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示范性环境建设及其设计学共建途径

2020-02-07 01:29王彦栋
设计 2020年23期

王彦栋

摘要:结合环境设计教学,通过对示范性景观环境的意义与举证分析,建立实施性的空间框架。借用类比分析举证的研究方法。针对高校中水系荒地等剩余空间的景观处理,将再生、互动、文化等因素植入到高校示范环境当中。以低影响手段适应高校的发展,达到环境树人的综合培养目的。

关键词:示范教育诉 求低影响度技术范围 启迪化环境 新环境设计学 学科共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12-0054-04

引言

环境面貌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教育属性用地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城市环境联系又有区别。在容积与利润的视角下每一寸土地的利用都有开发盈亏的意义,两者略有不同是城市性质用地强调的是土地物化及辐射价值,教育性质用地除此之外还具有的明显的示范启迪的意义。用地建设背景下,高校环境发展与城市面临的话题是“使用与土地的双向协调”问题,当物化利用从主宰型层面解脱出来后,对于使用的影响自然会过渡到“良性互动”的价值层面,成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作用的着眼点在人地关系的整体,这成为高校环境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示范性环境在高校中的意义

地方高校的位置大都在城市邊缘,用地的自然属性较好,学校用地内的设施、景观环境都可在教育诉求下成为明确的“示范性”场地,利用较为科学的环境建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环境的价值观。示范意义会把高校环境建设的实践意义放大,对于整体学校用地而言,高校环境的建设成为城市内部测试的实践平台,对学生人群而言,又成为传达生态启迪的校园背景,示范性的环境空间方式与营建思路为整体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高等教育是将教学与育人放在复合作用的平台下,在过往单一的课堂模式中向动手及体验环境转化,高校根本的理解是学习型的社团而不是课堂的简单概念,它应是多元化的,需在硬性观念上改变,这符合当代办学的主流认识。示范性的环境建立是以景观体验性环境为牵头[1],结合了低影响度的节约建设技术,通过高示范环境的建设,形成特色的环境教育场地,它的窗口特色是人本化的个性色彩而不是夸大的铺张性建设行为。示范环境结合了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的因素.相对于硬性色彩的教学更能影响与感化人,它的意义成为学生尊重生命健全价值观的前提,并最终达到培育健全人才的时代意义。

二、涉及重点与技术

(一)体验:高校公共环境中疏散与展示规模在基建中会占有相应的比例,基本空间会在占地规模上体现广场、交通疏导等用地范围,但在具体使用上用到比例较高的是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环境空间。除必要的运动场地外,较为突出的是社团活动与观赏体验等室外环境,这被称之为过渡空间规模,这些学生最为需要的空间环境成为其体验示范环境的最佳场所,在用地布局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感受成为示范环境建设的建造重点。布局考虑的层面可以从基础的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室外的交流环境,这可理解在放松情况下的社团体验及休闲娱乐等面积;其二室外的赏识性环境,这是环境因素下的生态参与及识别体验面积,侧重在绿地景观环境下;其三文化性体验环境,作用为环境因素下的行为规范及性格感召,所侧重的用地规模在公共环境下的二级用地出现,比如校园的过渡或缓冲面积。上述的空间环境明显会以第一视角下的学生使用出现,大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即使其未被重视,开发价值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群体成为明确的利益相关者.这种非物环境下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育不能做到的,比如建造学生使用的公园绿地,是为学生交流休息等服务,但学生用的不是环境的“物”而是环境物所产生所承载的作用与功能。这成为物到非物无形的转化,而背后恰恰是高校经营者倡导的“育人谋事”的终极目的。高校的环境建设归根基础是服务教育,显性的学校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与依附性,成为人本化教育的基础,相对于传统教育形式宽松自由的环境对人的教育启迪会更加生动。

(二)启迪:启迪意识会在环境教育下自然延续,利用适当的环境设施会成为目的明确的空间特征,启迪的主要方式常用体验与人文特征的形式来达到启迪的作用。如在局部环境的建筑及相关“装置”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2],文化特征的装置或是雕塑都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形体表现力,这就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景观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和视线停驻点。装置的形式这里不是抽象的艺术,结合了使用的功能落地会自然生动,例如遮阳与考虑安全因素的围挡等构筑物。装置可选用的材料内容丰富,除雕塑常用的材料以及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木、石、钢、玻璃、塑料等材料之外,对再生产品的利用,重组、拆解是装置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景观设计日趋注重生态环保[3],以及对原有资源再利用的趋势下,装置艺术无疑成为景观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的最有力手段。同时启迪化的景观空间还在参与互动中体现,比如利用校园内空地形成的经济种植作物,让学生在劳作中得到生态环境的启迪。

(三)技术范围:低影响通俗的理解是建造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付出较少代价取得人与环境共赢的局面,低影响的技术不在于建造的过程是否赏心悦目,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撇清几种惯用的行为,对于高校的环境建设一定是区别与社会组织型的,它不是地产化或者权利展现的场地,就技术而言低影响是环保方式的节约化的建设行为与生态行为,这成为建设价值的基础,并在所建设用地中广泛使用。

1.低影响度景观环境的形态内涵:景观的场地是由具象的景观缀块、路径廊道、基质等单元共同构成,分构形态特有空间意向,意向的场所又通过尺度与时空等因素塑造场地的生物(包括人)。这种相互关联的“交流”互为影响,但首要的目的应把场所的自然属性优先考虑,景观塑造行为的关键是一种生态干预过程,即利用干预的循环行为代替简单的干扰的破坏行为,在保证环境景观稳定的前提下,强调景观环境的异质性。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异质性越高,其内部生境的稳定程度越高,从而形成景观的多样性,稳定也就是秩序,通过秩序,景观环境也就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可见,异质性与景观美感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结合地方高校特定植被地貌,应从优化疏导环境与建筑的“主从关系”入手,利用场地综合形象代替模式化形式概念,最终形成特有场地气质。针对已存在问题(形象、功能)不应急于“改变”,应强化规控梳理,弱化或消除现有客观形式误导,它所带来的调整手法为局部的加减和点缀性提示。

(二)设计学关联

课程侧重的调整造成设计教学体系改变[5],地方高校中环境设计学是产品建构与景观学的统称,在环境艺术专业中属于高应用性专业,除建筑专业外环境设计学大多是专业方向而非专业设立,并与相关专业共同构成艺术教学平台,这样的本科模式特点是教学广度明显但教学深度不足,并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普遍的现象。例如从纯粹专业而言,作为舶来品的“景观场地学”因其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往往不能在本科阶段完全解决。现阶段的调整思路借鉴了“交互”的模式展开教学,以现有教学框架下的室内环境设计、场地规划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为突破,利用环境交互形成大的命题版块,所有专业教学作用服务于此,形成分类归纳的统筹式,最后作用于大教学板块,并在示范环境内形成反馈对答模式。教学方式形成对设计认知与科学逻辑间的自然过渡,并将原有相对独立的专业基础学习重新整合,打破专业限制,从兴趣体验、科学交互、身边实践上谈专业学习。新的教学思路不是对原有专业方向的否定及网红的链接,而是站在兴趣及学生实际出发解决设计认知及职业选择问题。在新设计学统筹下,以强调体验交互实践为特征降低专业学习难度,形成入门级教学模式,当在局部教学形成兴趣现象后,以实践团队教学解决学习深化,(参见新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图12)。

(三)设计学共建途径

设计教学结合了高校示范环境的建设契机,在教学目标中具体落实到学年安排中。基础学年解决图学及设计认识问题,主体课程以设计文化导论学为牵引带动基础课程[6],重点教学解释目的是在调研平台下的分析及培养建构能力。此阶段的专业不设立范围,室内外专业统筹同在此阶段,会延伸到第二学年中期,为方便达成教学目的,图学基础课中会加入一定比例的摹图教学环节及调研统筹等课程;第二学年,强化创意应用性思路培养,主体课程以场地综合学为牵引带动专业课程,例如种植环境、命题式空间设计等,重点教学解释的目的是在应用平台下达到由情势向功效解决层面的科学过渡。在此阶段内需教学团队达成共识,解决好形态与功效的双向作用意义,从认识上避免学生“简单拷贝设计模式”的出现;三学至四年强化科学的职业素质培养,主体课程以应用状态评价学为牵引带动方向课程,例如临建构筑、景观产品设计等,重点教学解释的目的是在实践平台下达到由应用落地向创意解决层面的过渡。在此阶段内由教学团队共力,以专业特长带领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基础,此阶段的校内实习与综合毕业设计成为重要检验环节。教学模式的年度要求强化了学生阶段学习的目的,帮助其建立以“环境交互框架”下自求知发展体系,并形成以学年为单元的教学发展模块。新教学思路的整合培养方向不变,教学与实践开展更加灵活生动,有利于形成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7]。

除此之外,作为综合类的地方高校区位特征明显,基建面貌与学生实际需求难免出现功能需求上的脱节,从供给侧层面需要找到教育与主动接纳的平衡,新环境设计专业在面对上述问题后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正如教学所提倡的“成长中办学”方式一样,利用教学与动手的互为联动概念强化感知教学,在以设计学为实际关联作用下,教学会以多切入点融入到实际的高校示范环境建设中。

结语

高校示范性的环境本质不是硬性宣教的环境孤立形式,利用人探究自然参与体验的本性,将高校环境放置在动态影响的平台,成为学生认知自然,启迪设计实践的有效途径。课堂与高校环境的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从体验认知入手,切实到调研,独立评价、审美互动等关联细节,破除了传统说教模式与实践互动间的界限,成为激发内驱动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的实践展开,高校示范性环境面貌不存在相同,只会是具有共性,在互动影响的基础上,地方高校的面貌将个性放大,成为当代高校展示办学特征的窗口。

参考文献

[1]祝遵凌.设计与自然生态[J].设计,201801(1):7

[2]李娜.公共艺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运作机制和手法探究[J].设计,2019,21(3):67-69

[3]崔艺铭.张帆.服务设计可持续发展观探析——以生态材料设计研究为例[J].设计,2019,14(3):99-101

[4]李洪海.孙宇驰.杨晓曦.设计工作坊教学中的团队合作研究[J].设计,2019,21(3)114-116

[5]牟彪.新升本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设计,2019,10(2)110-113

[6]石瑞.江苏独立学院设计专业基础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价值研究[J].设计,2019,21(2):108-109

[7]时迪.提升实践在设计专业教学中效用的方法探究[J].设计,2019,23(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