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聪
本学期,我接手了这样一个新班——由原来的一班和部分二班学生合并而成。因此,在开学初我就遇到诸多的班级管理问题。
那天上午的大课间,已经连续上完两节课的我坐在办公桌前,正拿起水杯准备喝口热茶时,班上的女生小郑突然跑到我面前“投诉”:“林老师,班长处处排斥我们原来二班的同学。班长说原来一班的同学都能服从管理,就算老师不在教室,班级的秩序也能有条不紊,可自从二班的同学加入,班级就变得一团糟……”
一个由不同班级的学生组合而成的集体,同学之间不亲密很正常。但我万万没想到,他们之间竟会形成两大派别。
小郑的话让我备感忧虑。我必须尽快消除这一不和谐因素,让这两拨人聚合到一起,拧成一股绳。于是,我打算先听听班长怎样辩解。谁知,班长却言语坚定、神情坦然地说:“我并没有指名道‘班,更没有区别管理。”我立马转向“原告”小郑,只见小郑神情慌张、眼神飘忽,这是心虚的表现——看来,这次是小郑言过其实了。
不过,我没有正面批评小郑。她故意夸大事实不假,但这件事提醒我,原来二班的同学心里或多或少对新班长、新集体有抵触情绪。这时要是将他们的诉求“一棍子打死”,势必让他们口服心不服。所以,我当场只说了一句话:“不管你原来是一班,还是二班,只要现在同在一个班级,我们就是一个集体、一家人,谁也没有特权!”
这算是暂时缓解了两拨人之间的冲突。不过,想要让两拨人和谐相处,就得为他们提供增进彼此之间情感与交往的机会,从而形成新群体的凝聚力。
正巧,学校要举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我便以集体的名义让他们组合、协作,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而小郑和班长两人,我把他们安排在同一小组布置一面班级文化墙。如此一来,极不融洽的两拨人必须为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事情也在朝着我想要的结果发展。虽然他们在此期间还是会因为某個作品能否上榜产生争议,会因为某张图片是否合适意见不合……但我无条件相信他们,并鼓励他们自己处理。
待到作品完成时,我私下询问两人对彼此的看法,他们已经不像原来那样针锋相对,反而对彼此的才华与能力大加赞赏。这,就是群体的魅力所在。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也如法炮制。比如设计“一对一”“一对二”的辅导模式:一个学习优秀的同学辅导一个或两个基础较差的同学,根据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单,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才能“打卡”放学。我将原来没有交集的同学(尤其是原来不同班级的同学)捆绑在一起,增进彼此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当然,要想吸引所有同学积极参加,也得适当加入辅助条件——奖励机制。当被辅导的同学进步5分以上,两个人将同时受到奖励,奖励的方式因人而异。如此一来,孩子们的目标更一致了,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半学期过后,我再也听不到同学们口中提“原一班”或者“原二班”,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投诉、报喜,孩子们脱口而出的都是“我们班……”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西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