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东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精神引领者,班级能否走向班集体,班主任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通常将班级管理的过程简称为“带班”,它关系到班主任的诸多技能,包括思维定位、活动设计、主题班会召开、干部培养、班级文化建设,等等。作为班主任,掌握这些技能,并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发挥,就是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需要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是认识概念的核心逻辑。其中最关键的是“怎么做”,很多班主任都困惑于此。大多数班主任遇见问题,通常只会想“是什么”,但实践却更需要“怎么做”,这才是班级管理的技能。
班级管理的主要技能有以下12项:思维构建、逻辑对话、体验活动、干部培养、文化建设、集体影响、个别案例、目标定位、主题班会、家校携手、课程作用和表格管理。
班级管理技能培养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呢?从源头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分为3个层次,一是技能的提升,二是价值的探寻,三是艺术的融合。其中,最关键的是技能的提升,当一个班主任在基本技能上获得提升的时候,他将看到技能背后的行为价值。最终,也将为教育艺术奠定基础。
今年,我们将会围绕“班级管理技能”这一主题,从各个角度探寻班级管理技能的核心意义和提升方法。
很多人对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做法坚信不疑,即使教育出现了问题,他也会认为是学生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缺失。
在班主任工作中,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清楚。我们之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固执,是因为自己站得太低,看不清问题,所以才会判断错误。
思维构建就是对问题的逻辑分解,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的模式。一般说来,班主任思维是为了寻找现象背后的“为什么”,看清推进问题的动力,为解决问题找到有效的方法。
班主任面对问题,需要构建多样化的思维,如核心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比较思维、创新思维等。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思维形式。但是,过多的思维方式也会使工作方式变得杂乱。另外,并不是找到问题背后的“为什么”,就一定可以解决问题。有很多时候,问题分析了,但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原因在于分析的时候,原因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
在现实中,我们一般重视3种思维:结构思维、因果思维、逻辑思维。结构思维是以分类思维看见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不同。因果思维是寻找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看见事物相互之间的影响。逻辑思维是针对事物内容的分析和综合,从抽象的设计到具体的手段。现实中,这3种思维对班主任的工作影响很大。
结构思维:我和谁站在一起
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有3个组成因素:教师、学生和问题。把谁和谁放在一起,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效果。
很多班主任遇见问题的时候,總是会找到孩子,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要怎么解决。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有时候还会让问题恶化。
人的结构思维的具体表现为我和谁站在一起。也就是说,到底是和问题站在一起面对学生,还是和学生站在一起面对问题呢?看起来很简单,却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和问题站在一起面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满眼都是学生的问题。此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学生的不好,学生所有的努力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被忽视。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努力也有失误。我们如果将注意力放在失误上,就会忽视努力,就会忘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只关注他的失败。譬如,在一次拓展活动“人体浮桥”中,孩子们要从同学肩膀上扛的木条组成的“浮桥”上爬过。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不小心晃了一下受到了严厉的批评,那这就是典型的老师和问题站在一起,这个过程中,没有人看到孩子的努力,没有人看到孩子的付出和几乎支撑不住的坚持。仅仅是因为晃了一下,就否定了所有的努力,也否定了这个孩子的未来。
另外一种是和学生站在一起面对问题。在遇见问题的时候,和学生站在一起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表现为: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先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对学生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经历上,我们会看见学生的行动,看见学生的努力,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失败,到底有多少种原因?这时,思维的重点不一样了,从原来单一地看问题,到现在综合认识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的方式,更是思维的直接表现。
所以,结构思维主要表现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和谁站在一起,这也决定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够合理有效地抓住问题核心。
因果思维:我站在问题的哪个方位
看一个问题有3个角度:问题本身、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问题本身是“是什么”,是问题的内容;内在原因是“为什么”,是问题的形成原因;外在表现是“怎么办”,是问题的解决办法。
影响问题的主要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班主任站在哪个角度,就代表了自己的思维重点。“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因果思维,“为什么”是“因”,“怎么办”是“果”,站在谁的角度,代表了重点在何处。从逻辑上来说,“因”决定了“果”,“果”反映了“因”。解决问题从“因”入手,才能看见“果”。
但很多老师遇见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办”?这就是站在“果”的角度,想要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能钥匙,总是站在“果”的角度,是因为班主任的功利心和对问题的认识偏差。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立于“因”,遇见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那么处理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到底有多少因素导致问题产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它是否决定了整个问题的发展?这个原因反映主体的正向动机是什么?根据这样的动机,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这个推理过程,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原因,更是在此基础上的方法。这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就是因材施教。站在“因”的角度,我们会看见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因果思维中,重视“因”,就会分析问题的原因,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重视“果”,就会只想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因果思维中,立足于“因”还是“果”,直接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效果。
逻辑思维:我要抓住哪一品质
我们期待一个孩子是完美的,于是我们基于完美,着手于每一个角度。但是,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达成目标,反而让过程更忙乱。
原因有二:第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综合过程,是各种品质的组合,但是各品质之间有联系和影响,哪一种品质是核心品质,就起决定作用。第二,不是所有的品质都是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培养的,有很多的品质在成长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而生成。所以,确定品质体系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品质是教育有效的关键。
逻辑思维就是判断教育过程中现象和结论之间是否吻合,结论的得出是不是立足于对现象的分析和认同。当现象能够与人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吻合,能够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够呈现学生喜欢的方式的时候,结论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同,这就是逻辑。
教育的逻辑分成3个部分:一是我们要知道培养哪个方面;二是要知道培养的立足点是学生的成长品质;三是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譬如,培养孩子的八大品质:反思、目标、计划、专注、帮助、自信、主动、坚持。真正的逻辑思维就是在品质培养中,基于3个步骤:第一,确定八大品质的逻辑关系。这可以分成两个维度,一是行动,二是态度。目标、计划、反思、帮助属于行动。主动、坚持、专注、自信属于态度。在行动中,目标是关键;在态度中,主动是核心。第二,建立品质之间的逻辑。我们锁定了主动和目标,那么在实现目标计划的过程中的帮助和后期的反思就确定了,在主动的态度下,专注和坚持将会推动学生走向成功,并建立自信。第三,确定目标和建立主动态度,二者中,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3个步骤环环相扣,这就是逻辑。逻辑思维将会使教育过程最优化,提升教育过程的效度。
在思维中,重视逻辑,就是寻找教育中各个因素的关系,整合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期待教育的发生。逻辑思维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逻辑性,更是教育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