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国栋 沈婷莉 顾冰清 费凡 滕开升
[提要] 上海冷门遗产文化的开发问题在商业信息化时代逐步暴露弊端。本文以典型冷门文化遗产——上海练塘镇为例,旨在分析总结其冷门原因。其涉及居民文化旅游资源,核心缺陷包括个性相似彰显不足、文脉突显缺乏新意、氛围营造无心支撑。调研还表明:唯有强调现存冷门文化的差异性特色,将本真性、自然型、商业化三位一体齐发展战略纳入反哺文化的范畴中,方能妥善处理好旅游资源的配置,为冷门遗址活力激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化遗产;练塘古镇;冷门原因;“三位一体”开发
本项目受到“2019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建设经费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8日
一、前言
在新时代,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合理的旅游开发被大家所重视。上海冷门文化遗产的巨大潜力未被发挥,而文化软实力当然亦需提升,因此尽力避免“旱的旱死”是时代所趋。以江南古镇文化为代表的冷门遗址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其产品或服务势必要越发深度化与多样化。
二、冷门文化遗产经验分析
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长期软实力发展较为不利,故亟须各种形式上的“拯救”措施。国外一部分较早采用法律保护,如“遗产日”,拉动文化内需,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度亦较高。国内关注点主要是文化遗产项目,体现的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文化宣扬与传承,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探索其生存状况,上海之中一部分呈良好态势,其余仍为冷门状态,绝大多數市民对相关法律法规仅略知一二或纯粹小白。但对于旅游景点(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中存在的人流量较少的文化遗产调研较少,映射出公众态度不够积极,且氛围渲染不足。实践上同国外差距犹存,尚未成熟。就上海而言,旅游开发及展示的经济效益、文化影响力能促进良性循环并优化整体文化环境,因此激活冷门文化景点的活力,打响其“品牌文化”变得尤为关键。
以中国超一线城市上海的青浦区练塘古镇为例,它是比较特殊的冷门文化遗产,较多店铺“关门大吉”,甚至废墟遍布,建筑垃圾积聚随处可见;另外,部分景点可供游人前往参观,尤其是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伟人足迹馆,具红色性质,是大批人员进行党建活动的必经之处。平时游人稀少,适逢数支党员队伍到来,恰是为之宣传的有效途径,兴许减弱了些冷门之感,吸引了一批游客前往参观。
三、问题反馈——着手练塘镇
练塘古镇地处郊区青浦西南,历史悠久,三国时为东吴周瑜操练水军之地,对练塘镇,多数人第一印象是“共和国掌柜”陈云的故乡。近年来地铁17号线通车,前往东方绿舟、朱家角古镇的游客数量有所增加,然而练塘古镇依旧没有改变其“凄清之景”。不禁深思为何提及上海古镇,七宝、朱家角、南翔、枫泾位于前列,而练塘古镇被人忽略。排除地理位置的外生因素,并发现公共设施并非极其陈旧,经实地调查之后,主要从以下三点阐述:
(一)个性的挖掘尚需加强。对于城镇,如果把江南水乡文化的旅游开发局限于古镇的景观观光资源,那么一定会引起绝大部分古镇的特色雷同。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是最大的不足。对于练塘而言,陈云故居的独特历史意义,景区内虽有算盘文化馆、评弹艺术馆、伟人足迹馆、领袖铜像馆配合陈云纪念馆的建设,但是其客流量远不及陈云故居。较多游客游览陈云故居后就选择“打道回府”,因此当下练塘虽有遗迹,亦有可追溯的历史名人,但是多数展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异常可惜。
(二)古建筑的文脉并未凸显。古镇民居重重叠叠,大量建筑群保存完好,江南风俗也保留较好,体现了平安悠长的生态意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传精神,通过将此类遗传信息解码后,可得到较强的历史解读要素,从而极大地提升古镇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内涵。练塘古镇与其他古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老房子虽有保存,但无论是建筑还是房屋所有者的社会影响没有得到体现,古镇中只是把历史建筑加以展览,对游客吸引力不大,因为其他古镇的历史建筑也是如出一辙,也就是在体现练塘古镇的文脉方面缺乏新意。
(三)景区旅游氛围的营造还待优化。尽管物质景观对表现古镇风貌中有突出贡献,但景观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氛围,仍应该在古镇的旅游开发中显示地方文化的点滴,譬如人情世故,以达到整体和部分的互补与协调。寻访可知,处于景区开发初步阶段的练塘,各类商铺还未开发,以致无法满足心中对练塘地方文化土特产的期待,如熏制菜系、腌腊制品无处可寻,走在景区里涌起的消费欲望无法消化。无食不欢,资源利用步入空白“陷阱”,而开发日渐困难。
练塘镇最热闹的节日当属于练塘茭白节,会为练塘古镇带来一定的客流量,但是近年来举办茭白节的场地,离练塘古镇有一定距离,且茭白节的火热只持续7天左右,闭幕式之后又归于平静,无法从根源上减轻其“冷清”之感。
四、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上述所谓冷门景点,本该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丧失了本该属于它们的价值。就练塘古镇而言,需要考虑在开发资源时如何做好统一规划,如何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让其能被现代生活理念所接受。如何予以改变,主要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本真性。保持本真性,即练塘“原汁原味”方面,需留存延续遗址完整外观风貌,尊重顺应住户生活习俗需求,不能大动干戈拆建。然而,景点的原生态保持程度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其冷门程度,相对而言,多数冷门遗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并且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这时,引进商业的边际收益势必大于经营状态对本真性影响的边际成本,因此,从根本上改善冷门现状,即以商业化创建为导向实施完成过程中,同时协调好对风貌、遗迹等保护即可。
(二)自然型。从自然环境优化角度出发,结合现状清理无用建筑(指于总体规划几乎无任何效用),重建绿地广场,促进郊区污染整治,扩大正外部性效应。古镇一般有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优质的自然环境对内对外带给社会正的净福利不薄。此处政府应在修缮、维护工作上予以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冷门资源的优化配置。古镇的“原味”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从“自然型”能进一步促成“本真性”的延续角度看,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资源物质基础。
(三)商业化。完善、修复、改建部分建筑功能(以商业性质为主),使游客不以参观为单一目的。相关部门应适当批量引入商铺发展经济,亦可集中在传统商业区,令陈云故居地带附近的商业小街与该冷门景点沟通合作,起到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愈发满足人们的游览需要,力争取得景区、商店、游客“三赢”结果。考虑到古镇的原生态保护,政府须介入主导,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机制,应规划落实投融资策略,并增强其监督管理职能。政府对相关合作企业的支出补贴应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造福社会。笔者认为,要突出特色产品,充分展示物质和非物化诸要素融合,其中,当地食品是中心需求,建议先大力发展,其刚性较其他各类大。
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当下,冷门文化景点要秉承“开发为主,保护为辅”政策。当然,在冷门文化遗产开发环节上,首先,政府要将古镇旅游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极致,同时需一定保护性规划。协调古镇的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特色资源打造品牌,建立文化体系。练塘可以因地制宜,不遗余力发展绿色种植业(如茭白)等周边产业,展示独有的江南文化,在商业化进程中尽可能采取电子商务一体化战略以刺激拉动文化需求。其次,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必须正向反作用于冷门古镇特色旅游建设上,长远地树立形象,亦即反哺文化,其意味着不能单一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是要注重整体环境,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考察历史古镇的自然、社会等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关于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应在商业化与本真性之间寻找均衡位置,江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古镇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同步,不可偏颇。商业化在本质上应独立于本真性,即不可对古镇的原生态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不能削弱文化内涵,而需根据文化特性合适定位并突出本土特色。因此,练塘古镇应先贯彻资本运营模式,而在实行过程中调整保护对策。
練塘古镇热门化措施难免会与江南古镇多有雷同,故要科学地开发冷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收获冷门古镇发挥出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之为例,要注重城市个性的挖掘,追溯历史“名人系列”,修复梳理遗迹;要注意景观建设中文脉的凸显,激活传统文化内涵,使古老的建筑结构中古朴日常生活起居彰显多元丰富;要进一步营造江南古镇的特有氛围,着重塑造“流水、人家”文化品味。要注意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其大多欲远离城市的喧嚣,在提升观光趣味、增强吸引力上要做足功夫。另外,基于党建基地的特殊定位,陈云故居是上海红色基因的传承处,切不可同其肩负的使命脱钩,而是应与海派、江南文化创新融合,追求集聚效应。软、硬件配置要时刻、处处嵌入文化景观,铸造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共同繁荣昌盛,有机结合市场需求,坚持本真性、自然型、商业化三位一体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波.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几个问题——以上海市练塘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0(10).
[2]金凤霞.古镇的保护性规划与开发研究[J].智富时代,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