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倡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互动反馈技术要求人手一机,犹如遥控游戏,学生兴趣浓厚,乐意使用,为主动参与提供条件。“互动反馈技术——按按按”训练多为判断、选择,题中设计均为对立、混淆选项,具有挑战性,激发思维,引发探究;同学之间不同见解,又会引发争论,形成讨论,气氛活跃。学生通过遥控器真正参与进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保证了参与的广度——人人参与,而且保证了参与的深度——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可以随时修正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接下来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反馈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萌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按按按”的使用,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学生对于数学产生了足够的学习兴趣,慢慢地将学习数学变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会养成。
根据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奇等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我在讲《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刚开始出示题目:
题干:在操场上玩套圈游戏,排成什么队形最公平
选项1.长方形 2.正方形 3.三角形 4.圆形 5.其他
学生们畅所欲言,完全没有了以往数学课的死板,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先是选出自己认为最公平的队形,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在这节课讲完圆的特征后,让孩子们在从新选择答案,对圆的特点认识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了。
二、引发认知冲突,在互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巴尔扎克说:“问号是打开任何科学大门的钥匙。”在课堂教学当中,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讲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初步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出示课件:
题干:判断 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选项:1.是 2.不是 3.不能确定
学生用遥控器选择答案,教师先不解释答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认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认为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通过翻牌显示将学生分成两组,让这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结论找到支持的理由,学生在课堂上争得很热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刚才说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他特殊在哪呢?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的认识到长方形是四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三、在动手操作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四、在互动反馈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到:“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出来。”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认知冲突”,这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最佳状态。例如《分数基本性质》的练习环节,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题干:= 选项:1.对 2.不对
这道题,学生想的方法和我不一样,他把6/8、9/12 缩小成3/4再去找相同的倍数,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更充分的体会到了“相同的数”数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我会填和这两道题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并且更深入的理解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每个人都选出了答案,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统一答案,主动获取知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课上得到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信息反馈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好的进行教学调控,提高课堂实效性。学生在使用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能主动的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