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合强,孙新峰,杨创造,肖本斌,李国勇
(1.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2.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000;3.开封市兴达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开封 475000;4.河南粤禽农牧有限公司,河南 武陟 454950)
现代肉鸡具有生长速度快、 饲料转化率好及具有胸肉多、脂肪少的遗传特性,肉鸡遗传性能改进的优势对于肉种鸡的饲喂与管理造成挑战,因此,饲喂和管理都应区别于以往的做法,必须匹配鸡群的采食量和营养需求。 现代父母代肉种鸡具有较高的产蛋和产雏潜能, 如何通过营养获得较多的鸡雏数量, 最重要的方面是使种鸡获得最佳的营养摄入量,特别是能量和粗蛋白与氨基酸。一是通过性成熟前 (育成期) 的饲喂控制种鸡的体重、 体况, 该阶段的饲喂对产蛋率的影响非常重要;二是产蛋期的饲喂,对产蛋数量和持续性、受精率和孵化率至关重要。 获得最佳的种鸡生产性能, 应关注种母鸡和种公鸡的培育过程和精准的饲喂管理, 为种鸡提供全价的饲料营养并重视营养摄入量与需求量,且与标准进行比较等。
1.1 育成期 氨基酸摄入和平衡非常重要,它会影响羽毛的生长和发育、生殖道(7~13 周)、性成熟(13~19 周)时的机体生长性状、体重与脂肪沉积, 育成期的好坏决定了产蛋期种母鸡的生产能力。育成期氨基酸摄入不足或不平衡,对卵巢的发育及整个周期的产蛋率有负面影响;反之也不好,鸡只太瘦,胸肌和卵泡会过度发育。为体重目标进行饲喂而不是根据饲喂量目标进行饲喂。 我们饲喂的是一个鸡的群体, 鸡群均匀生长发育关键在于准确地饲喂鸡群,鸡群体重差异越大,其产蛋性能、死亡率、单体营养需求等性状的差异也越大,给饲喂管理带来很大挑战。 做出正确的决定需要良好的记录,不仅仅是想法,应付予行动每周监测体重和均匀度, 整个生产周期变异系数的目标是小于12%。
1.2 开产前脂肪沉积的重要性 适当的脂肪沉积是耻骨覆盖有脂肪(图1),脂肪沉积好有利于达到产蛋高峰和维持产蛋率的持续性; 脂肪沉积不足产蛋持续性差。 腹部脂肪沉积的目标是占体重的比例为15~20 周0.5%~0.8%、22 周0.8%~1.2%、26 周1.3%~1.8%、31 周2.0%~2.5%。 25 周最佳的胸肌比例为22%,这与产蛋的持续性有关。育成期提高脂肪沉积, 需要较高的能蛋比(>200),摄入较高的能量和较低的蛋白质(表1),达到相同的体重,饲喂量可能会提高5%~10%,采食时间越长越好,会有较好的均匀度和鸡群行为。育成期饲喂低蛋白饲料对体况和脂肪沉积的影响见图2和图3,对孵化率的影响见表2。
表1 能量蛋白比例
表2 低蛋白育成料对孵化率的影响
1.3 产前阶段 开产前是性成熟发育最重要的阶段, 如果使用低浓度的育成料 (代谢能10.88~11.09MJ/kg),建议使用预产料。提高能蛋比,增加体脂沉积,减少胸肌发育;平衡氨基酸,确保羽毛适当的发育;钙不能高于1.2%,否则会诱发钙抽搐症。脂肪沉积适当,羽毛发育相对较好,见图4。
1.4 进入产蛋期的饲喂 避免过度饲喂, 防止蛋重过大、蛋壳质量差、卵泡过度发育、双黄蛋多、增加腹膜炎和脱肛的风险、死亡率高。 建议在光照刺激后到5%产蛋率期间, 减慢加料幅度以避免代谢问题,否则代谢紊乱的发生会影响成活率。 关注肠道健康,使用较大的谷物颗粒(900μm)、玉米破碎颗粒、石粉(2~4mm),有策略地使用有机酸、益生素、有机矿物质等,最好联合使用;制定有效的原料质量控制程序等有助于肠道健康发育。
1.4.1 开产前饲喂考虑的重点(15 周后) 关注开产时鸡群的均匀度、 关注每天每只鸡的营养摄入量、 实际每天粗蛋白和能量的摄入量与需求量的比较、 实际累计粗蛋白和能量的摄入量与标准的比较,饲料分配时间小于3min,采食时间控制在1~3h。高峰料的饲喂应依据日产蛋率、蛋重及其变化、体重和趋势、采食时间、饲料能量水平、鸡舍工作温度、胸肌和脂肪沉积等情况决定(表3)。 避免突然增加或饲喂量过度特别是在加光后2~4 周。
表3 建议的高峰料量(代谢能11.72MJ/kg)
1.4.2 高峰后减料 高峰后脂肪沉积不足, 进入能量负平衡, 进而使用饲料里的氨基酸及肌肉作为能量生产种蛋, 其后果是没有足够的氨基酸补充肌肉和维持羽毛及产蛋所需的足够能量。 鸡群高峰后脂肪沉积不足和能量负平衡, 可能会使鸡群进入换羽过程。造成能量负平衡的因素有超重、营养不足、氨基酸不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能量摄入量不够、 饲料缺乏脂肪以及原料与指标不符、采食位置不足、采食时间短、饲料形状不合适、公鸡偷吃母鸡料、高峰后减料太快等。
高峰后小心过度减料特别是鸡群需要较高的维持能量需求或产蛋率高的鸡群, 提供足够的能量才能维持产蛋率的稳定。 产蛋高峰后种母鸡必须获得与标准一致的增重,增重不足,总产蛋重减少; 增重太快, 高峰后产蛋持续性和受精率将下降。产蛋高峰后不久,生产所需的营养量也达到最大值,虽然产蛋率有所下降,但总产蛋重仍继续增长。 高峰产蛋率一般在31 周左右达到,可根据连续5d 产蛋率不再增长作为判定。 32~33 周左右达到总产蛋重高峰。决不能让鸡只失重,给到高峰料量且产蛋高峰到达以后,随产蛋率的下降,为达到推荐的目标体重和限制过多的脂肪沉积, 需相对减少饲喂量。 高峰过后,总产蛋重连续5~7d 不再增长时开始减料, 通过控制体重周增长20g 对蛋重及总产蛋重加以管理保持良好的生产持续性。减料时间和减料量取决于开产时的体重和体重变化、日产蛋率及趋势、每日蛋重及趋势、总产蛋重趋势、鸡群健康状况和羽毛覆盖状况、环境温度、饲料能量和蛋白水平、饲料质地、高峰饲喂量(能量摄入)、采食时间变化、鸡群历史等。
每个鸡群的实际减料方法会有所不同, 为使种鸡场管理人员能够观察和建立一个适当的减料程序,产蛋高峰后准确监测体重非常关键,应对每日或每周体重及体重变化与标准体重的关系、每日或每周蛋重及蛋重变化与标准蛋重的关系、每日采食时间的变化等生产参数进行监测, 记录并制作图表曲线非常重要。
采食时间是指开启饲喂系统到饲料采食完的时间。 在高峰期,正常的采食时间为粉料3~4h、颗粒破碎料2~3h、颗粒料1~2h;如果采食时间多于或少于指示的时间,说明饲喂量可能太高或太低。此外,鸡场管理人员应定期触摸与检查鸡群,确保鸡群保持良好的体况状态,在温度适中的条件下,鸡群生产性能接近或达到标准且饲喂的是推荐的饲料,高峰减料的一般原则应按手册标准进行,实际减料应基于对体重、 蛋重和采食时间等方面的密切精准的监测;通常从高峰到淘汰,当减料量在5%~8%时可达到良好的生产性能, 研究表明,减料量大于8%,可能会对生产性能有负面影响。 减料通常在高峰后5~6 周左右开始, 如体重增长在产蛋高峰和35 周之间超过标准, 减料可能提前;逐渐减料, 任何一周内减料量都不应超过25.12KJ/只/d, 控制体重和蛋重的增长是首选,减料程序的制定应确保周增重20g/周左右, 并观察蛋重趋势且与标准比较, 观察体况、 采食时间变化、日平均温度变化等。
鸡群的生产性能高于手册推荐的标准, 可能会发生饲喂量及营养供给不足, 此时如果与标准增重相比,体重及蛋重增长可能开始减慢或下降,高峰后减料太快会对产蛋率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且鸡群也易出现脱毛与抱窝现象。 如鸡群的生产性能高于手册标准, 高峰后应少量而逐渐地减少饲喂量;高峰料维持的时间应适当延长,推迟减料时间及从35 周到鸡群淘汰期间的总减料量应减少。 必须密切观察鸡群的日平均蛋重、体重、产蛋率及采食时间, 特别是观察并记录体重与蛋重指标有助于判断减料是否正确。正常条件下,蛋重下降然后影响体重是饲喂不正确的先期症状, 之后会出现产蛋率下降。 对鸡群的每周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曲线,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鸡群生产性能的总体趋势, 每周记录数据不足以发现早期潜在的蛋重与体重等生产性能方面的问题; 如果营养摄入不当,几天之内就会发生轻微但重要的变化,因此建议分别测定、记录与监测日平均蛋重与体重,任何蛋重与体重出现衰退时能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鸡群的生产性能低于推荐标准, 则减料应加快。 对于这类鸡群如果饲喂量过多,会引起超重,生产性能维持不好及蛋重增加。 日平均蛋重、体重、 产蛋率及采食时间应密切监测以确定减料是否正确。 生产性能比标准低的鸡群从产蛋高峰到淘汰期间的总减料量应比高产鸡群多。 高峰后初次减料量可在2~4g/周之间或代谢能33.49~46.04KJ/周。早期发现潜在的生产性能问题需对日平均蛋重与体重进行测定、记录与监测。每天密切监测生产数据而不是每周监测, 以此发现是否由于高峰后减料太慢造成蛋重及之后的体重增长超过预期。
观察高峰后减料:任何鸡群如产蛋率较高、中等或较低, 每次减料后都必须仔细观察减料后的鸡群反应。如果鸡群产蛋率、蛋重或体重下降超过预期,饲喂量应恢复到上一次减料前的水平,然后在5~7d 后再一次尝试减料。如果蛋重或体重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且产蛋率维持不好, 此时下一次减料计划应提前实施。
减料与环境温度:与温度适中的条件相比,如果鸡群在夏天达到产蛋高峰, 应提早减料且减料要快。 然而,随环境温度的降低,饲喂量应重新评估并作相应调整以确保鸡群满足能量的需求。 观察鸡群的采食时间,掌握任何这方面的变化信息。羽毛覆盖差的母鸡需要更高的能量特别是在寒冷条件下, 如在低温和羽毛覆盖差的情况下没有对能量消耗进行调整,可能导致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尤其是在产蛋最后几周。
1.4.3 使用产蛋2# 或3# 料 产蛋期采用一阶段饲喂程序能获得较好的种鸡生产性能, 但需要很好的管理及关注更多的细节以控制好体重 (因为从开产到淘汰粗蛋白和氨基酸水平是不变的)。由于产蛋1#、2# 和3# 料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由高到低逐渐下降,钙逐渐增加,因此饲喂产蛋2# 和3# 料会更好, 能确保鸡群不会摄入过多的粗蛋白特别是赖氨酸, 从而更好地控制体重及适当的钙摄入量,有利于控制蛋重并提高蛋壳质量。可以把蛋重作为工具进行饲料转换, 转换饲料时注意要有一定的过渡期, 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饲料能量水平的变化, 要换算成相同的能量水平看具体差多少。 一般产蛋率5%~35 周用产蛋1# 料,36~50 周用产蛋2# 料,51 周至淘汰用产蛋3# 料,产蛋期采用的饲喂程序见表4。
表4 产蛋期普遍采用的饲喂程序
1.4.4 饲料配方策略 产蛋料采用较高的能量水平(11.72~12.14MJ/kg),后期能量水平不能低于上一期饲料。 父母代肉种鸡高峰期确保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24~25g/只/d。 35 周后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检测配方和实际数据,注意实际粗蛋白的检测结果。饲料厂需要严格控制饲料配方和原料成分。
采用公母分饲系统控制种公鸡的饲喂量是肉种鸡生产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单独给种公鸡提供饲料(不同的饲料配方、不同的营养水平)的效果并不是很明确,但可改进种鸡的受精率;给种公母鸡提供同一种饲料的方法被广泛采用, 但产蛋期使用公鸡料对于保持公鸡的生理状态和受精率有益处。如果使用特定的公鸡料,应在种鸡转到产蛋鸡舍时或光照刺激时换成公鸡料。 转换公鸡料时, 如果公鸡料的能量比当前正在饲喂的饲料能量低,应确保种公鸡的能量摄入量不能减少;公鸡料的代谢能水平为10.88~11.72MJ/kg, 足够的能量摄入有利于保持体况和睾丸大小。低蛋白、低氨基酸的公鸡料能防止种公鸡胸肌过度发育, 粗蛋白不超过10%~12%可防止精子质量差的问题(表5)。公鸡料的钙含量不能太高,否则会造成精子质量差。 同时饲料中适当补充维生素E 和硒对种公鸡的精子质量非常关键,应考虑使用螯合有机硒。种鸡对每天的营养摄入量做出反应, 因此饲喂程序及饲喂量必须与饲料营养成分互相联系, 特别是不同周龄鸡群对能量与其它营养成分的需求。经济效益与管理方法可能决定饲料营养水平的高低,但应避免营养标准的差异性。
表5 公鸡料蛋白含量对受精率的影响
种鸡饲料含有适当能量和最佳粗蛋白和氨基酸、适当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且饲喂策略合理时能有利于体重和蛋重的控制,以确保产蛋的持续性,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总产蛋数和合格种蛋数,从而提高雏鸡质量和后代的生产性能,同时为种鸡提供全价的营养能有效预防啄羽和啄癖的发生。
3.1 种鸡营养中能量是关键 能量需求是第一限制性营养,能量正平衡(摄入或消耗)=最佳种鸡性能, 能量摄入量不足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体况、产蛋率、羽毛状态或脱落、公鸡状态、睾丸大小、 精液质量等方面会受到影响。 肉种鸡在20~21℃(热平衡区域)条件下,产蛋高峰期代谢能需求为1.95MJ/只;当温度与热平衡区域(20℃)有差异时,肉种鸡能量需求应按下列方式调整,从20℃下降15℃, 每下降1℃能量增加25.12KJ/只;从20℃增加到25℃, 每升高1℃能量减少20.93KJ/只。密闭鸡舍因为有风冷效应,需要确定鸡舍的工作温度, 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时, 并不呈直线关系。
3.1.1 关注实际能量摄入量与需求量 并非只是饲料能量水平,还需考虑饲喂量,饲料粗蛋白或能量水平×饲喂量=实际粗蛋白或能量摄入量, 如饲料实际粗蛋白含量为16%、能量11.51MJ/kg,如果饲喂162g/只饲料, 则日蛋白质摄入量=饲料营养浓度×每天饲喂量=16%粗蛋白×162g/只=26g/只,比标准高(标准最高为24~25g);日能量摄入量=11.51MJ ×162g/只=1.86MJ/只 (24 ~25℃时 建 议1.84MJ/只),能量摄入量正好。 种母鸡摄入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生长和产蛋需要。环境温度变化造成能量需要的变化,与热平衡时比较,温度每变化1℃,能量需要改变1%。不同国家可能采用不同饲料原料的能值,它们之间都有差别,检查并维持自己数据库中的能值,这才是购入原料的实际值。产蛋高峰期肉种鸡应摄入1.95MJ/kg的能量和25g的粗蛋白(表6),如摄入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会导致种鸡超重、胸肌大、蛋重大、后期受精率和孵化率低、羽毛脱落;能量摄入不足会减少合格种蛋的数量(表7);粗蛋白摄入量低,影响蛋重和雏鸡质量;饲料中能量和蛋白应保持在合理的比例。
表6 产蛋高峰期达到标准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的饲喂量
表7 能量摄入不足对合格种蛋的影响
3.1.2 羽毛覆盖 羽毛覆盖差时应补充饲料,密切关注羽毛覆盖指数的变化。 羽毛覆盖差需要的能量也高(表8),若无饲料补充能量(不是理想措施)会导致掉毛或断毛现象(图5),停产超重。
表8 羽毛覆盖对能量需求的影响
3.2 粗蛋白和氨基酸 种母鸡25~35 周体重增长较快,其对过多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高度敏感(表9),易造成胸肌发育过度、脂肪沉积不足、蛋重大、蛋壳薄、暗纹蛋等。 蛋白质和赖氨酸摄入量越多,母鸡体重越大;可消化赖氨酸摄入多,母鸡胸肌发育占体重的比例大; 可消化蛋+胱氨酸摄入多,蛋重大。 育成料不能含有太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 粗蛋白应为13%~15%,否则早期组织生长发育过多。 鸡群因不同的功能而需要氨基酸,必须考虑所有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为了维持、生长和产蛋重(产蛋率%×蛋重)需要,取决于氨基酸对于维持、组织生长和蛋构成的需求。开始限饲前,育雏料配方需要最佳的氨基酸(表10)以帮助雏鸡有良好的开端,适当的器官发育。为控制早期肌肉发育,赖氨酸应避免太高;为了羽毛发育和生长,可消化蛋+胱氨酸应足够高。粗蛋白、蛋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高,蛋重大;蛋重大,蛋壳厚度会降低。
表9 粗蛋白对蛋重及孵化率和受精率的影响
表10 不同年代肉种鸡育成期饲料中氨基酸的重要性
3.3 钙的营养 钙是种鸡饲料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对种鸡蛋壳质量很关键,钙的吸收需维生素D,钙和磷相互影响且必须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比例,饲料钙水平低造成对维生素D3需求多以增加钙的吸收。钙含量低时要求维生素D 含量高,饲料钙水平高会增加饲料的pH 水平,影响磷、镁、锰、锌的吸收,过多的钙可能诱发磷的缺乏。 研究表明,在鸡需要钙形成蛋壳之前饲喂高水平的钙,会造成排钙生理反应以维持内部平稳(钙抽搐症)。钙的颗粒大小很重要,添加贝壳粒或较大颗粒的石粒(1g/只/d)有利于钙的吸收(表11)。 影响蛋壳质量的其它营养因素如钠和氯含量高会造成蛋壳畸形或破裂。
表11 30~36 周种鸡饲喂的石粒规格
3.4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种鸡育成料和产蛋料必须提供最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A 和D3是胚胎适当发育和雏鸡质量的主要维生素。 有机维生素D3和有机微量元素如硒、锌、锰、铜能增加蛋内的沉积和传输到母鸡组织及胚胎。
最佳的种鸡生产性能需要良好的体重均匀度,日常检查和良好的记录是关键,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就有什么结果;必须关注营养摄入量和需求量并进行比较,钙的代谢是蛋壳质量的关键,进入产蛋期及高峰后的饲喂主要在于饲喂管理。 肉种鸡饲养成功在于团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