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飞飞,白淑倩,胡晓芸*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 030001;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至少有3 亿哮喘病人,而中国病人就达3 000 万[1]。哮喘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疾病控制。研究表明,按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给予规范化治疗1 年,78%的哮喘病人可以实现哮喘良好控制[2]。但真实世界中哮喘病人远未实现GINA 要求的哮喘控制目标。文献报道,亚太地区仅2.5%的病人达到了哮喘控制目标,中国的哮喘控制率低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3]。影响哮喘控制的因素众多,其中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控制率的一项重要因素[4‐5],提高哮喘病人治疗依从性是保证该病控制率的关键。门诊是管理初诊哮喘病人的主要场所,研究门诊初诊哮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该病的控制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 年6 月—2016 年12 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初诊的哮喘病人180例,诊断均符合2008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6]。入选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初次诊断的支气管哮喘;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②哮喘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者;③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2 方法 所有病人按2015 年GINA 要求进行规范化分级治疗,并现场给予不少于10 min 的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对病人进行询问并填写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业、过敏史、家族史、居住地、吸烟史、哮喘类型等。分别于治疗1个月、治疗2 个月和治疗3 个月对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和症状控制水平进行评估。其中治疗1 个月与治疗3 个月为门诊访视,治疗2 个月为门诊或电话访视。观察治疗1 个月~治疗3 个月病人的症状控制水平,比较治疗1 个月~治疗3 个月治疗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2.1 症状控制水平 根据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问卷对病人的症状控制水平进行评估,25 分为完全控制,20~<25 分为部分控制,<20 分为未控制。将完全控制和部分控制作为控制良好。
1.2.2 治疗依从性 根据文献[7]设计依从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用药频次、用药剂量和生活方式3 个方面。用药频次包括3 级:①每周漏服药物次数<2 次;②经常性增加或减少医嘱用药次数;③仅按需使用药物或从不使用医嘱用药。用药剂量包括2 级:①每周增加或减少医嘱用药剂量<2 次;②每周增加或减少医嘱用药剂量>2 次。生活方式包括3 级:①脱离致敏原或环境;②采取防护措施(远离吸烟场所、戴口罩);③无防护且未脱离致敏原。根据以上指标将依从性分为:好、差及一般。本研究将上述依从性好和一般者设为依从性良好组,依从性差者设为依从性不良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组间两两比较调整检验水准为P<0.012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 的变量和文献报道的常见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纳入标准为0.10,剔除标准为0.15,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
2.1 一般资料 180 例病人中,男71 例(39.4%),女109 例(60.6%);年 龄18~75 岁,18~<45 岁118 例(65.6%),45~<60 岁44 例(24.4%),60~75 岁18 例(10.0%);居住地:农村61 例(33.9%),城市119 例(66.1%);学历:初中及以下72 例(40.0%),高中37 例(20.6%),专科及以上71 例(39.4%);哮喘类型:典型哮喘47例(26.1%),咳嗽变异型(CVA)122 例(67.8%),胸闷变异型11 例(6.1%);脑力劳动者69 例(38.3%);有过敏史者60 例(33.3%);有吸烟史者43 例(23.9%)。各随访阶段均有病人失访,治疗1 个月~治疗3个月随访例数分别为152 例(84.4%)、147 例(81.7%)和132 例(73.3%)。
2.2 各阶段症状控制水平 病人经规范化治疗前3个月疾病控制情况较理想,治疗1 个月~治疗3 个月控制良好比例分别为91.4%(139 例)、91.2%(134 例)和94.7%(125 例),具体症状控制情况见表1。
表1 门诊初诊哮喘病人治疗前3 个月症状控制水平 单位:例(%)
2.3 各阶段治疗依从性及其比较 治疗1 个月~治疗3 个月期治疗依从性逐渐降低,各组治疗依从性及其比较见表2。
表2 门诊初诊哮喘病人治疗前3 个月依从性比较 单位:例(%)
2.4 各阶段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见表3)
2.5 各阶段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将性别、症状控制水平、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过敏史、家族史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 个月时性别和症状控制水平是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女性和症状未控制者治疗依从性较好;治疗2 个月时过敏史和症状控制水平是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未控制者和有过敏史者治疗依从性较好;治疗3 个月时过敏史是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过敏史者治疗依从性较好。见表4。
表3 门诊初诊哮喘病人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例(%)
表4 门诊初诊哮喘病人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该病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了巨大的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8]。哮喘治疗的长期目标之一是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在2013 年AIM 研究调查的亚太国家和地区中,哮喘的总体控制良好比例为70.6%,其中中国控制良好比例为58%。本研究病人按2015 年GINA 要求进行规范化治疗后,治疗1 个月、治疗2 个月和治疗3 个月症状控制良好者达90%以上,控制水平明显改善,可能原因:首先,与纳入病例为门诊初诊哮喘病人有关,这些病人病情相对较轻,大多为咳嗽变异型哮喘,治疗后症状更容易控制;其次,我院呼吸科门诊设有呼吸综合诊疗室,配备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对吸入装置使用进行一对一指导,这对疾病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提示哮喘病人诊断初期接受规范化治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对疾病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研究表明,治疗依从性与疾病控制程度紧密相关,是保证哮喘控制率的关键[9]。只有病人的遵医行为最大化,才能实现GINA 要求的规范化治疗,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哮喘症状控制和降低未来急性发作的风险。有关哮喘治疗依从性的研究结果不一。Bidwal等[10]报道的哮喘治疗依从性良好比例为33.9%;刘露等[11]对121 例哮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研究中依从性良好者为39.66%,均提示哮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较差。本研究各随访阶段均有病人失访,治疗1 个月、治疗2个月和治疗3 个月依从性良好者分别占70.4%、61.9%和54.5%,可见尽管本研究周期仅3 个月,初诊及随访时均反复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仍不乐观,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病人的依从性逐步下降,治疗3个月依从性良好者仅为54.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纳入对象为门诊初诊病人,给予早期治疗后疾病控制率较高有关。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症状控制水平及过敏史是影响门诊初诊哮喘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女性病人、有过敏史者及症状未控制者依从性较好。女性病人治疗依从性好可能是因为女性对自身疾病的关注度较高,寻求医疗帮助的意愿更强烈。此外,有文献报道医生与病人同性别时在沟通方面更加亲近,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的门诊医生为女性,结果可能也受此因素影响[12]。本研究中存在过敏史者治疗依从性好于无过敏史者,其过敏史多数为合并过敏性鼻炎。目前认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病人的症状严重且易反复,哮喘症状控制水平也随之降低,导致病人反复就医,可能是治疗依从性高的原因。此外,本研究症状未控制者治疗依从性较好,换言之,症状控制良好的病人治疗依从性较差,这部分病人可能认为症状控制就是哮喘治愈,未能认识到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必须规律抗感染治疗,而不能仅以症状改善作为治疗目标。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门诊进行哮喘健康教育时应强化对男性、症状改善者及无过敏史者的教育,让病人了解哮喘的病理及生理改变,从而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有研究显示文化程度与哮喘治疗依从性相关[13],本研究未显示文化程度的差异,可能与纳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过于集中,大多数为高中以上学历有关。此外,本研究3 次随访时均对病人进行了疾病宣教,健康宣教可能消除了文化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治疗依从性差异,可见健康教育在提高治疗依从性中的重要作用,这与王晓敏等[14‐1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初诊时对哮喘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可达到理想的症状控制效果,哮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整体欠佳,临床应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宣教策略,以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哮喘的控制目标。