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棋辉
摘 要:五大发展理念指引着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的发展与跨越,这五大发展理念在具体层面上有不同的指向,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整体。其中“开放发展”理念既可以溯源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市场的论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又是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做出的历史性判断。开放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将可持续融入世界经济,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五大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2.009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部署和领导人民群众为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每当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条件下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时,党对于发展理念及时作出调整和紧跟时代的更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党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其内涵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展开是同步的,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扩张的结果。这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人们的交往扩大到全世界的过程。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繁荣稳定息息相关。从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以苏为鉴,开始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到习近平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的经济经历了初期的顺利和“十年”(1956年至1966年)的曲折,再到低潮,最后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其中既有发展任务的更替,又有发展理念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后,为了实现赶超式发展、新的跨越与实现更加优质的发展,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加大,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总结既往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及时调整政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指导,为规划的“十三五”规划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撑。
2003年10月14日,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被正式提出。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这是对以往的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贯提法的一次变革,它的意义就在于它折射出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层次内在变化。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发展理念的一次创新和对新形势下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
2 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对于发展问题的科学考量和集中体现,发展观作为各国面临的共同的课题,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近代由于闭关锁国导致被动挨打,保守僵化和封闭落后带来贫困、落后以及国运衰落的命运警示我们:开放是符合时代特征和全球发展大势的选择。
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是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的,在具体的层面上各有所指,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环境、发展策略和发展目的等方面对发展做了规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协调,发展的现实环境是开放,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归宿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1 发展动力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这不仅是因为只有专注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科技的原创能力,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也关系到能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领先的地位。
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既是历史条件的变迁使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创新的重要意义毋庸讳言。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开放单独作为一个发展理念。
进入21世纪,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经济创新、工业创造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于新兴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扶植和培育,如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网络、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以此来应对国家间的国力的竞争和力争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作为一个“大而不强”的工业大国,面临科技原创能力不足、部分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成为引领世界工业和科技潮流的后起创新型工业大国,仍然需要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机遇,迎难而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党号召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
协调是各要素之间有序的优化组合,目标是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对于诸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都起到指导作用,是实现这些发展战略具体路径时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也是为了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等问题而提出的对策。
2.3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是为了破解我国发展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建设一个绿色、美丽、富饶的社会,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也启示我们: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而应该统筹发展,对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人口超载等发展中的问题,理应提早规划,合理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
生态环境问题的减轻,生态污染事件的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逆转,人民才能看到更蓝的天、饮用更清洁无污染的水,才能达到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大面积减少、草原更加绿、森林植被更加多、动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等目标。在工业“三废”排放达标后,发展循环经济和利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4 开放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难以逆转,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开放发展,就是既坚持“引进来”,对外扩大、开放中国的市场,便利外资的投资和贸易,又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
共享是为了破解我国发展中分配正义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 开放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40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党不断探索开放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在长达40年的历程中,党积极在全国部分区域试点后总结,并加以推广,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的同时,始终把目光聚焦先进的国际化企业和全球化程度高的市场,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技术,立足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3.1 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开放道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扩大范围和不断深入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开放水平和开放程度较低,开放处于起步和探索时期,贸易往来局限于单一的方式和局部双向的程度。后来,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上,更多强调“引进来”,开放的领域和政策较保守。在今天,中国有实力在更多的国际事务中发表看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庞大,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看,所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新思路尝试进一步加大开放深度,提高开放水平。
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将采取更为积极的开放政策和措施,促进国家各领域联动开放,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消除以前的一些限制不仅使我国开放的领域更加宽广,而且必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也将拉动中国经济更平稳地增长。
3.2 开放的目的和手段深刻变革
开放的初期,国家经济实力较薄弱,经济发展速度亟需加快,对外开放的方式主要采取分步骤、分层次的形式,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方式和外资等手段,加入国际竞争当中,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整我国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在实现从国际分工链条上的上处于低端的一环向中高端的升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央制定了一大批改革的具体目标,以更好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3.3 开放发展战略的变化
开放战略的定位由“关键一招”到“关键抉择”的转变,表明开放发展理念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宽广,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以互利共赢的合作者的姿态推动世界秩序有序向前发展,必将构建更合理、更完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 开放发展的现实意义
4.1 建立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发展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也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与国际的依存日益明显、互动日益频繁。如何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建立外向型的经济,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分量和经济总量在全球所占的分量,这既要求政府坚持
开放发展的理念发展经济以达到努力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要求规避全球市场的经济、金融风险,筑好本国经济的防风堤。
4.2 中国经济将“可持续”融入世界经济
“开放”理念主张联合世界各国,构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各国共享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利益,各国都可以在中国投资和办厂,可以互通有无,可以在宽广的众多领域进行国家间、政府及组织间的经济合作、政治交流、文化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会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内的各国人民。中国政府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经济与全世界融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
更高水平的开放意味着推动国内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向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格局更加合理的目标迈进,最终达到民富国强、社会和谐有序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4.3 推动优化产业布局
“开放”理念顺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引领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经济实力的增强有赖于产业布局的优化与升级改造,新兴的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仍然需要各国高科技企业互相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推动技术的变革与产业集群的形成,从而让各国经济保持增长,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4.4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抉择
从农业时代的互通有无,经商贸易,到工业时代的海外开拓、国际化大企业的诞生,再到现代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对外开放无不是各个大国获取经济利益、扩大国外市场、增大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对外开放极大地便利了各国在中国的投资、贸易、经营和交流,也造成了多样文化的传播。世界经济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整體,我国的经济越是融入世界经济总体的发展布局当中,就越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谢剑辉.论五大发展理念整体性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文史研究,2018,(3).
[4]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1).
[5]王倩.浅析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D].天津:天津大学,201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王联辉.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指向[J].理论视野,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