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公健
摘 要:从1853年(咸丰三年)曾国藩得到咸丰皇帝的旨意,夺情出山组建湘勇,到1857年(咸丰七年)回湖南奔父丧整整五年,在此期间有长沙练勇时的遭人排挤;有靖港之败时的受人白眼;有江西受困时的屡战屡败,总的来说曾国藩这五年过得并不顺利,甚至在离开江西后引起全国的非议,在江西的受困被人视之为湘军的彻底失败,曾国藩则被视之为临阵脱逃的懦夫,但无论如何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湘军,就这样不尽如人意地在曾国藩的手上诞生了!
关键词:曾国藩;湘军;太平天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1.070
1 创建湘军
湘军刚刚组建的时候,其实还不能被称之为湘军,而应该称之为湘勇,主要是因为曾国藩怕遭到朝廷的忌惮,湘勇改称湘军那已经是曾国藩第二次出山后的事情了,所谓的湘勇其实就是团练,说到清朝的团练这个要追溯到嘉庆年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当时为了对付白莲教,四川和湖南等地都建起了民兵组织,这也就是清朝最早的地方团练,那时候的地方团练的规模都不大,一般都维持在两三千人左右,多的也不会超过万人,但这却是清朝最早的地方武装力量,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不断演变也不断地壮大,直至后来出现了最为黑暗混乱的军阀割据。
咸丰二年太平军兵围长沙城,在巡抚张亮基和提督鲍起豹的带领下,长沙城全民皆兵经过81天的苦战最终击退了太平军保全了长沙城,虽然这次长沙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但绿营兵腐败不堪、战斗力低下等问题也暴露无遗,而这一切全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并且引起了他深深的忧患意识,这个人就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在长沙城统筹全局,最终击退太平军的左宗棠,正是在他的提议下,朝廷才决定让曾国藩夺情出山开办团练,但朝廷并没有对曾国藩寄予多大的期望,只是希望曾国藩的团练能够辅助绿营兵负责长沙城的防务,兵员数量也被限定在2000人以内,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曾国藩开办团练并没有我们后来想象中的那么临危受命,那么受朝廷重视,湘勇只是全国九省团练中的一支罢了,而曾国藩不过是全国四十二个帮办团练大臣中的一员罢了,只不过曾国藩这个团练大臣和别人不同,湘勇和其他的地方团练不同,那么有哪些不同呢?
湘勇和其他团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各级统帅大部分是由书生而且是品学兼优的书生所担任的,像曾国藩、罗泽南更是名满全国的理学大师,所以湘勇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政治信仰的军队,曾国藩并不认为平定长毛之乱是一次简单的平叛,而是一场誓死捍卫名教,重建纲常伦理的伟大事业,他自己更是以一个卫道士的身份自居;湘勇和其他团练的第二个不同是,军纪上的严明和军令上的令行禁止,这一点是很少见的,甚至是清朝建国200年间很少见的,而军纪的严明正是军队战斗力的第一保障;湘勇和其他团练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湘勇有自己的水师,正是由于湘勇有自己的水师才会有后来的,出湖南与太平军在东南半壁进行缠斗的资本,正是湘军的水师控制了长江的三千里江防,进而顺流而下直取金陵,最终确立了绝对的战略优势,水师提督彭玉麟也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列为中兴四大名臣!
1853年(咸丰三年),曾国藩奉旨出山在罗泽南原有的1000名湘勇的基础上,扩建湘勇至2000人,同年九月曾国藩从长沙移师衡阳后扩军至5000人,年底至广东购买洋炮组建水师5000人,至此湘勇水陆两师达10000人,1854年(咸丰四年)曾国藩于衡阳血祭出师北上湖北以解武汉之围,那么这支有着政治信仰、军纪甚严由一群书生担任统帅的王者之师,战斗力如何呢?
2 湘军早期的军事活动
正在曾国藩踌躇满志梦想着克服武汉的时候,却在湖南靖港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被石祥祯率领两万多太平军,以引君入瓮之计所败,不仅是败而且是惨败,曾国藩的10000多名湘军基本全军覆没,曾国藩本人更是在白沙洲羞愧地要投江自尽,此时整个湖南的官僚都在看曾国藩的笑话,都用着一种鄙夷的目光看着这个不自量力、从江里捞出后狼狈不堪的家伙,在这些鄙夷的目光下曾国藩消沉了、失望了,他开始覺得自己书生带兵的想法是错误的,他想到了放弃,如果那个时候的曾国藩真的选择了放弃,那么中国近代史上,也许就不会再有那支赫赫威名的湘军,所幸的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人骂醒了曾国藩,这个人又是左宗棠。
靖港之败也给湘勇的壮大带来了契机,给了曾国藩可以扩编湘勇的正当理由,靖港败后曾国藩将湘勇扩编至20000人,另外曾国藩的好友胡林翼从贵州带着600人来投,虽然只有600人但胡林翼是难得的统帅之才,而且分兵湘潭的塔齐布十战十捷,这些对于惨败之后的曾国藩多少算是一点安慰。重振士气后的湘军先后取得武汉大捷、田镇大捷,湘勇的水师顺江而下所向披靡,这个时候的湘军堪称兵锋最盛,估计也是曾国藩最为得意的一段时间,但随后曾国藩便遇见了他一生的苦主石达开,屡战屡败彻底受困江西。
曾国藩先是在九江败于林启荣,后又在湖口败于石达开,此为石达开一败曾国藩;石达开在得知湘军粮草不足后,用运粮船将湘勇所有的机动战船,引入鄱阳湖后全歼,这一战曾国藩被迫跳湖险些丧命,此为石达开二败曾国藩;曾国藩退守南昌,并打算在樟树镇设伏石达开,但滑稽的是设伏的曾国藩反倒是被石达开用火攻之计,打的大败而归,此为石达开三败曾国藩。在三度败给石达开之后,曾国藩已然心灰意冷坐困孤城,曾国藩的两大帮手塔齐布和罗泽南在这个时候一死一走,江西官场关于曾国藩抽取厘金的舆论围攻,更是让他头疼不已。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的父亲去世,赶回湖南奔父丧的曾国藩立马成为全国舆论攻击的焦点,临阵脱逃,无胆懦夫等骂名不断传来。
3 曾国藩何以失利
从严格意义上讲,曾国藩第一次出山创建湘军,并不算完全失利,毕竟湘军在他手里诞生,之所以说他失利,是因为曾国藩长期受困江西在战场上不能取得任何的进展,回家守制后一度被咸丰皇帝剥夺军权,那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曾国藩在第一次出山的时候究竟受困于哪些麻烦呢?其实在我看来不外乎三点原因。
3.1 湘军作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冲击
我们都知道清廷的主力作战部队,从清初的八旗到三藩之乱后的绿营,再到清末的团练最后到荣禄搞的武卫新军所表现出来的是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却是前者的迅速腐败和后者的推陈出新,所以说曾国藩的湘军对于绿营和八旗而言无疑是新生事物,既然是新生事物就难免会遭到旧事物的抵制,不然的话旧事物就只能被新事物拍到沙滩上了,更何况曾国藩的这支湘勇实在太特别,太与众不同了,那么抵制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这种抵制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绿营和八旗的抵制,曾国藩本来在长沙办团练,正是因为和绿营的鲍起豹不合最后才移师衡阳的,八旗贵族对曾国藩抵制最激烈是咸丰帝的大表哥僧格林沁;其次是地方官对于曾国藩湘军的抵制,任何一个地方官都不想看到,在自己的管辖内有一个手握重兵的二品大员压着自己,湖南的骆秉章深谙官场之道和曾国藩还勉强过得去,但是到了江西后,陈启迈了就不会估计那么多了,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不让分毫,曾国藩最后用手段参倒了陈启迈,但曾国藩在江西官场上却失去了人心;最后是来自咸丰皇帝的抵制,这一点也是最为致命的,如果咸丰皇帝能够从始至终力挺曾国藩的话,前两者的抵制根本就不算什么,但可惜的是咸丰皇帝并不是什么英明之君,更何况他对于湘军这个新生事物实在是放心不下,一方面是清廷对于汉人都有着极重的戒心;另一方面是曾国藩的湘军当时确实是已初露狰狞,20000人的地方团练在清朝的历史上还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所以才有了咸丰对曾国藩的支持不坚定,乃至咸丰七年对于曾国藩的夺权。
3.2 曾国藩的个人的原因
曾国藩初建湘军的失利和他自身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从靖港之败到受困江西我们都不难看出来,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后人常把曾国藩和王阳明并称,说他们俩都是书生带兵并且建有不世之功的圣人完人,这种说法其实是言过其实了,曾国藩并没有像王阳明那样深谙兵法,就连曾国藩自己也曾承认过,凡是自己指挥的战役败多胜少,反倒是塔齐步、罗泽南等人在对太平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胜;从曾国藩自身的角度来看还有一点重要原因,那就是第一次出山的曾国藩完全是一个理学先生,严格按照理学的治世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这样固然很好,但这样也少了些许变通再加上曾国藩性格上的刚正不阿,那么受到同僚的排挤也就很正常了,更严重的是曾国藩在此期间浑然不觉,直至自己完全孤立无援,在曾国藩回湖南之前他的好友胡林翼向他指出了这个问题,在湖南守制期间曾国藩也做了比较深刻的反省,最后曾国藩为自己确立了,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处世方法,正是曾国藩思想上的这一转变为他后来的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3 最根本的问题是钱的问题
上面所列举的原因固然是曾国藩初建湘军失利的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钱的问题,正是因为湘军的饷银拖欠才导致了湘军战斗力的大幅度下降,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朝廷根本就不给湘军拨发饷银,湘军的饷银全靠曾国藩自己筹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湘军就是曾国藩的一支曾家军,他们名义上效忠的是朝廷,但实际上完全听令于曾国藩,在他们看来曾大人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湘军刚刚组建的时候曾国藩靠着郭嵩焘等人還可以勉强支撑,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战线的延长,饷银成了一个致命的难题,所以才有了曾国藩在江西等地设立税卡收取厘金和地方争利的问题,曾国藩这一做法无疑引起了地方官员的强烈不满,对此曾国藩一直都希望咸丰帝可以委他一个督抚之职通过地方财政来彻底解决湘军的军饷问题,但本来就对曾国藩有疑心的咸丰帝是不可能给他这样权力的,在咸丰帝看来曾国藩真要有了自己地盘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吴三桂,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当然,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解决了,但后来的湘军也就不是曾国藩初建湘军时的那个湘军了,这个都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4 结束语
可以说创建湘军之初的失利是曾国藩一生中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所谓万事开头难正是这个道理,好在曾国藩凭借着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挺了过来。同时这也是对曾国藩有着重大意义的一个时期,正是这时期问题的集中爆发促使曾国藩做出了改变,在第二次出山后才剿灭了长毛建下了不世之功,成为清末名臣之首。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参考文献
[1]黎庶昌.曾国藩年谱[M].岳麓书社,2017.
[2]曾国藩家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孟森.清史讲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5]罗尔纲.太平天国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