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养老机构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长期照护现状

2020-02-07 13:30刘定刚王净蒋月萍况莹莹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性城镇养老

刘定刚 王净 蒋月萍 况莹莹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老年人口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却没有明显的增长,由于慢性疾病的影响,导致许多老年人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大大降低,需要他人专业照护。因此,对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长期照护现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精确掌握老年群体长期照护需求,更有助于政府精准施策,进而为建立长期照护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际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等开展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的城市养老机构,以65岁及以上神志清晰、能自主回答问题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发放28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8份(92.14%)。其中男123例,女135例;65~69岁38例(14.7%),70~74岁66人(25.6%),75~79岁61人(23.6%),80~84岁43人(16.7%),85~89岁33人(12.8%),90岁及以上17人(6.6%);户籍状况:城镇159例(61.6%),农村99例(38.4%);学历:小学及以下155例(60.1%),初中67例(26.0%),高中28例(10.9%),大专及以上8例(3.1%);婚姻状况:未婚13例(5.0%),配偶健在88例(34.1%),离异33例(12.8%),丧偶124例(48.1%);子女数量:没有23例(8.9%),独生子女48例(18.6%),2个72例(27.9%),3个59例(22.9%),4个及以上56例(21.7%)。

1.2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重庆市养老机构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状况调查问卷,主要结合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实际情况加以编辑而成,主要包括老年人一般信息、机构照护服务质量感知、期望照护方式、失能程度评估量表4部分。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照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机构层面主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评估;对照护服务的质量评估主要依据照护人员的态度、专业性、服务意识等。经相关专家的审议、修改,问卷信度、效度检验合格。(2)访谈法:主要对老年人照护者、机构负责人开展全方位的访谈,从政策、资金、人员等全方位了解机构开展长期照护的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失能程度及患病状况 轻度失能104例(40.3%),中度失能118例(45.7%),重度失能27例(10.5%),完全失能9例(3.5%)。慢性疾病数量分布:患1种疾病76例(29.5%),2种62例(24.0%),3种61例(23.6%),4种48例(18.6%),5种及以上11例(4.3%)。

2.2入住原因及照护意愿 入住原因:126例(48.8%)出于避免给子女造成负担,99例(38.4%)是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法提供照护,14例(5.4%)自愿进入养老机构,19例(7.4%)因为无亲人。照护意愿:169例(65.5%)倾向于接受居家照护,89例(34.5%)愿意考虑机构照护。

2.3照护服务感知评价 照护人员专业性:完全不具备6例(2.3%),基本没有92例(35.7%),比较专业138例(53.5%),很专业22例(8.5%);照护人员态度:态度恶劣6例(2.3%),态度冷漠例92例(35.7%),态度一般138例(53.5%),十分热情22例(8.5%);交谈频率:经常27例(10.5%),有时125例(48.4%),偶尔81例(31.4%),几乎不25例(9.7%)。

2.4照护服务需求 轻、中度失能老人对心理排解、康复指导需求更加迫切;重度、完全失能老人对生活照料更加迫切,见表1。

表1 不同失能程度老年人的照护需求类型(n)

2.5相关概念认知情况 83例(32.2%)从未听说过148例(57.4%)听过但不了解,27例(10.5%)比较了解。对长期照护体系看法:206例(79.8%)认为很有必要,47例(18.2%)认为可有可无,5例(2.0%)认为完全没必要。

2.6费用承受能力及报销情况 费用承受能力:完全不能承受21例(乡村17例,城镇4例),较难承受132例(乡村26例,城镇106例),可以承受94例(乡村48例,城镇46例),说不清楚11例(乡村8例,城镇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61,P=0.000)。费用报销情况:9例(乡村6例,城镇3例)完全报销,108例(乡村33例,城镇75例)部分报销,141例(乡村60例,城镇8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0,P=0.032)。对于经济状况的调查发现,乡村户籍的老年人在经济状况方面较城镇更差(χ2=58.109,P=0.000),其中非常贫困17 vs 2例,比较贫困38 vs 21例,一般43 vs 111例,富裕1 vs 25例。

3 讨 论

在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疾病慢性化、健康服务破碎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国家及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但由于我国的长期照护服务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政策落实与标准设置均不完善,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

在重庆市乃至全国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大背景下,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激增,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深远意义,政府部门相继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实施意见》等文件〔3〕。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省市应当以相关意见为指导,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全面考虑保障水平、筹资机制、待遇给付、服务供给等方面,探索符合市情、省情的制度模式。

科学的评估标准是减少照护资源浪费、有效控制照护费用的根本,是后续照护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首要环节。轻度、中度、重度、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当前我国仍缺乏较为权威的评估标准,主要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失能程度评估,忽略了老年人群内部的异质性;且对现有评估标准的落实不到位,多数机构以经济水平来衡量失能老人〔4〕。加上政府部门缺乏前期规划配置,导致同一区域内出现长期照护服务同质化,由此导致照护需求错位,照护资源浪费。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前期不仅要做好区位照护资源配置,更应该落实评估标准,根据老年人实际失能状况进行严格分级;同时可考虑将失能程度作为考核依据纳入相关费用报销,真正实现供需匹配。

重庆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民众经济消费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人们对长期照护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单一的照护模式已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当合理规划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探索居家、社区、机构等多层次、全方位照护模式〔5〕。如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各种社区组织较为发达,群众的养老思维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更容易接受多元养老模式,可积极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发展日间照料病房、上门服务等形式;而在欠发达的区县,可依托村委会,推广机构养老、安宁院、五保家园等照护模式。

长期照护服务的基础在于照护队伍,而照护人员专业性高低决定了照护质量的高低〔6〕。当前我国照护服务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性,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是提升专业性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我国并未形成一整套照护队伍的培养模式。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着力改革和完善教育培养制度,采用分类、分层培养模式,逐渐引导一批人从事长期照护工作,在各类医学护理院校及技术职业学校设立照护专业,注重老年照护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扩大非专业照护队伍的建设,可考虑将社工、志愿者纳入照护体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养老照护人才,更好为老龄化社会服务〔7〕。

当前重庆市养老机构照护人员年龄偏大,专业性不足,文化素质低,且主要为中年女性。机构前期招募照护人员困难、专业技能较差,加上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忽视对现有照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导致照护人员只能凭借个人既往生活经验去提供日常生活照料,而缺少对老年人心理、康复需求等方面的关注〔8〕。因此,相关方应当尽快建立机构内部培训考核-社会培训考核-政府考核的全方位培训考核体系,将对长期照护机构的考核纳入年度考评之中,从照护人员的准入、考核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同时,政府及社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并纳入考核体系,以提高照护服务专业性。

近年来,重庆市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预期寿命明显增长,但健康预期寿命增长并不明显。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800万人,超过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3%。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最主要原因〔9〕。基于此,政府、社会应根据城乡老年人认识水平不同,通过多种民众可以接受的方式,举办政策、健康讲座,提高民众健康保健意识。同时,针对城镇、乡村老年人制定一套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做好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治疗,降低或减轻老年人的失能率,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10〕。

猜你喜欢
专业性城镇养老
养老生活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文化边城镇远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