交流,他还带回一台幻灯机。如今幻灯机不稀奇,当时却非常稀少。
那时,黄锡璆身边有些人选择留在当地或去别的国家,他却说:“国外再好也不是我们的地方。国家花这么大代价培养我们,回国是天经地义,我们应该赶紧回国做点事情。”
广东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区内,矗立着一座铭石——洁白的汉白玉基座上,青铜铸就黄锡璆博士浮雕头像。铭石,是业主对建筑师最高褒奖。这是国内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为设计师设立的铭石。
落成仪式上,时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说:“黄锡璆博士纪念铭石,是我国首次在医疗建筑中为设计师设立纪念铭石。这不仅是黄锡璆博士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建筑师的荣誉。通过这块纪念铭石,我高兴地看到中国建筑师社会享誉度的提升,这有利于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也有利于社会对建筑鉴赏力的普及与提高。”
新中国成立71年间,中国医院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关注及支持;源于城乡居民对医疗保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产业需求的不断增长;也源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及近年来现代医疗装备、IT技术显著提高,为改善医疗健康事业及其服务提供坚实保障。尤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设施和健康产业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健康事业得到进一步推动与发展。1988年博士毕业归国的黄锡璆投身于此,亲历中国现代医疗建筑事业从零起步,到如今呈现多样化趋势的大发展。
刚回国时,国内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还相对保守。黄锡璆的现代化医院理念和设计方案经常得不到用户或卫生部门认可,开拓阶段曾受用户怀疑: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不是设计工厂的么?能设计医院么?“我们不气馁、不退缩,耐心交流沟通,拿出诚意和设计思路说服对方。”大项目接不到,黄锡璆先到偏远地区找业务,从几千平方米的小项目做起,“以国内医疗技术、医院建筑发展状况,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民生改善、医疗设施所起的推动作用,我坚信,一个中国医院建设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项目在此时与黄锡璆相遇。1992年底,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鼓舞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推出十三项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其中包括建设一所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的“面向21世纪的新型医院”。在当时,一次性规划建设如此规模的医院,国内并不多见。机缘巧合下,到卫生部了解国内医院建筑设计的佛山市领导,与那天在卫生部公干的黄锡璆简短会面。
“我们从北京回到佛山没多久,黄博士就从北京赶过来。”时任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筹建处负责人回忆到。三天时间里,这位负责人陪他参观当时的医院情况,踏勘已经划拨的新医院建设用地,详细沟通新医院设计理念。临走时,黄锡璆送给医院筹建办公室一些关于现代化医院建筑的资料,这让筹建办的同志们很有感触:“黄博士改变中国医院面貌的心情很迫切,对现代医院设计内涵理解得透彻,他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医院做得很好。”
此后,黄锡璆五赴佛山,他和筹建办公室同志多次约请医院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开会交流。在这些同志记忆中,即使在会上听到比较偏激的意见,黄锡璆也总是儒雅、淡定。他的记录快捷、工整,对业主疑问的解答耐心、细致。“从那时起,黄博士稍微仰头专注倾听的神态令人难忘。多年后,我们给黄博士做铭石的侧面浮雕,选的就是这个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的印象。”
1998年,新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亮相于世。人们惊讶地发现,黄锡璆开创性地在医院设计中运用方格网交通模式设计、医院主街设计,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半集中式布局。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洁净手术部、下沉式广场、自动扶梯、200多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等设计均属国内医院首次采用。
有专家评论,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程在国内医院中率先以规划为先导,并以此指导单体建设,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率先重视公共空间设计,应用医疗主街和方格网交通模式,体现现代医院流程简洁高效的特点;率先引进当时国内医院少见的现代医院建筑彩色分区、信息传导图标及相关技术装备,配置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万兆带宽网络、气送物流传输系统、全中央空调系统等,使医院建筑工作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提升。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的领导并不讳言:“医院刚建成时,很多人不知道它哪里好。比如,在此之前,国内医院入口厅都比较小,看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宽阔的门诊大厅,有人说,‘这么大,太浪费了。但中国人多,当时看病还没有建立预约挂号机制,都是直接上医院,所以需要大的门诊厅。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后,许多新建医院门诊大厅也都建大了。”
日后,人们逐渐发现,黄锡璆的远见不只体现于门诊大厅。设计时,他准备给医院建两层地下停车场,但当时院方不赞成建地下停车场——一进医院就到地下,多不吉利,最后设计成一层地下停车场。但“医院启用当年就创下4600人次的日门诊量纪录”,此后几年,随着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私家车拥有量大增,人们开始“抱怨”医院地下停车场不够用。
2002年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建“感染病科住院楼”投入使用后,当年11月收治世界首例(回顾性诊断)非典型肺炎患者,之后又收治确诊或疑似“非典”患者100余名,并实现“非典”患者零死亡、院内零感染。
通过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黄锡璆“让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的理想得以落地生根。全国各地千余家医院和设计单位到此参观学习,20多年后的今天,医院设计理念和功能使用也不过时,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仍是珠三角知名综合医疗中心。
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到河北省人民医院,再到小汤山医院,以及北京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北大医院、湘雅医院等一流医院设计项目,黄锡璆带领的团队也从经验不足到积累丰厚,从人才单薄到形成人才梯队。
日常工作中,黄锡璆十分随和。他79岁了,出差时还坚持自己拎包,同事开玩笑说“想给黄博士拎包都不容易”。他不计较航班早晚,为了节省时间,快去快回,他爱选乘一天中最早和最晚时段的经济舱,直到前年单位特批,要求他坐公务舱。他不在乎住几星级宾馆,中国中元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所长梁建岚说,“没有星级,路边小旅店也高高兴兴入住”。吃住不讲究,但是对于考察当地医院的行程安排,黄锡璆却有很高要求。
2002年时,黄锡璆要陪同一家知名医院主管领导去新加坡考察三家医院建设。结果由于签证和航班等因素,有一家医院几乎没有时间参观。“黄博士非常焦急,与当时也在外地出差的我通了好几次电话,专门商议此事,特别提醒‘机会难得,一定要想办法安排。”负责统筹那次考察行程的工作人员对此印象深刻。
“每到一地,我都要看看当地的医院,拍一些照片,搜集一些资料。建筑风景我也爱看,但是我对医院有特殊爱好。”黄锡璆出差,随身总带着一个速写本,稍有空闲就对着街景或建筑画速写,这是建筑设计师的基本功。“过年时,我把速写画作做成卡片寄给朋友们当明信片,他们还蛮喜欢。”
黄锡璆嗜书,他请同事帮忙在网上买书,把同事买成了网站“钻石级”会员。他四处托留学生、外国朋友从海外买国内还没出版、没法购买的专业书籍。“黄博士外语水平很高”,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亮,多次跟随黄锡璆参加国际会议,“黄博士有扎实的英语功底、流利的口语,大会发言和交流全程英文”。即便如此,黄锡璆的办公桌上,多年来总放着英汉词典、英汉科学技术词典。同事佩服黄锡璆,赞叹“黄博士活到老学到老”。
多年的设计实践加之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使黄锡璆成为国内外医疗建筑界知名的权威专家。他的学识不局限于建筑设计专业,对相关学科也同样知之颇多。例如医院里采用的核磁、CT、加速器、中心供应等大型设备的性能和设计要求,他都了解深入,甚至比一些医生了解得还透彻。国际上医疗最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如杂交手术、介入治疗、医疗机器人等等,他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收集到相关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内医院设计中考虑采用。“他还特别关注医学的发展,经常跟业主及同事们交流新问世的医疗器械。他说做医疗建筑设计,对医学一无所知,不行。虽然我比他年轻很多,但是我知道的不一定比他多。”自从2003年进入中国中元,梁建岚便担任黄锡璆的助理。她还记得初到公司时,经常在资料室里遇到黄锡璆。他一直在学习。
“近30年来,我们承接几百项医疗设施规划与设计工程,努力以系统工程概念,既注意采用先进理念包括新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又联系实际,注重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技术。从总体规划、空间布局、诊疗与服务流程、医疗环境、环境安全、节能环保等全方位实现医疗设施现代化。”面对每一个项目,不论大小,黄锡璆都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更加完善。
他认为医疗建筑要符合现代医院的概念和流程。医院的人流非常复杂,医院设计方面更加注重讲究各类人群分流;物流方面要把干净的、脏的物流分开,做到洁污分区与分流。现代医院不断发展,建筑师要处理好不同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系。国内这方面研究比较少,需要加强研究,包括如何让医院的医护管理更加有效,设计适用于医院的流程,医院达到一定规模后如何改进布局。如何通过设计,让病人用最简单便捷的流程、最少的移动距离,就能接受治疗,这些和建筑息息相关。
他倡导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国内许多医院院区狭小,随着规模无序扩大或规划不周,造成环境杂乱,病人就医很不方便。一个好的医院设计建筑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医院环境,不能把医院当成治病的工厂,要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现在病人住院时间逐渐缩短,医务人员则是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以人为本要对病人和医务人员两者兼顾,为他们创造高效、合理的就医与工作环境。
他强调医院工程要保证安全性。“医院设计要注重安全,这个安全包括结构的安全和非结构系统的安全,非结构系统的安全范围更广泛,比如水暖电的系统安全、吊顶墙体的安全。”黄锡璆曾举例,5·12汶川地震后,有家医院在地震发生时房屋结构没出问题,但手术室吊顶掉下来了,影响手术开展,无法进行应急救援。“其他建筑,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可以停用,而医院建筑不能。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医院要保持运转,抢救生命,很重要。”
他致力于医院建筑绿色节能。他认为,医院因为患者24小时在院,有许多大型医技设备,有温度湿度控制要求,所以在所有公共建筑中能耗最高。即便是应急医院,在设计建设中也要考虑绿色,做到节材、节水,实现环境友好、生物安全,让医院在未来运营中能够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他提出医院建筑要经济高效。“在长期执业生涯中,我经常出差,也曾多次随卫生部、国家卫健委、世界银行团组到偏远贫困地区考察。这些年,我访问过利用旧窑洞改造的病房;见到过供水设施不完善,需要医务人员从山下挑水用的卫生院;也看到过乡村医生利用当地木匠制作的木板手术床,为农民患者做胃切除手术的医院,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为改善偏远地区的医疗设施,为改善偏远贫困地区人口的缺医少药,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需要做与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从贫困地区考察回来,黄锡璆往往会写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些很细节的问题,比如当地变配电的设置,他都会关注到,并且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契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建议。
1995年,河南辉县一家医院慕名找到黄锡璆,希望主持新区医院设计。当时中国中元任务很重,项目应接不暇,他仍旧接下了项目,而且亲自带队踏勘现场,与医院各级部门沟通交流,了解需求。针对县级医院投资、规模、地域等限制条件,他说服业主树立适宜的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专门为业主开技术讲座,介绍医疗建筑先进理念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此后,湖南宁乡、江西丰城等地县级医院新区医院,也陆续在黄锡璆主持设计下,成为理念先进又经济适用的县级医院。
中国中元董事长丁建说,在一系列实践中,黄博士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了基本规范和理念,并已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统一做法,形成中国现有医院建筑格局,极大改善了中国人的看病条件,“黄博士伟大,不止在于他自己设计多少所医院”。
2012年12月21日,黄锡璆荣获当今中国建筑学界最高荣誉奖——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颁奖词写道:黄锡璆博士对公共建筑特别是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做了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提出矩阵排列、庭院格局、顺畅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医院建筑与大自然亲近和谐、最大程度使醫患感受到亲情和温暖。
黄锡璆认为,卫生保健服务、医疗服务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医院建筑设计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好的医院建筑并非一味追求建筑高大上,追求设备先进,而是遵循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人文的治愈环境”。他时常叮嘱后辈:“医院不是别的建筑,是要救人命的,千万不能出现问题。”
“医疗建筑很讲究,包括一些细节”,黄锡璆说。比如医院的门把手,护士拿着一个盛了药品的托盘时,只能一只手开门,如果是普通门把,要拿一只手开门,可能就把托盘碰翻,所以要设计成长门把手,便于护士开门。在实际中,每家医院有每家医院的特殊需求,管理模式也不一样,设计思路符合业主的使用、管理要求,才能做得比较好。”黄锡璆曾为河北省人民医院做改建设计,多年之后,当时筹建办的同志还记得,“黄博士来做调查,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员,每个科室每个人讲的话他都认真记录”。
17年前曾跟着黄锡璆在小汤山医院设计、施工现场摸爬滚打的李亮,对此有体会:“黄博士在设计医院时,会发自内心地考虑院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需求,甚至他们没想到的,黄博士都考虑到。这不是为了中标项目或赢得业主好感的做法,而是发自内心地想把医院设计好,让医护人员和患者用着都方便。”
黄锡璆认为,不管看上去多么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要是使用者提出来,就表明有需要。“即使当下无法解决,也应该倾听记录,也许这就是未来创新发展的突破口。”黄锡璆富有创新精神,但拒绝为创新而创新。“创新,起码应该保证流程是科学的,不能为了造型新颖,弄得流程复杂、不实用。建筑美学需要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这也是医疗建筑设计师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很多项目完成,黄锡璆都与业主成为很好的朋友。三十多年来,黄锡璆因设计建筑结识了许多医院院长、医护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了广泛联系,有的成为朋友。大家仰慕黄锡璆的人品学识,黄锡璆却认为自己学到很多:“他们中有许多人身兼数职,既是管理人员,又是临床医生,有的还要带学生。他们对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令我充满敬意,与他们相处,我学习怎么做人,怎么与人共事;与他们讨论交流,我学习到许多从书本上未曾学到的知识,了解许多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
黄锡璆经常会收到来信,有时是基层医院寄来建设图纸请他提意见,有时有年轻人写信来请教某几个医疗建筑专用名词的翻译问题,哪怕再忙,哪怕在他看来再简单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地讲解,认真回复,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梁建岚说:“我们看到黄博士工作量大,还只是表面上的,他用业余时间帮助的同行太多了,很多工作我们都不知道。”
现在,黄锡璆依然每天按时上班。那间堆满书籍、专业期刊,到处摆着设计图纸的办公室里,黄锡璆拿着比手巴掌还大的放大镜趴在图纸上看啊看,写啊写。不断有同事、学生,或素不相识的其他单位同行,经过预约或贸然敲门而入,带着图纸、设计思路或是困惑,黄锡璆总是微笑着尽己所能接待他们,答疑解惑、倾囊相授。梁建岚觉得,那场面让人想起“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有时我们年轻人特别希望自己的设计请黄博士指导,却又特别心疼,不太忍心请他看,觉得黄博士太累了。”梁建岚说,他们大多在前期概念方案讨论时请黄锡璆参加,给年轻人一个方向性意见,“小问题我们自己解决”。实在需要请他看的图纸,就尽量把图打印得大一点。
黄锡璆还坚持在承担具体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时,到一线调研,与业主面对面讨论。2007年出差时因车祸重伤后,黄锡璆腰部受到影响,至今腰椎里还放置着钛合金支架。年龄大了,走路略微躬身,步伐缓慢,但他仍然坚持到项目现场踏勘。2019年,他带领团队中标南京妇幼保健院项目,并担任主设计师,还像近三十年前五赴佛山一样,去了好几趟南京。连业主都惊讶:“博士,您又来了!”或许,在他们心中,“黄锡璆”只是设计图上金光闪闪的符号,实际上,黄锡璆还是那个即便步伐缓慢,只能手扶楼梯慢慢爬楼,也坚持实地探勘,与业主面对面讨论方案、追求完美设计的设计师。
“因为医院设计确有特殊之处,这个項目此前设计图纸有些过于强调创新,一些流程考虑不够深入,黄博士看完后担心说不明白,便在平面方案图上面覆上一张透明纸,躬身伏案一笔一笔重新勾画修改草图。”梁建岚说,每当想起这个画面,就感慨“黄博士已经把事业和自己生命融铸在一起”。
医疗设施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当今,现代医疗设施已经突破传统医院建筑概念,汲纳人文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以及技术学科,包括建筑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物流学等内容,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学科间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的趋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施全民健康、实现全民小康,医疗设施将发挥更大作用。”在黄锡璆心中,医疗建筑已不仅是一栋栋建筑,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医院大楼,而是一条宽广的路,通往人类健康幸福;一湾安康的港,护佑生命的尊严。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愿景中所述: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以及社会交往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消除疾病或羸弱。
同事印象中的黄锡璆始终温文尔雅、从容谦和,既是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的专家,又是诚以待人、慈祥无私的长者。黄锡璆对事业执着坚定。他认为,医院是救命的地方,设计上决不能搞形式主义,“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让医生少做无用功,是我搞设计的最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