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力
摘要:古寺庙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笔者通过对若干古寺庙进行走访调研,并结合从事消防监督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古寺庙火灾危险性和防控难点,总结火灾防控建议,为古寺庙的火灾预防控制提供具体的理论遵循和指导意见。
关键词:古寺庙;火灾危险性;防控措施
1 引言
2019年4月15日傍晚,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全世界人民为此扼腕叹息。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再次对我国的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敲响了警钟。我国是文物大国,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但毁于火灾的文物也不在少数。
以近年来为例,2014年1月11日凌晨1点多,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突发火灾,大火烧毁房屋242栋,受灾面积近6万平方米,占这座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的三分之二。2016年2月20日,贵州省剑河县岑松镇温泉苗寨发生火灾,熊熊大火燃烧3个多小时后,将一座木质结构为主的古朴苗寨燃烧殆尽。肆虐的大火共烧毁房屋60栋,受灾群众约120人,无人员伤亡。2017年5月31日凌晨,四川遂宁蓬溪县高峰山道观发生火灾,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此次事故造成280平米文物建筑面积被毁。
据统计,2009-2014年,我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电气原因占总数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这一数据,让人悲哀,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同时也值得我们警醒[1]。
2 古寺庙的火灾危险性
2.1防火间距小,耐火等级低
在我国,古寺庙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建造,采用的结构形式大多为木构架。由于缺乏对木材的合理保护,导致木材常年裸露在外,经过多年暴晒风吹,木材变得含水量低、容易燃烧,尤其是枯干的木材变得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一遇火星就会起火。另外,寺庙受所处时期礼节、习俗或者规模等影响,毗邻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达不到规范,甚至有些建筑物紧密相连,门连门、院套院、台阶遍布、高低错落,无防火分区,更不会考虑到设置符合规范的消防通道。例如,作为拉萨三大寺庙之一的哲蚌寺,因其众多建筑物,便形成古建筑群。加之当地气候干燥,一旦一个建筑物发生火灾,各种梁、柱、枋等纵横交错[2],这些主要构件一旦起火,火可沿水平,垂直方向迅速蔓延很快形成凶猛的火势,极易过火至周边建筑,导致火烧连营,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2人员疏散难
我国寺庙尤其是名胜古刹,一年四季烧香祈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旦发生火灾,游客对寺庙地形不熟,加之木质构件燃烧将产生大量的烟雾、视线模糊,容易造成心理恐惧、手忙脚乱,如果没有工作人员有效引导,造成窒息甚至踩踏等群死群伤事件。另外,寺庙中义工多以老人为主,老年人一般行动不便,反应也比较慢,自救能力差,极易造成伤亡。
2.3地势偏僻,缺乏水源
我国古寺庙分布较为广泛,且大多远离城镇、依山而建。道路崎岖狭窄,有的殿堂楼阁还建在台阶多,坡度大的基石上。一方面,这些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然水源缺乏,虽可通过后期改造,从山下引入自来水管网,但是因为经费、地势等客观因素,引入消防水源很少考虑。另一方面,由于寺庙地势复杂,道路交通不畅,甚至在寺庙出入口设置了路障,导致消防车辆通行不便、难以靠近,如果一旦发生火灾[3],消防车辆就不能及时的到达火场,也就不能快速的进行灭火作业。
2.4消防设施匮乏
古寺庙一般设有避雷措施,但设置时大多考虑美观、忽略实用,效果不是很明显。如遇雷电环境,易因雷电击中引燃木材造成火灾发生。寺庙一般为建筑群,各建筑紧密相连,但多因建造年代久远,消防规划不到位,消防设施配备根本满足不了现在的防火需要。据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古寺庙一般只配备简单的干粉灭火器,极少设置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淋系统、烟感系统等设施。寺庙一旦发生火灾,待消防队到达,火灾已经处于猛烈燃烧阶段,车内所携水源很快用完。加之寺庙外部一般没有室外消火栓等取水设施,只能通过远距离运水供水扑救,一旦后方供水不上,一线扑救便会停滞。
2.5用火用电问题突出
寺庙在对外开放、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用火用电频繁且不规范、电气线路陈旧老化等现象,私拉乱接、接头裸露现象十分突出,有的还使用大功率照明灯具且靠近可燃物。
3 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的难点
3.1主管部门多,明确责任难
在寺庙的消防改造工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不明确,需要层层履行复杂的申报手续,导致古建筑文物的消防改造工作落实情况不理想。有的属文化和旅游局管,有的寺庙属民宗局管,有的属统战部管,还有的无人管辖,导致寺庙的消防工作职责不明确。多部门管理往往意味着没部门管理,也使寺庙的消防安全管理从源头上就出现无人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消防工作的正常开展。寺庙内部,有的设有寺管会,而这些机构又不具备法律责任主体资格,不易确定它的法律责任及义务,导致寺庙内部消防安全制度、措施不落实,管理松懈。
3.2消防安全管理难
在寺庙景区内或周围,往往有商户利用古建筑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工厂、仓库等,致使火灾危险性大量增多。各地区除被列入消防安全重點单位和部分单位明确了消防安全管理人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外,其余大部分单位无专门的消防管理人员或无管理人员,既未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又未对员工进行消防培训,从业人员不知晓如何使用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操作。
3.3发生火灾扑救难
寺庙大部分由木质构件拼接而成,而木材又是发生燃烧和传播火焰天然导体,加之装饰寺庙用的布幔、佛像佩戴的丝绸、哈达等棉织物,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快,并迅速形成立体燃烧。因寺庙多远离消防队站,未配置寺庙专职消防队,发生火灾时不能及时进行扑救。加之大部分寺庙道路曲折狭窄,墙高院深,缺乏消防车道规划,专业的消防救援队伍很难第一时间展开战斗。
4 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建议
(1)夯实责任,明确到人。地方政府要以国务院办公厅《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为依据,在现有的寺庙管理机构基础上,设立负责的寺庙消防安全机构和火灾预防管理机构,由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统一管理,消防部门应当指定专业人员负责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每一处文物古建筑单位都要确立一位或多位防火负责人,落实寺庙的具体防火工作,推行消防安全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当地消防部门要定期开展寺庙火灾危险性分析评估,对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定期进行消防技能培训,组织消防演习,模拟火灾发生后可能面临的情况,组织单位人员进行火灾控制与施救,重点培训如何报警、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通过培训增强古建筑管理单位的应急救灾能力。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消防巡查,重点检查文物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或者产权单位日常消防检查记录、火灾隐患整治等情况。文物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或者产权单位应当开展日常消防检查,重点检查消防安全制度的制定落实、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有效运行、有无违章用电用火等、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是否符合消防技术规范、按规定使用明火场所防护措施落实等情况。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及时整治。
(2)规范用电、用火行为,消除寺庙火灾隐患。文物古建筑内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应符合相应规范和防火要求,并配备相应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不得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具,文物古建筑内应严格控制使用明火。宗教活动场所和民居建筑内确需使用明火时,须加强火源管理,派专人看管,做到有火有人、人离火灭。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除了政府批准可以进行宗教活动的古建筑内,一律严禁出现点烛、烧香。二是点烛、烧香应在规定地点进行,安排专门人员专人看护,以每一个殿堂为单位集中一处烧香,便于管理。三是要设置固定烛台,以防蜡烛倾倒,引燃周围物体。四是香炉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如铜或铁质材料,严禁用木板制作。五是如使用木制供桌,应覆盖金属薄板或涂防火油漆,以防烛、灯跌落从而引起火灾。
(3)因地制宜的结合地域特点及文物古建筑不同的功能用途,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配备功能先进、机动灵活的消防器材。建议有条件的寺庙,可根据其建造规模和工作人员情况,建立专职或兼职“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员。在寺庙的明显公共区域,按2:1配置消防头盔、消防战斗服、消防靴、消防手套、安全绳、火灾现场逃生面罩、毛巾、手电、口哨、机动用水等消防器材的專用安全柜。
(4)利用信息平台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信息化社会,人人皆为自媒体,信息突发事件及敏感问题在第一时间就会以多种方式传送到国际互联络上,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时效性强,影响力大。在寺庙消防安全宣传方面,可以利用在出入口(检票处),设置LED屏滚动播放消防安全提示、大屏幕播放消防安全宣传短片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安全逃生避险知识,鼓励全民学会及时的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有效的降低寺庙的火灾发生几率。
近年来,寺庙作为群众信仰的朝圣之地、人类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寺庙的火灾防控工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建筑时间久远、改造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寺庙的火灾防控仍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寺庙的消防安全特性、火灾危险性和消防安全管理复杂性的研究,提供合理有效的火灾防控建议,才能为保护我国甚至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兵.藏区寺庙类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防护对策探讨[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6(03).
[2] 韩雷.基于FDS的古寺庙大殿火灾模拟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07).
[3] 李景泉.西藏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其消防措施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