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镓的吸附识别

2020-02-06 03:48王月娇朱龙高婧单炜军娄振宁熊英
分析化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复合材料

王月娇 朱龙 高婧 单炜军 娄振宁 熊英

摘 要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五倍子單宁(PT)为吸附源,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一步法制备了三维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1.2-PT-10-KIT-6。采用透射电镜、小角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N2吸附-脱附对其进行表征,此材料具有类似KIT-6的三维立方的结构。在pH=10条件下,对镓的最大吸附量达到186.73 mg/g,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相关系数R2=0.99。在Ga/Ge与Ga/As的二元体系中,选择性因子均大于1.5,能够实现对镓的选择性分离。吸附机理为酚羟基与Ga(OH)-4之间发生离子交换作用,O原子与Ga配位形成螯合物。经过6次再生后,镓的回收率仍大于95%,循环再生能力较好。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五倍子单宁; 复合材料; 镓; 吸附分离

1 引 言

镓是一种重要的稀散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极低,通常存在于伴生矿中,主要应用于电子、汽车、航天和国防领域。稀散金属的主要提取方法有吸附法[1~3]、溶剂萃取法[4,5]、固相萃取法[6]、离子交换法[7~9]和电渗析法[10]等。其中,吸附法被认为是回收稀散金属最有效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多功能性和无二次废物产生的优点。近年来,随着金属镓用途的扩展,其需求量增长迅速[11,12],但由于镓资源的长期开采,镓矿石资源消耗巨大。因此,设计合成绿色、高效且选择性高的吸附剂用于实际料液中镓离子的回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3,14]。

五倍子单宁(PT)是一种廉价多酚类化合物,由于相邻酚羟基含量高,单宁对许多金属离子表现出较高的螯合亲和力,可用于金属离子的去除[15~18]。由于PT的水溶性极强,其在水中的吸附能力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一些基质,如胶原纤维[19,20]、硅基材料[21]、碳纳米管[22]等已被用于固定单宁。目前,将单宁共价固定在基质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如将单宁共价固定在胶原基质表面[19]、二氧化硅珠表面[21],或是通过合成单宁-甲醛树脂碳纳米管进行固定[23]等。但是,已报道的工作普遍存在吸附剂选择性差、对目标离子吸附量小等问题。目前,将PT转化成稳定的复合材料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利用生物质材料(PT)绿色、易得、活性位点多等特点,选用三维双连续孔道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KIT-6)为基底,在硅源水解的过程中加入PT,采用戊二醛进行羟醛缩合反应,将KIT-6表面硅羟基与PT上的酚羟基进行交联,制备了三维PT/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吸附剂具有传质速度快、选择性好、吸附量大、稳定性强等优点,对镓的回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FLASH EA 1112元素分析仪(瑞士Thermo Electron公司); IR-Prestige21 Specture One红外光谱仪(FTIR, 美国安捷伦公司); JEM21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JEOL公司); Bruck D8 X射线衍射仪(XRD,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Optima 8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Pekin-Elmer公司); ASIQ-C气体吸附仪(美国康塔公司); pH S-3C型酸度计(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BSA224S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Pluronic P123(分析纯,美国西格玛奥德里奇公司); 正硅酸乙酯(TEOS)、正丁醇、无水乙醇、戊二醛、五倍子单宁(PT)、浓HCl、NaOH、Ga2O3(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2 三维PT/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

准确称取4.0 g表面活性剂P123,加入2 mol/L HCl溶液搅拌至P123溶解,加入4.0 g正丁醇,35℃水浴搅拌1 h,逐滴加入8.6 g TEOS,搅拌2 h,逐滴加入单宁溶液(1.2 g PT溶于15 mL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逐滴加入10 mL 25% 戊二醛,搅拌22 h。将整个体系转入反应釜中,95℃水热反应20 h。产物冷却,抽滤,依次用乙醇、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用溶剂为丙酮的索氏提取器提取20 h,除去模板P123,干燥后得产物,命名为1.2-PT-10-KIT-6(10代表戊二醛的体积,1.2代表PT的质量)。

为探究最佳反应物配比,改变PT的加入量(0.5、0.8、1.0、1.2、1.5、1.8和2.0 g),分别命名为0.5-PT-10-KIT-6、 0.8-PT-10-KIT-6、 1.0-PT-10-KIT-6、 1.2-PT-10-KIT-6、 1.5-PT-10-KIT-6、 1.8-PT-10-KIT-6和2.0-PT-10-KIT-6。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

2.3 吸附实验

2.3.1 pH值及振荡时间对吸附性能影响 取10 mg 吸附剂,加入到10 mL 20 mg/L 含Ga3+的金属溶液中,用1 mol/L的HCl或NaOH调节溶液的pH值分别为pH 1.0、2.0、3.0和10.0。将混合液在30℃下分别水浴振荡10 min、20 min、30 min、1 h、2 h、4 h、8 h、12 h、24 h后,过滤,测定滤液中金属离子浓度。溶液中Ga3+的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2.3.2 选择性研究

取10 mg吸附剂于振荡瓶中,加入Ga/Ge和Ga/As溶液,30℃下恒温振荡,过滤,测定滤液中混合金属离子的浓度。选择性因子(SelGa/M)用于表示吸附剂在混合离子存在下对目标金属离子选择性分离能力,M代表干扰离子,按公式(1)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3.1 材料的表征

3.1.1 TEM分析

图2中A~H分别为KIT-6、0.5-PT-10-KIT-6、0.8-PT-10-KIT-6、1.0-PT-10-KIT-6、1.2-PT-10-KIT-6、1.5-PT-10-KIT-6、1.8-PT-10-KIT-6和2.0-PT-10-KIT-6的TEM图。当PT的加入量<0.8 g时,内部结构基本为无序; 当PT的加入量<1.2 g时,材料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不佳,原因是PT的加入量过低,影响了结构导向剂P123和硅源之间的自组装,破坏了复合材料的三维有序介孔结构。当PT的加入量≥1.2 g时,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材料具有类似KIT-6的有序三维立方的结构,其有序性为三维PT/介孔硅基复合材料吸附剂的选择性吸附提供了可能。

3.1.2 小角XRD分析

图3为KIT-6及复合材料的XRD谱图。当加入1.2~2.0 g PT时,复合材料在(211)晶面处出现较强衍射峰,具有明显的有序结构。当PT加入量为1.2 g 时,衍射峰最明显; 随着PT加入量继续增加,衍射峰逐渐减弱,有序性逐渐降低; 当PT加入量<1.2 g时,在(211)晶面的衍射峰强度减弱,以致消失,这说明吸附剂内部结构基本无序,会以疏水键与氢键发生缩合反应,产生收敛作用。

3.1.3 N2吸附分析

由图4可见,所制备硅基复合材料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均符合IV型等温线模型,说明不同质量PT制备的吸附剂均具有介孔结构。当PT加入量>1.2 g时,制备的复合材料都有相对陡峭的吸附滞后环,说明材料具有均匀的孔隙和大的介孔结构。当PT加入量<1.2 g,复合材料的吸附滞后环变得相对平坦,说明材料的介孔变少。由表1可见,当PT加入量由0.5 g增加到 1.2 g,其比表面积(348.509~508.511 m2/g)和孔尺寸(6.555~7.791 nm)逐渐变大。当PT加入量增大至2.0 g,其比表面积与孔尺寸也呈现减小的趋势。

3.1.4 FT-IR分析

由图5可见,3437 cm-1处较宽吸收峰为酚羟基的伸缩振动峰,2924 cm-1处为CH的伸缩振动峰,811 cmSymbolm@@1处为SiO的对称伸缩振动峰。在1164 cm-1出现强而宽的吸收带,为SiOSi的特征伸缩振动峰,说明成功制备了二氧化硅基体复合材料。在1029 cm-1处出现了COC的吸收峰,是由于PT和KIT-6的羟基分别与戊二醛发生了羟醛缩合反应。与KIT-6相比,

负载PT后的介孔二氧化硅在3437 cm-1处的OH的伸缩振动峰均增强,说明PT成功负载在KIT-6表面。对比不同质量PT制备的吸附剂红外谱图,1.2-PT-10-KIT-6在3437 cm-1处的振动峰强度最强,表明在PT加入量为1.2 g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中酚羟基官能团含量最多。

3.1.5 表面官能团的含量测定

采用Boehm滴定法测定了复合材料表面功能基团的含量,数据见表2。与PT相比,此复合材料表面的羧基和酚羟基的含量相应减少,内酯基含量升高,是由于PT与介孔二氧化硅表面的羧基和羟基基团发生了交联反应。对比系列三维PT/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酚羟基功能基团的含量可以发现,1.2-PT-10-KIT-6表面的酚羟基含量最高(5.25  mmol/g),此结果与红外谱图表征相一致。

3.2 吸附性能研究

3.2.1 pH值及戊二醛用量对吸附率的影响 镓在不同的酸度下的存在形态不同,在pH 1~14的条件下,镓的存在形态分别为Ga3+, Ga(OH)2+、Ga(OH)+2、 Ga(OH)3、Ga(OH)-4、Ga(OH)2-5,如图6所示。由于镓在pH 3~9的溶液中都会产生Ga(OH)3沉淀,因此本实验选择酸度为pH 1、2、3、10。

如图7A所示,随着pH值增加,0.5-PT-10-KIT-6、0.8-PT-10-KIT-6、1.0-PT-10-KIT-6、1.2-PT-10-KIT-6、1.5-PT-10-KIT-6、1.8-PT-10-KIT-6和2.0-PT-10-KIT-6对镓的吸附率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当pH=10时吸附率达到最大。在pH=10的条件下,镓的存在形态为Ga(OH)-4,与复合材料表面的酚羟基功能基团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在pH<3条件下,镓的主要存在状态为Ga3+、Ga(OH)2+和Ga(OH)+2, 酸性溶液中的H+会与Ga3+、Ga(OH)2+和Ga(OH)+2形成竞争吸附,导致吸附率降低。

戊二醛的用量也会影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戊二醛加入量分别为5、10、15和20 mL时的吸附率如图7B所示,作为交联剂的戊二醛的加入量增加时,吸附率随之增加,说明适量增加戊二醛加入量可提高吸附剂对镓的吸附率。当戊二醛的加入量为10 mL时,吸附率约为100%; 继续增加戊二醛的加入量至15和20 mL时,吸附率下降,其原因是过多的戊二醛堵塞了部分孔道,导致吸附能力下降。因此,本研究選择戊二醛加入量为10 mL。

3.2.2 选择性吸附实验 在碱性条件下,镓通常与锗、砷共存,本研究在Ga/Ge和Ga/As二元体系(pH=10)中,考察了1.2-PT-10-KIT-6对镓的吸附选择性,Ga、Ge和As的存在形态分别为Ga(OH)-4、GeO(OH)-3 和H2AsO-3。由图8可见,随着Ga/Ge二元体系中锗浓度增加,

1.2-PT-10-KIT-6对镓的吸附能力略降,但均高于70%; 随着Ga/As二元体系中砷浓度的增加,1.2-PT-10-KIT-6对镓的吸附能力均高于90%,但对砷基本不吸附。根据选择吸附公式(1)得出,当Ga/Ge和Ga/As的浓度比为1∶1、1∶5、1∶10、1∶20时,1.2-PT-10-KIT-6对镓的选择性因子SelGa/M均大于1.5,因此,1.2-PT-10-KIT-6可从Ga/Ge和Ga/As二元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分离镓。

3.2.3 吸附热力学研究 通过Langmuir[24]、Freundlich[25]和Temkin[26]吸附等温线拟合发现,当溶液中镓初始浓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大,1.2-PT-10-KIT-6对镓的吸附量也随之增加,并逐渐达到平衡。随着振荡吸附时间延长,1.2-PT-10-KIT-6对镓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加, 4 h后达到吸附平衡。

表3列出了拟合后的参数,1.2-PT-10-KIT-6对镓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R2=0.99),说明此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这与此材料表面均匀分布的酚羟基有关。1.2-PT-10-KIT-6对镓的最大吸附量为186.73 mg/g。

3.3 吸附剂1.2-PT-10-KIT-6对镓的吸附机理

图9A为吸附剂1.2-PT-10-KIT-6在吸附镓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对比发现,吸附镓后,在3360cm-1处的OH伸缩振动峰强度减弱,说明表面的酚羟基参与了镓的吸附。由图9B可见,530、280、155 和100 eV处分别为O1s、C1s、Si2s、Si2p峰。当1.2-PT-10-KIT-6吸附镓后,在26 eV处出现了Ga3p的吸收峰,說明镓已成功负载在吸附剂表面。对比1.2-PT-10-KIT-6吸附镓前后的O1s的光谱(图9C和9D)可见,吸附镓后,出现了OGa的吸收峰(峰面积为29.03%),说明镓与酚羟基发生反应,形成了OGa键; OH吸收峰的峰面积由50.18%降至40.36%,同时结合能由532.40 eV降至532.28 eV,说明吸附镓后O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再次证明OH官能团参与了镓的吸附。吸附机理为此复合材料表面酚羟基上的O原子与Ga(OH)-4的Ga原子通过OGa键形成了稳定的螯合物。

3.4 循环使用性能

循环使用性能是评价吸附材料的重要标准[27]。将吸附镓饱和的吸附材料与不同浓度的NH3·H2O和HCl溶液混合,进行洗脱。由表4可知,随着NH3·H2O浓度逐渐增大,洗脱率也逐渐增加,在NH3·H2O体积分数为5%时,洗脱率为72.33%,继续增大NH3·H2O浓度,洗脱率减低。随着HCl浓度增大,洗脱率也呈现升高的趋势,在HCl体积分数为5%时,洗脱率达到最大(98.72%)。因此,本研究选择5%  (V/V) HCl为最佳的洗脱剂。此外,随着吸附-脱附的次数增加,吸附量略降,但6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回收率仍然大于95%,表明1.2-PT-10-KIT-6循环再生能力较好。

4 结 论

以介孔二氧化硅为基体,PT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三维PT/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1.2-PT-10-KIT-6,解决了PT水溶性大的问题。 此复合材料具有有序性好、介孔多、比表面积(508.511 m2/g)大、孔尺寸(7.791 nm)大的优点,其表面暴露的酚羟基活性位点达到5.25 mmol/g。吸附等温模型符合Langmuir模型,且饱和吸附量为186.73 mg/g,这主要是由于镓离子可与此复合材料的酚羟基发生配位作用,形成OGa键。此复合材料对镓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可为镓的吸附分离提供新的途径。

References

1 Xiao P, Han D, Zhai M L, Xu L, Li H B. J. Hazard. Mater., 2017, 324(Pt B): 711-723

2 Xiong Y, Song Y, Tong Q, Zhang P, Wang Y J, Lou Z N, Zhang F, Shan W J. Sep. Purif. Technol.,  2017,  177(4): 142-151

3 Xiong Y, Cui X X, Wang D D, Wang Y. Mater. Sci. Eng. C,  2019,  99: 1115-1122

4 Lou Z N, Cui X R, Zhang S Q, Feng X D, Shan W J, Xiong Y. Hydrometallurgy,  2016,  165: 329-335

5 Lou Z N, Guo C F, Feng X D, Zhang S Q, Xing Z Q, Shan W J, Xiong Y. Hydrometallurgy,  2015,  157(10): 199-206

6 Zhang X Y, Yin G Y, Hu Z G. Talanta,  2003,  59(5): 905-912

7 CHEN Kun-Kun, WU Xian, WANG Zhi-Jun. Nonferrous Metals(Extractive Metallurgy),  2015,  (7): 43-46

陈昆昆, 吴 贤, 王治钧.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5,  (7): 43-46

8 JIANG Xiao-Hui, LUO Ming-Biao, HUA Rong, SONG Jin-Ru. Rare Metals,  2012,  36(4): 610-616

蒋小辉, 罗明标, 花 榕, 宋金如. 稀有金属,  2012,  36(4): 610-616

9 WANG Jing-Fang, LUO Jin-Chao, FENG Yan-Lin, WEI Zhi-Hua. Nonferrous Metals(Extractive Metallurgy),  2001,  1(2): 29-30

王靖芳, 罗锦超, 冯彦琳, 魏志华.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01,  1(2): 29-30

10 Agapova L Y, Ponomareva E I. Hydrometallurgy,  2001,  60(2): 117-122

11 XIONG Ying, ZHANG Ying-Ying, LOU Zhen-Ning, SHAN Wei-Jun, SONG Yu-Lin.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43(4): 335-342

熊 英, 张莹莹, 娄振宁, 单伟军, 宋玉林.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3(4): 335-342

12 Andrzej W, Trochimczuk S C. React. Funct. Polym.,  2005,  63(3): 215-220

13 Zhou X K, Zhang Z F, Kuang S T, Li Y L, Ma Y Q, Li Y H, Liao W P. Hydrometallurgy,  2019,  185(5): 76-81

14 Zhang Y Y, Zhu L, Wang Y, Lou Z N, Shan W J, Xiong Y, Fan Y. J. Taiwan Inst. Chem. E,  2018,  91: 291-298

15 Wang Z, Li X, Liang H. Mater. Sci. Eng. C,  2017,  79: 227-236

16 Xu Q H, Wang Y L, Jin L Q, Wang Yu. J. Hazard. Mater.,  2017,  339: 91-99

17 Liu F, Peng G, Li T. Chem. Eng. J.,  2019,  370: 228-236

18 Meng J, Lin X Y, Zhou J, Zhang R G, Chen Y, Long X Y, Shang R, Luo X G. Ecotox. Environ. Safe,  2019,  170: 9-17

19 Sun X, Huang X, Liao X P, Shi B. J. Hazard. Mater.,  2011,  186(2-3): 1058-1063

20 Liao X, Ma H, Wang R. J. Membrane Sci.,  2004,  243(1-2): 235-241

21 Huang X, Wang Y P, Liao X P, Shi B. J. Hazard. Mater.,  2010,  183(1-3): 793-798

22 Gan D, Liu M Y, Huang H Y, Chen J Y, DouJ B, Wen Y Q, Huang Q, Yang Z Y, Zhang X Y. J. Mol. Liq.,  2018,  271: 246-253

23 Luzardo F H M, Velasco F G, Correia I K S, Silva P M S, Salay L C. Env. Technol. Innov.,  2017,  7: 219-228

24 Langmuir I. J. Am. Chem. Soc.,  1917,  183(1): 102-105

25 Freundlich H Z. Phys. Chem.,  1906,  57: 385-470

26 Tempkin M J. Acta. Physicochim. URSS,  1940,  12: 217-222

27 LI Ting, LIU Shu, CAI Jing, LIN Miao. Chinese J. Anal. Chem.,  2018,  46(11): 1836-1844

李 婷, 劉 曙, 蔡 婧, 林 苗. 分析化学,  2018,  46(11): 1836-1844

Abstract A three-dimensional gallnut tannin/ordered mesoporous silica composite 1.2-PT-10-KIT-6 was prepared by one-step method with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as silicon source, gallnut tannin as adsorption source and glutaraldehyde as crosslinking agent.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mall angle X-ray diffraction, N2 adsorption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aterials. All the materials had a three-dimensional cubic structure similar to KIT-6.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gallium reached 186.73 mg/g at pH 10, which conformed to Langmuir monolayer adsorp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was 0.99. In the binary system of Ga/Ge and Ga/As, the selectivity factor was more than 1.5, which could realize the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gallium.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was ion exchange between phenolic hydroxyl group and Ga(OH)-4 and the O atom on phenolic hydroxyl group chelated with Ga(OH)-4 to form a chelate. After six regeneration cycles, the recovery was over 95%.

Keywords Mesoporous silica; Gallnut tannin; Composite; Gallium;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猜你喜欢
复合材料
一种短切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墨水直写成型方法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复合材料电搭接设计技术应用研究
CY—06三角翼无人机
《飞机结构复合材料技术》
高温处理后C/SiC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压缩性能
中国复合材料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建模和技术
航空复合材料应用及发展趋势
有机包覆对磁性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和介电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