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制造院
制造院全面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开展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人适其值、人尽其才,助力制造院高质量发展。
“國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个国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聚焦国家需求,围绕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总体要求和集团公司赋予的五大重点任务,制造院2018年召开全院首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强院”战略并将“人才固本”工程作为党建“五项工程”之一,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使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关键因素。
选用管育:干部队伍高质量
优秀的领导干部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明确提出了干部工作“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建设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
“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二十字标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它明确了国企领导人员的政治标准、状态标准、能力标准、业绩标准和道德标准,构成了有机的、完整的国企好干部标准体系。这是制造院干部管理工作遵循的根本。
选什么样的人、从哪里选人?2020年,制造院给出了集中解答。结合院内实际情况,制订《制造院中层领导人员组织选拔实施细则》,规范选人用人程序和标准;发布《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管理办法》,拓展选才视野,打通干部身份转换通道。
用好干部,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让干部发挥其专业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管理优势,推动制造院高质量发展。2020年,发布《制造院中层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办法(试行)》,既有利于激发干部群体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中层干部领导班子凝聚力,也有利于科学评价其工作,让出类拔萃者脱颖而出。
干部用得好还要管得好。制造院切实将党管干部、从严管理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围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二十字”标准,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日常监督、考核评价、激励分配等方面制订了14项政策制度,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水平,搭建网络课堂,全力推进网上学习资源共享,使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切实提升干部管理能力。
制造院成立以来,不断推进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作用。培育年轻干部,打造干部梯队是制造院发展的关键一步。今年以来,一批年轻有为的骨干进入了干部队伍,他们让新的管理思想与传统积淀相结合,在岗位中历练、在实践中成长。
干部是制造院人才队伍中的关键群体,是制造院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之一,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有力支撑了制造院高质量发展。
生才有道:人才梯队高水平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优秀高端人才是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赢得人才,就是赢得未来。
“高端领军人才不断集聚、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组织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这是制造院近年来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
制造院努力“筑巢引凤”,让人才主动走进来。突破原有的“求职一招聘一求职”的简单模式,树立“人才客户观”——将人才看作“客户”,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做好招聘工作。从服务到宣传,把企业全方位“推销”出去,以优质的航空品牌吸引人才。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化竞争,做好校园招聘,让企业“后浪”奔腾得更有力量。让学生看到未来,企业才能看到动力。在校园招聘中,注重生源质量,兼顾学校、专业等方面,“双一流”生源不断进入制造院。今年校招宣讲会后便进行现场面试,直接与毕业生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
社会招聘中,除了打通招聘渠道,制造院更注重靶向寻访“高精尖缺”人才。2019年,院内专家、领导通过日常了解接触,推荐了若干成熟人才来院,这种人才推荐在实际需求、专业匹配、个人意向、待遇条件等方面都能够较为顺利地达成共识。2020年,制造院成立了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对非常之人,须非常之策”。从招聘到管理,给高层次人才更完善的工作待遇和生活保障,为其解决户口、安家等实际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让其安心、舒心工作。
培养制造院自生人才,激活自身“造血”能力也是激活人才队伍的重要环节。作为科研院所,制造院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职责。经过两、三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专业方向与院内发展契合度高,留住这部分人才,让其专业技能应用在自身岗位当中。
用国际化视野吸引和激励人才,用国际化要求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制造院与知名研究院、国内外高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为人才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每年制造院都派出几十名技术骨干去国外交流学习,不但能提高骨干的技术能力,更能培养其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
建立人才培养正向激励的通道。制造院搭建了“长、家、匠”分离的发展通道,促进各类人才实现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以岗位价值为核心,牵引员工关注价值创造与能力提升,实行岗位晋升动态管理机制,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所长,帮助人才取得应有的发展和荣誉,让职工、企业都成为最终受益者。
聚才有方:人才发展有潜力
在存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人才质量,发挥好人才优势,是制造院高质量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的关键是“人尽其才”,让人才形成集聚效应,在干事创业中发现、锻炼人才。
制造院认真贯彻落实航空工业《关于预防人才流失的若干举措》要求,主动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在思想引领、职业成长、激励约束、密切联系、关心关爱等方面综合施策,建立了“情怀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工作机制,统筹正向留人和风险约束机制建设。近4年因个人原因主动离职的员工,特别是关键人才和优秀青年员工数量逐年降低,目前未出现关键人才和高潜青年骨干员工流失的情况。
创新人才需要集聚,集聚对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具有明显正效应。制造院聚焦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升级,围绕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设立“去行政化”、扁平化管理的实验室和创新团队,为科研人才创建“沉浸式”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专心于创新研发活动。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充分赋予实验室/团队带头人薪酬分配权、考核评价权和用人建议权;实行模拟协议工资制,薪酬分配额度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多劳者多得,能劳者多得”。2019年,制造院本部修订了绩效工资二次分配指导意见,核心骨干员工的绩效分配在单位内部得到明显倾斜,相对有限的薪酬资源重点投向关键人才,极大鼓舞了核心骨干员工的斗志和干劲。在不同层次人才的收入方面,绩效二次分配已有明显区分。
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短期工资与长期回报并重,让员工工作更有动力。技术、管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不断完善,使科技成果产出、经营效益提升的直接贡献者得到“真金白银”的丰厚回馈,激发了全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造院关注人才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今年,主要领导以“一封信”的形式,针对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百余名关键人才的意见建议,鼓励技术骨干、青年员工结合本职工作踊跃“回信”交流,形成了组织与人才的良性互动,让人才的意见被听到、被重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目前,制造院结合院内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形成了100人左右的“技术指导老师名单”,实行青年骨干与指导老师的双向选择,不断优化改进“导师带徒”制,使青年员工感受到关心关爱,导师也能作为其工作的“后盾”,请青年员工得到专业领域方面专家的指导,更有利于其快速开展工作,消除青年员工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感与困惑感。
制造院聚焦国家发展方向,坚守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瞄准航空发展特色,人才固本工程成效显著。下一步,制造院仍将全面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开展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持续加强优秀人才引进,让人适其位、人尽其才,助力制造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